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城市项目
  • 创业商机
  • 农村创业项目
  • 产品介绍
  • 项目集锦
  • 新奇项目
  • 加盟项目
  • 投资风险
  • 【关于成都平原水稻种植】 成都平原

    时间:2019-01-28 16:04:51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成都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稻为一年二熟。

    水旱稻田麦稻、油稻一年两熟及麦(油)稻薯(菜、绿肥饲料)新三熟制,是近年成都平原稻田的基本种植制度。也就是说,基本上能两熟,但是不是种两季水稻,而是一季水稻,一季其他作物。

    一年一熟!

    1.成都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

    2.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成都平原由于人口密集,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一 气候条件适宜,成都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种植二 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三 都江堰水利工程 给水稻提供了灌溉水源 同时又保证了不会出现旱涝等自然灾害

    龙 稻 20 高产超级稻 淡香型

    B,水稻、油菜!成都,彝语意思为“产水稻的平原”!

    成都市周围是乳畜业、花卉、蔬菜、水果种植,均为商品农业、密集型农业,面对的是成都及其卫星城的消费市场。(又称郊区农业,部分地区已发展观光农业,如成都的三圣乡、龙泉驿等)

    整个成都平原,总体来说是水稻种植业为主,密集型农业,但是多半是自给农业,商品率低,还有少量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以适应不同需求。

    成都平原位于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四川盆地的作用又使得它与典型的季风气候有区别。成都平原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题应答水稻种植业

    乳畜业市场园艺业不典型

    应答主导

    该地为平原,适合水稻生植物生长,故主要出产水稻。在由通过都江堰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被誉“天府之国”。

    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冰川的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梯田较多,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柑橘、柚子、油桐、茶叶、药材、蚕丝、香樟产区,享有天府之国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养猪水平居全省前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四川生猪基地。

    当前,成都已有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只占成都农产品品种很小一部分,与“天府之国”和四川农业大省的形象极不相称。成都农产品品牌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更少。即使有几个听起来还比较耳熟的牌子(如龙泉驿水蜜桃),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也远远逊于烟台苹果、河北鸭梨,品牌中蕴含的无形资产较低。纵观省内市场,大部分高中档农产品被外省占据,本省的特色农产品市场,如高级大米、面粉、食用油、优质肉类及其制成品等市场也渐渐失去了优势。外省农产品以其质优价廉和优秀的经营战略乘虚而入,不只是在省城市场,就是在产区市场上也有外省产品批量上市。

    在省外,“成都造”的农产品不仅面临着贴着“洋商标”进口农产品的竞争,而且国内不少地区也以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与成都平原地区抢占市场。成都平原拥有丰富的干鲜果品,却没有开发出像河北的“露露”杏仁露、海南的“椰风”椰子汁、北京的“汇源”果汁等名牌饮品;成都平原每年生产出大量的蔬菜,但是当你走进北京、上海的大型副食品商场和连锁超市时,却很难找到身带条形码的高价位成都蔬菜;这个地区也有全国著名的稳产、高产商品粮油基地,但是却没有像山东“金龙鱼”那样的名牌成品油,没有自己的高档大米品牌和类似湖南“旺旺”牌大米膨化类儿童食品;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生猪、水牛、蚕茧产区,但仅有的“美好”火腿肠和“老成都”牛肉干却只能以低档形象出现于省外市场。

    从两汉时期一直到唐宋,成都平原的蜀绣、蜀锦、藤艺、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展状态。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

    它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间传承。“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质,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每年的三月是龙泉山桃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成都平原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节,漫山遍野的粉色桃花,吸引大批游客前去踏青赏花,其景色非常壮观,全国闻名的龙泉桃花节也在3月开幕,自古以来有天府之国之称。

    ①历史

    唐时射洪、绵竹同属剑南道,两县的酿酒史都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而且两县和成都地理位置极接近,三城的关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小的美酒带。

    从泸州和宜宾北上,经乐山,进入川西。这里又称成都平原,是沱江和岷江水系灌溉之地。川西平原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和战国。巴蜀考古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尊、壶、垒、觯、钫、缶、彝、鍪、勺等等。特别是金沙遗址发掘出的大量器物,都展示了当时酒业的发达。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川西平原浓郁幽雅、醇甜净爽的白酒风味?

    把蒸好的粮食加上曲药,倒入窖池,就会产生浓香醉人的琼浆。这个过程中,曲药是自然接种,在窖池中的发酵也是自然过程,产生香味的微生物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这种微观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此复杂,地域和风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白酒的风味。“水,土,气,生(包括植物与动物),这四个地理要素决定了微观的生物环境。

    ②品牌

    从成都出发,往东到射洪,沿途经过平原,进入射洪的丘陵和低山地带,覆盖着成片的柏木林,柳树镇临着涪江。1946年,成都酒师郭炳林受泰安酢坊老板李吉安的聘请来到该镇,将蜀酒酿艺带入射洪,创立“沱牌”曲酒。他来时正是7月,应该看到沿岸收获过后的水稻田中成片的黄壤,体会到的是射洪的夏凉。他看到龙池、青龙山脉结合部的沱泉水,已经不再是酒的水源,而成为酒的历史标志。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酒厂在距涪江上游5公里处打下深井,引河水到蓄水坝。

    ③窖泥

    射洪酒的窖泥主要是黄泥黏土,区别于宜宾的白鳝泥。水稻土是长期耕作熟化发育起来的,“黏性好,水分多,呈微酸性,土壤微生物多”,李家民说。这也是川西平原的共同特征,土壤的差别可以很好地解释汾酒和川酒的差异。“北方泥土没有黏性,干燥,保不住水分,无法生产微生物,而且还会垮窖,所以山西用陶缸发酵,而不是窖池。”徐占成告诉记者。窖泥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在漫长的时间中和发酵过程中富集,那些百年来连续发酵的“老窖”正是川酒的特色。进入沱牌舍得酒的“泰安酢坊”,作坊经过修缮仍然抹不去苍老的痕迹。潮湿隐蔽的作坊里,十几口窖已封上了窖皮泥,带着窖香的酒味儿渗过窖皮泥弥散在空气中。

    ④浓香

    另一个可以解释川西产浓香型白酒、北方产清香型酒,而四川以南的贵州产酱香型酒的因素是气温。“北方平均温度低,产低温曲,发酵时间短,生产清香型的酒。浓香型一般是中温和中高温蓄槽发酵,酱香型则是高温曲堆积发酵。”徐占成这样对我解释地理气候带分布和香型的对应关系。

    以成都为中心,北至绵竹,“5·12”地震破坏的痕迹在绵竹的平原地区已经不那么明显,农田里建起江南风格的房子,白墙上装饰着年画,显得喜气,但是占绵竹面积约60%的龙门山脉地区依然还未清理完废墟。正是这条山脉赋予剑南春酒厂水源,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终年积雪,冰川水浸下来,经过盐层过滤成为泉水。据《绵竹县志》载,“惟城西一脉泉水可酿此酒,别处则否”。水是好酒地域特征的灵魂。在沱牌的“泰安酢坊”和成都的水井坊中,都可以看到一口井。这些井早已枯竭,却记录着酒坊的起源。

    剑南春的“天益老号”在地震中幸存,古老的墙健在。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酿酒设备:作坊工人肩挑背扛把加入了曲药的粮食送进窖池,密封好;待到发酵完毕,依着窖池壁爬下扶梯,在池底用铁铲铲起发酵好的酒糟,再用鸡公车把酒糟推到晾堂上,然后在甑子上蒸,在冷凝器中过滤后成酒。

    再回到成都。与射洪、绵竹略有不同,成都的酒坊位于城市之内的水井坊,也就是全兴烧坊,就在一环内的市中心。这个地理位置把水井坊和都市文化联系在一起。水井坊位于府河和南河的交汇处,为岷江分流的水。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最终汇合向东流去,融入长江。马可波罗曾经描绘这里的景象为“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重”。相传这里有多处井水,作为城市内的作坊,作坊内还保留着“前店后坊”的格局,依然可以想象当时门市的热闹景象:用小铁炉做桌子,供客小酌,酒菜放其上,虽冬不凉;酒用锡制的高脚小口酒器,称为“棒子”,每棒大约一两装或二两装,下酒菜为花生、豆腐干;隔壁还有个“叶矮子抄手”,供应的下酒菜有“鱼香排骨”、“青笋烧鸡”和“土豆烧肚条”。

    在1998年新的酒窖遗址在水井坊作坊内被发现之前,全兴烧坊的年代可追溯到1786年。乾隆年间的这几口老窖仍然在发酵,作坊内充盈着浓郁的窖香。参与考古挖掘的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副研究员陈剑告诉我,“对酒窖最早年代下限的判断是元明之际,距今大概600年。主要的断代依据是晾堂。通过对最下层三合土的检测,确定其成分是石灰、糯米黏合物,与唐宋和明代成都城墙的黏合物一致。这些城墙主要分布在东门大桥、成都军区武丹山和同仁路。晾堂周围砌边的砖与成都明代攀王墓、蜀王府太监墓所使用的砖一致 ”。

    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Qióng Lái)山脉之间,地形倾斜,易灌易排,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四川话拼音:Cuanxi Bazi),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之中故又称成都平原。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约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龙泉驿区部分地方的23个县(市、区),南至乐山市五通桥区,共覆盖多个县(市、区)。

    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

    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

    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区。

    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地理定义

    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天府平原)、盆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中国西南最大也是四川最大的平原,同时也是河网密集地区之一。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与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有丘陵台地分布,共覆盖多个县(市、区),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县、新津县、邛崃为边界地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长约210千米,宽约50~70千,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按照每平方公里不低于600人计算,成都平原市区人口700万左右,而成都人口1000多万。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双流县、龙泉驿区多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县。引

    狭义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这也是广义成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形成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 。

    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蒲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5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公里,过去200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内最肥沃土壤(紫色土),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10.3‰,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浇灌。

    地质成分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记载,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 5~7 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7.11~10 .24米。由于杂填土、沙卵石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尽管西边断层很多,但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往往在断层上释放,而坚硬的岩石的抗震作用和泥土的缓冲作用,可以显著的减小地震的破坏。所以成都虽然紧邻地震多发带,但历史上没有地震破坏的记录。

    地质保护

    在2011年召开的“成都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上,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遗憾地表示,成都平原内的湿地正遭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已经没有一处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湿地。殷继成(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院教授):成都历史上曾是一个湿地密布、河网发达的地区,但当前成都湿地消亡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改成了农田和其他用地,天然湿地的消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质风光

    在川西平原这块沃土上,诞生了很多旅游景点,像位于四川最高峰贡嘎雪山山脚的海螺沟就是一个千年冰川,自然温泉多的地方很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同时还可以领略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 非常的美丽壮观。

    地形特点 四川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8℃~1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

    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

    邛崃山之间,北起,南到乐山五通桥,总面积约22901平方公里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四姑娘山是它坚强的脊梁。它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河流

    平原内的河流有流经彭州、广汉、金堂的沱江;经过都江堰、新津的岷江;从都江堰分流经温江区到武候区到华阳的江安河;从都江堰完善内链分流经郫县到成都的清水河;从都江堰分流经彭州到青白江的清白江;从都江堰分流经郫县三道堰经金牛区流入成都市区的锦江等。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沙河、府南河为锦江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锦江;锦江与江安河在华阳汇合形成府河,府河在彭山重新注入岷江。

    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成都平原的春天来得很早,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就春暖花开;三、四月份,成片的油菜花在成都平原绽放,田野处处变成金黄色的海洋。夏日的成都要比同纬度地区凉快不少,尤其在七月份,成都处在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外围,同时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日均温维持在25℃左右,是川东、川南地区民众理想的避暑圣地。与春天一样,成都平原的秋天也来得很早,在九月初便与北京、西安等城市一起投入秋姑娘的怀抱;但此时的华西秋雨会连绵不断地下半个月,天空阴沉昏暗,使人产生愁绪。冬日的成都平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又寒气袭人,平均降雪日数3~5天,积雪日数为1天;在十一月下旬和十二月中上旬,以晴天居多,午后气温可达10℃以上,但由于成都平原邻近川西高原且海拔较高,晴空辐射作用强烈,晴朗的夜晚最低温度常会跌破冰点,有时甚至会下降到-5℃;而在十二月下旬和一月份,则以阴雨雪天气为主,最高气温普遍不足10℃,有时甚至在5℃徘徊,由于云层厚重保温作用强,最低气温则会普遍上升至2℃左右,但雨雪纷飞、阴云密布的天气总体上给人一种湿冷的感觉。

    远古,西海的人们去求天帝借神土,而天帝执意不肯借出,人们只好自己想法了。

    人们见天帝只顾打瞌睡,便去砍了些松柏丫枝来烧。火一点燃,缕缕青烟袅袅上升,天帝觉得清香扑鼻,舒服极了。人们忙又添加松枝柏丫,一时香烟弥漫,天帝睡得更沉了。

    大家见天帝睡熟了,连忙轻手轻脚从桌上捧起神土就跑,这一跑,把天帝给惊醒了。他见人们有的已跑出天宫,有的已上了船,料定追不回来了,便大吼一声:“明天五更时分,定要收回神土。”

    人们听清了天帝的交待,回到了西海。大家捧起神土往海里撒去。说来也怪,西海海面本来是波浪狂翻,海啸震天,神土撒下海,立刻风平浪静,土到水退,现出陆地。人们捧着神土,舍舟上岸,边跑边撒,逼着海水倒退,等到最后一把土撒完,西海连水花花也不翻,完全成为了陆地。人们再一回头,望不到边的平坝光抹抹,平展展,黑得流油。大家高兴得象发了疯,有的在地上奔跑,有的在地面打滚。等高兴够了,大家忙忙开田种稻,栽桑养蚕。   太阳落坡了,报夜的一更梆子敲响了。大家才记起了天帝喊五更还土的话,摸着脚下刚开垦的土地,都急得流下了泪。

    值夜打更的人,也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敲了二更敲三更,敲了三更敲四更,他想,启明星一升,五更一响,这片土就没了,又要上船受罪了,于是,他把梆子一丢,回屋里睡觉去了。从此,成都平原的人,祖祖辈辈都没听到打五更。天宫的天帝,竖起耳朵想听人间五更锣,只要五更一响,他就要收回神土。听呀听呀,耳朵都听得吊在肩膀上了,成都坝子五更锣就是不响。  直到今天,成都坝子的土,肥得醉人,黑得流油,原来是神土加上松柏枝丫枝香灰变的,插根扁担都会长成材,种啥都有好收成,所以才被人叫做“天府之国” 。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