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美食小吃
  • 开店资源
  • 实用知识
  • 养殖技术
  • 价格行情
  • 药材种植
  • 种植技术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例

    时间:2023-04-08 09:55:26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王喜满,丁 锐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在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征程中,其留存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在不断发掘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培养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政人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2022年3月17日,辽宁出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探索。研究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在内的一大批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涵盖了从早期党组织成立到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证了党和人民的辉煌奋斗史。辽宁拥有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为代表的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100余处,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260余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300余处,其他各类重要红色文化遗址上百处,同时拥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9个,省内14个地级城市均分布一定数量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特别是抚顺、大连、本溪、沈阳四地拥有全省红色文化遗址总数的56%。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辽宁开展“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完善思政课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高等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辽宁开展“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化为实践、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对建设有知识、有信仰的高水平红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在保护利用中塑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为文化形态的历史遗存[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传承,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还能让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进一步展现教育意义,实现对历史文化积淀的当代价值塑造,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红色思政课品牌。

    (四)用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

    立德树人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身心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授课内容和体系,实现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改革时代性、一体化、创新性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传承,增强“四个自信”,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红色文化资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管理组织机制体制构建有待完善

    从文本内容来说,《方案》在教学模式、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指导性规范,但在教学实践中“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顶层设计仍存在不足。

    首先,部分高校对《方案》提出的委托责任理解出现偏差,忽略与其他任务高校的合作,全省高校间除固定研讨会外,还未形成常态化教学联动机制,使高校、教师、大学生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接触面受限,难以构建起全面的教学认知体系,导致协同教学活动机制构建比较薄弱。其次,教学实训与社会实践融通平台未发挥同频共振效能。“条块关系”是我国党政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但在校地合作中却容易成为一种客观阻力。辽宁红色资源分布广泛,高校在组织开展校外研学活动时必须得到地方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但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由于行政系统的归口管理制度和工作性质差异,高校与地方在工作中存在交叉,如何理顺校地关系搭建“六地”思政课教学合作平台目前还在摸索阶段。最后,不论是从指导文件还是高校工作来看,评估督导制度都未得到很好的建立和应用,宏观上没有形成对工作推进状况的督导制度,无法对工作进展形成系统性把握;
    微观上对教师、大学生等教学主体效果反馈不到位,对整体教学活动评估调整机制不健全。

    (二)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在用好用活社会资源、加强协同育人方面仍需加强。

    首先,辽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内涵彰显、创新利用方面形式老套,导致吸引力不足,一些优质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课程要求。其次,“六地”思政课建设在“三全育人”要求下对社会资源利用有所不足,包括社会人物资源利用不足,邀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走进高校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
    社会机构资源利用不足,在联合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通过社会服务拓展大学生践行红色精神的路径不够广泛;
    社会反哺效能不足,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难以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最后,如何结合“六地”红色文化营造浓厚校园氛围,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靠一门课,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下,如何建设红色校园是“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一环。

    (三)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有待创新

    纵观目前的大学红色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在课堂教学上仍采用单一的灌输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设计有待创新。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往往依靠传统的知识讲解型课堂,将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穿插到相应课程中,没有形成特色的专题授课模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仅形成浅层理解,认识只留于书卷而未走进生活,更难入心入脑。其次,在考评方式上,闭卷考试作为常用考查方式,虽然可以有效检验大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但很难以分数为标准体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最后,在教学方式创新上,利用多样化授课渠道捕捉大学生兴趣点还需要深入思考。大学生是典型的“网民群体”,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是课程教学方式的新挑战。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思政教师承担全校教学任务,授课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无论是在精力还是在能力上,“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新要求都给教师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造成部分教师难以及时适应和调整授课方式与内容设计。同时,但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建设水平不一,在涉及“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专业性教学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差异,导致“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经验不足和人才质量等问题,使“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项目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五)大学生思想认识有待引导

    从教学过程的各主体和环节来看,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其认知上的不足之处也影响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形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容易产生“老旧”的错误观念,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故而其在学习中敷衍了事。其次,部分大学生虽然对红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受制于机会和资源的稀缺性,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感知更多的是自主学习文献材料,少有机会实地参观体验红色文化并获得专业指导,难以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内涵价值形成系统认知。最后,一段时间以来,思政课作为公共课在大学生观点中难以与专业课相比拟,部分大学生习惯用功利性心态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进行学习,难以激发自身对红色文化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实效性发展

    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教育教学具体工作的认识。要利用好红色资源解决“用什么培养人”,发扬好红色传统解决“培养什么样人”,传承好红色基因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实践命题[4],从辽宁“六地”的红色标识出发,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二)贯彻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作为辽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之举,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首先,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高校要树立教育效果导向的责任意识,将红色文化课程建设围绕大学生认知体系展开,转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观念,让大学生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于学习中践行红色精神。其次,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红色文化,通过全面开展红色校园建设,以红色集体、红色寝室评比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内驱力,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高校要坚持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用好学校课堂,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真正践行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原则,让大学生真正学懂弄通红色文化。

    (三)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顶层规划,构建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

    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要以《方案》为蓝本,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加强体系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辽宁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

    首先,要加强责任主体合作交流,在定期举行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外,各高校还应开展全省范围的校际思政课集体备课会、联合攻关交流会、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实现不同任务、不同特点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鉴,增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应压实各方责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打破条块割裂情况下的领导组织问题,充分调动各高校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主管单位参加“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社会协同教学合作平台。鼓励高校及科研单位与“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驻地主管单位结成长期共建合作关系,在发挥思政课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阵地作用的同时,形成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发掘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校地双方共建共享共赢。最后,工作主管机关和各责任高校应该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科研、管理投入,在挖掘“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打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逐渐构建、完善红色思政课工作体系。

    (四)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设计,焕发思政课红色新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造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线上教学为平台的立体化思政课。

    首先,要在课堂主渠道之外探索社会新阵地。各高校可以将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六地”资源设为思政课校外实践地,以红色资源为导向设置“一地一模块”“一地一精神”校外课堂,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实践学习,通过撰写报告、大学生宣讲团等方式阐释红色精神,实现知与行的结合,使大学生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其次,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整合,建设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思政课程。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趋势下,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拓宽活动范围,指导大学生建立红色官微、微信平台,使他们真切感受红色魅力。高校在教学上应合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践课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将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社会实践与网络授课有机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整体性。最后,高校要构建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让红色基因走进高校课堂、走入大学生生活。高校可以邀请领导干部、红色后代、劳动模范等社会榜样,以光荣、真实事迹为大学生讲授更生动的思政课,组织大学生与红色榜样当面交流,在近距离交流中用“身边人”的亲切感,实现“六地”专门授课从乏味的讲道理向温暖的讲故事转变。

    当然,“大思政课”是立足“小课堂”的“大课堂”,而非全盘舍弃“小课堂”另起炉灶的“大课堂”[5]。“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保证课堂这个主渠道教学质量,完成所有既定课程目标,保证大学生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凝聚红色文化专业力量,打造高质量思政教师队伍

    一支素质优良的红色文化育人队伍,是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解决辽宁“六地”思政课教师队伍问题,重点是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设。各高校要以正确的政治站位、职业思维、人格情怀建设思政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学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打造配置合理、结构科学的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
    还应加强教师选聘和培养体系建设,打造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解决“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师资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要实现“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的专业化建设。高校要实现用专业人才建设专业课程的目标,通过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适应“六地”思政课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还要通过集体备课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凝心聚力提高教师能力,实现“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校外实践、网络资源紧密结合,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六)建立有效的考评督导机制,及时总结调整教学模式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效果通过专业可信的考核机制进行反馈,这能够帮助各参与主体对工作做出及时调整。

    在教学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三位一体”评价法,采取各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评、对课外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集体评价和大学生调研成果网上展示期间由大学生网络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法[6],让教师对课堂和课程情况有整体把握。大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也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改变其功利化学习心态,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一个理性认识,从而对学习产生正向作用。

    在整体把控上,高校在建立教学考评制度的同时,也应探索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高校要根据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将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合作高校、地方红色资源主管单位反馈,通过协同研讨,进一步实现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效果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反馈要及时研究解决,各高校教学单位应做出积极回应,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7]“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凸显了辽宁思政课鲜明特色,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对辽宁思政课品牌塑造具有特殊意义。在多方努力下,期待“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取得突破性成果。

    猜你喜欢辽宁红色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辽宁之光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读辽宁 爱辽宁共产党员·上(2020年6期)2020-07-04读辽宁 爱辽宁共产党员(辽宁)(2020年11期)2020-07-03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辽宁舰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