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致富经
  • 农广天地
  • 致富早班车
  • 乡约
  • 科技苑
  • 农业电商
  • 农业要闻
  • 地方动态
  • 食品安全
  • 深度
  • 独家
  • 西北春玉米种植区域是指 玉米种植区域

    时间:2018-12-16 10:50:40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在秋天。各个地方不一样。一般是8月到10月份。俗称秋收。

    (1)早熟品种:春播80-100天,积温2000~2200℃,夏播70-85天,积温为1800~2100℃早熟品种一般植株矮小,叶片数量少,为14-17片。由于生育期的限制、产量潜力较小。

    (2)中熟品种:春播100-120天,需积温2300~2500℃。夏播85-95天,积温2100~2200℃。叶片数较早熟品种多而较晚播品种少。

    (3) 晚熟品种:春播120-150天,积温2500~2800℃。夏播96天以上,积温2300℃以上。一般植株高大,叶片数多,多为21-25片。由于生育期长,产量潜力较大。

    由于温度高低和光照时数的差异,玉米品种在南北向引种时,生育期会发生变化。

    一般规律是:北方品种向南方引种,常因日照短、温度高而缩短生育期;反之,向北引种生育期会有所延长。生育期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品种本身对光温的敏感程度,对光温愈敏感,生育期变化愈大。 按用途与子粒组成成分分类 根据子粒的组成成分及特殊用途,可将玉米分为特用玉米和普通玉米两大类。

    扩展资料:

    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秋天7、8份收获,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

    9、10月份收货,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

    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茎强壮,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 具有开发高营养、 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扩展资料

    玉米中所含谷胱甘肽其有杭癌作用,它 可与人体内多种致癌物质结合, 能使这些物质失去致癌性 ; 玉米中所含纤维素是一种不能为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 可降低人的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 , 并减 少分泌毒素的腐质在肠道内的积累 ,从而减少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 ; 玉米中所含木质素 , 可使人体内的 “ 巨噬细胞 ” 的活力提高2~3 倍 , 从而抑制癌瘤的发生 ; 玉米中还含大量的矿物质镁 , 食物中的镁具有明显的防癌效果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米

    看你要什么玉米了,我国种植的玉米分春玉米和夏玉米1、春玉米是一般在北方有种植,南方没有。到了春季3-4月份,中国北方农民开始播种,秋天7、8份收获,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2、夏玉米一般是中原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以河北为例,当冬小麦收割后,即可播种夏玉米,一般是夏季5-6月,等到秋末收割玉米后,农民再把冬小麦种上,依此循环轮作!3、所以你到东北收玉米就得7、8月去,到河北、河南收玉米,就得9、10月。4、玉米皮,哪里种玉米,哪里就有玉米皮,我相信你懂的!

    现在种植的玉米应该是春玉米或者是夏玉米,一般都是在秋天收获。

    春玉米是指春季播种的玉米。因播种期早,中国北方农民又称之为早玉米。在中国种植地域较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西南丘陵山区亦有分布。

    夏玉米是夏季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秋天收获,收获时间稍晚于春玉米。

    在浙江东部、广西中南部和云南南部,还可以播种秋玉米,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一般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收获。

    230天,冬小麦8个月。

    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大约1万年前,农业的发明为近东地区文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但是一直以来,考古学家对农业是如何出现的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它出现在地中海附近的一个单一地点,然后从那里向外扩散;也有人相信它有多重的独立起源。多亏来自伊朗一个早期农业地点的考古发现,使得后一观点获得了新的证据支持。

    小麦

    小麦(5张)

    无论农业出现了1次还是100次,科学家认为,它首次出现在肥沃月湾(从地中海延伸到伊朗的广阔地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大多数研究都主要关注肥沃月湾的西部延展区——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和土耳其等国家。

    在那些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表明,早在1.3万年前,当地的采集狩猎人就开始收集和种植野生的小麦、大麦和扁豆等谷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这种耕种文化出现数千年后,这些野生植物基因突变成新的人工种植物种,这样一来更便于管理和收获,也使得农耕更多产和有效。

    从札格洛斯山脉到肥沃月湾西部的地理距离,也暗示作物栽培文明的独立起源。发现于Chogha Golan地区的具有9800年历史的种植小麦也有可能是从更远的西方引进过来的。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5] 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 扩大开来。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fū肤)《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6]

    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同时北方也在发展。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收麦如救火”。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shàn扇,一种长形的镰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创造了用麦笼、麦钐、麦绰(一种竹篾编成的抄麦器,形状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边装有钐刃,当挥刃割麦穗时,麦穗自然落到绰里)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麦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割麦人用钐割麦穗,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笼装满了以后就拉到打麦场上。据王祯《农书》的记载:“一天可以收割十亩,比南方用镰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种麦很多,是不会创造出这种快速收麦器的。[6]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6]

    人们常说的“麦”就是小麦,

    小麦摄影图集萃

    小麦摄影图集萃(20张)

    当然了还有其他麦类,比如说大麦、燕麦。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直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这种世界级别饮料。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啤酒的独特苦味也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

    中国从1996年起就对小麦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从2002年4月份开始,玉米、小麦和大米实行出口零税率政策,提高了我国粮食品种的出口竞争力。小麦进出口增加,则与品种有关系,以较低价格向韩国等周边国家出口饲料用麦陈麦(主要是春小麦),从美国等国家进口优质硬粒小麦。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加入WTO,中国将在五年内将农产品关税减至14.5%-15%,开放小麦等农产品进口,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到2006年,小麦配额应从200万吨增加到930万吨,私营部门最初应为10%。中国政府力主在世界贸易谈判中保留关税配额。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内资源环境、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人口众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粮食安全问题摆在首位,明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针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战略目标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四化"同步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为细化和落实中央提出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方针和目标,笔者对国内小麦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思考,认为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6大突出问题需要关注和应对。

    种植技术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

    小麦

    小麦

    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小麦玉米播种机

    小麦玉米播种机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况。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高产技术

    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肥。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六、在小麦【刚破口、抽穗扬花前】约达60-70%(如下图)的时候喷施一次小麦宝,激活小麦内生物酶活性,促进雌、雄性器官发育协调,增强功能叶光合作用,明显减少空秕率,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抗旱增产

    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着耙实、耧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会因土壤不实而严重失墒。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在3—4年时间里,遇足墒深耕一年,以后浅耕2—3年,既能达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墒的机会,是旱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旱地麦田要尽量多施有机肥,配方施足无机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块,每亩可施有机肥2500—3000千克,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适量钾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内连续亩施标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产麦田,可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将全部肥料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适当深施,磷肥浅施,以利培育冬前壮苗。[7]

    采用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在小麦单棱期进行镇压可增加单株次生根数,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坏地表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危害小麦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渍,暗不受害,提倡水浇麦大面积连片种植。

    (2)增施肥料 对湿害较重的麦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级。冬季多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沟杂马、人粪尿等。化肥多施磷钾肥,利于根系发育、壮秆,减少受害。

    (3)搂锄松土散湿提温。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培育壮苗。搂锄能促进麦苗生长,加快苗情转化,使小麦增穗、增粒而增产。

    (4)护叶防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药防治,此外可喷施"802"助壮素、植物抗逆增产剂、迦姆丰收液肥、惠满丰、促丰宝、万家宝等。也可喷洒"植物动力2003"10ml对清水10L,隔7~10天1次,连续喷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50g对清水20~30L喷施,效果好。

    防治锈病

    农业防治:a.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b.调节播种期。如在陇南、陇东、川北、关中、华北等广大冬麦地区,不宜过早播种。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为当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d.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南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减轻为害。e.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两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f.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

    [8]

    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约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常用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8]

    注意事项:在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发生大流行情况下,除及时防治发病严重的麦田外,要对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施药剂防治,以控制病害进一步蔓延,减轻损失。

    [8]

    防治害虫

    农业防治:a.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b.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8]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较重的地区和麦田。常用药剂:a.三唑酮(粉锈宁),每亩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为害,并可兼治小麦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

    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丰宁、植保宁、复方粉锈宁等,防治效果也较好,用量用法与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一半;d.硫制剂,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每亩0.5千克,这些药一般需喷2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左右,开始喷药的时间也应提早一些。

    [8]

    注意事项: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叶、茎、穗大部分都发病的情况下,喷药基本无效果,主要依靠品种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该病的扩散危害。[8]

    腥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防治

    通常采用药剂拌种不仅可防治麦类黑穗病,还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麦锈病、全蚀病、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越冬菌量。

    (1)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发生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麦种重量的0.5%的药量干拌(即每亩 40克 ,拌小麦 8公斤 左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也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一袋(10毫升),加水0.8-1斤,拌种50-70斤,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同时可兼治秋苗锈病和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1斤加水5斤,拌麦种500斤,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

    (2)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毫升),先兑水300-500毫升,可拌20-25斤种子,拌匀后闷种6-12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3)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4)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要大力推广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或拌种剂,其用量一般是复配(混合)剂中单剂的有效成分与单独使用时相同。[9]

    物种分类编辑

    一般采用下述分类方法。

    (一)按照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

    按照小麦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二)按照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

    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对一批小麦而言,按中国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三)按照播种季节分类

    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马铃薯种植技术

    1.盖膜种植

    在城市郊区、工矿区及交通运输便利并有销售市场的地方,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种植马铃薯,不仅可以使马铃薯提前成熟早上市,增加效益,还能增加产量,提高大薯率,一般可增产20%~70%,大薯率提高25%左右。马铃薯盖膜种植,比较费事,适合在土地少劳力多,种植面积又不是太大的地方推行。

    (1)选地整地盖膜种植马钤薯,其选地要求是:地势平坦,缓坡在5°~10°之内;土层深厚,达50厘米以上;土质疏松,最好是壤土或轻砂壤土,保肥保水性能强;有水源,并且排灌方便;肥力在中等以上的地块。不可选陡坡地、石砾地、沙窠地、瘠薄地和涝洼地.

    盏膜种植马铃薯,整地要求比较严格,应当在深翻20~25厘米且深浅一致的基础上,细整细耙,使土壤达到深、松、平,净的要求,具体应做到平整无墒沟,土碎无坷垃,干净无石块,无茬子,无杂物,墒情好。必要时,可以先灌水增墒,然后再整地。

    (2)施肥施农药盖膜种植的马铃薯,在生长期追肥太费事,因此必须在盖膜前一次施足底肥。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每667平方米(1亩)要施用农家肥4000千克以上。再按配方施肥的要求,用化肥补充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按目前农民的施肥水平,每亩要施人磷酸二铵15~20千克,尿素8~lO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20千克,硅酸锌1.5~2千克,或施用氮、磷、钾各为15%的三元素复合肥30~40千克,或马铃薯专用化肥50千克。为防治地下害虫,每亩施呋喃丹1.5~2千克。

    施肥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做床前把农家肥、化肥和农药均匀地撒于地表,再耙入土中,使肥、药、土充分混合,二是在做床时,把农家肥和农药撒于播种沟内,化肥撒入施肥沟内,做床时再覆于土中。

    (3)做床整好地后做床,床面底宽80厘米,上宽70~75厘米,床高10~15厘米,两床之间距离40厘米。一床加一沟为一带,一带宽1.2米.具体操作时采用“五犁一耙子”的做床法,即第一犁从距地边40厘米处开第一沟,沟深15厘米左右,在距第一沟中心40厘米处开第二沟。事先要撒肥的,即把农家肥和杀虫剂撒进沟底,使沟深保持在12厘米左右。先播种后覆膜的,先把芽块播入沟中,株距为22~25厘米。然后,再在第一沟另一边的35厘米处开第三犁,在第二沟另一边同样开第四犁,井使这两犁向第一、二沟封土。最后再在第一、二犁(播种沟)之间,开一浅犁(深6厘米)为第五沟,专作化肥沟,把化肥足量施入沟内,形成床坯子。之后用耙子找细,将第一、二、五沟覆平,搂好床面,做好床肩,使床面平、细、净,中间稍离,呈平脊形。床肩要平,高矮要一致,以便喷洒除草剂和盖膜。下一个床的第一沟距前一个床的第二沟中心80厘米,第二沟仍距第一沟40厘米。以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个1.2米宽一带的覆膜床。苗子长出来以后,就成为大行距为80厘米,小行距为40厘米的大小垄形式。

    (4)喷施除草剂床做好后,要立即喷洒杀灭杂草幼芽的除草剂。经试验,杀草效果较好的除草剂,有乙草胺、氟乐灵、杜尔等。一般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亩)用90%浓度的乙草胺药液100~130毫升,50%浓度的药液用130~200毫升,氟乐灵48%的药液用100~150毫升;杜尔72%的药液用120~130毫升。上述药量分别对水30~40升,喷于床上和床沟。如果只喷床上,不喷床沟,用药量可减少l/4。

    (5)铺膜播种所铺塑料薄膜应选用90~100厘米宽,厚度为0.005~0.008毫米的超薄膜,每667平方米(1亩)用膜4~5千克.铺膜时膜要拉紧,贴紧地面,床头和床边的薄膜要埋入土里10厘米左右,并用土埋住压严,用脚踩实.盖膜要掌握“严、紧、平、宽”的要领,即边要压严,膜要盖紧,膜面要平,见光面要宽。为防止薄膜被风揭起,可在床面上每隔几米,做一小土埂。先盖膜后播种的,可在铺膜后几天床内温度上升后开始播种。播种时在膜床上按中线两边各20厘米的线上(即小行40厘米),用小植苗铲或特制的打孔工具破膜挖穴,穴不要太大,穴距24~26厘米,深度为8厘米,深浅要一致。播下的芽

    块或小整薯,要用湿土盖严,并加以轻拍,封好膜孔,使孔不露风。

    综合上述情况,盖膜种植马铃薯的连贯作业程序有两种:

    第一种是:深翻一耙耢整地→开沟→施入肥料、杀虫剂→播种→封沟按平床面→喷除草剂→铺膜压严.

    第二种是:深翻→耙耢整地→开沟→施入肥料、杀虫剂→封沟萤平床面→喷除草剂→铺膜压严→破膜挖坑→播种→湿土封严膜孔。

    上述两种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可以加大播种深度,且探浅一致,后期虽不能培土,但因播种深面仍有利于结薯和生长。它的缺点是出苗慢一点。第二种因铺膜后地温上升快,出苗比第一种快,如遇天旱还可以坐水播种,但不易达到标准深度,而且也不一致.

    (6)田间管理一是引苗。引苗是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不论是先播种后覆膜的,还是先覆膜后播种的,都必须进行引苗。引苗有两种做法。

    一是压土引苗,即薯芽在土中长至5~6厘米时,从床沟中取土,覆在播种沟上5~6厘米厚,轻拍形成顺垄土梗,靠薯苗顶力破膜出苗。这可减少膜面烧苗造成的缺苗现象。二是破膜引苗。当幼苗拱土时,及时用小铲或利器,在对准幼苗的地方,将膜割一个“T”字形口子,把苗引出膜外后,用湿土封住膜孔。而先覆膜后播种的,播种时封的土易形成硬盖,如不破开土壳,苗不易顶出,因此要破土引苗。如果苗子没有对准膜孔,在幼苗出土时也必须破膜引苗。

    二是检查覆膜。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覆膜。如果覆膜被风揭开,被磨出裂口或被牲畜践踏等,则要及时用土压住。

    三是喷药。在生长后期,与传统种植一样,要及时打药防治晚疫病。

    四是后期上土.在薯块膨大时,如果因播种浅,块茎厦破土露在膜内,会造成青头,影响质量.对此,可再从床沟中深挖取土培在根部,拍严,防止阳光射人,使块茎消除青头现象。

    (7)注童事项第一,掌握好播种期.覆膜种植比传统种植出苗快,一般可提早7天左右。所以播种时间要尽量使出苗赶到晚霜之后。在北方尤应注意不能播得太早。

    第二,覆膜种植时,种薯最好要经过催芽或田种,使种薯幼芽萌动后再播种。这更有利于发挥地膜的作用,使增产幅度更大一些。

    第三,覆膜种植的种薯芽块要大,以每块达到40~50克为最好。也可用小整薯播种,这样可以使单株生长旺盛,更好地发挥增产潜力。

    2.食品加工原料薯的种植

    近年来,我国引入国外马铃薯油炸食品,很受消费者欢迎.其中麦当劳快餐食品中的法式炸马铃薯条、炸薯饼和各种牌号的油炸薯片消闲食品等,销售都很好。同时有许多外国厂商进入中国,独资或合资建立以油炸薯条或油炸薯片为主要产品的食品加工公司.炸薯条、炸薯片对原料薯都有些特殊的要求,如炸薯条,要求原料薯为长形大个头,芽眼浅,白肉,含干物质高,含还原糖低。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主要使用的是布尔班克和夏波蒂等马铃薯品种。而炸薯片的原料薯,要求它为圆形,中等个头,芽眼浅,白肉或饯黄肉,干物质高,还原糖低。国外主要使用大西洋、斯诺顿和切普特等品种的马铃薯。

    我国虽然马铃薯种植面积很大,而且产量很高,但自有品种中很少有达到炸薯条、炸薯片要求的。因此,目前使用的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种植良种必须有良法。特殊用途的品种,必须采用特别的生产技术,才能达到种植的目的。

    (1)炸薯条品种夏波蒂的种植技术要点夏波蒂是我国近年引进的最适合油炸薯条用的马铃薯品种。经多点试种,它不太适宜二季作区种植。其种植技术如下:

    ①严格选地,精细整地:该品种喜排水、通气良好的砂壤土,要选择土层深厚、中等以上地力的地块种植,切忌涝洼地。要探翻25厘米以上,及时耙压,使之达到土暄、细软、平整的要求。

    ②加大肥量,供足营养:该品种喜肥,土壤中有足够的营养才能满足它的生长要求。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农家肥3500千克以上。忌用人粪尿和垃圾肥。化肥要按配方施用。其参考数量为: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尿素lO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25千克,硫酸锌4千克;或每亩施马铃薯专用肥60千克。同时,每亩施用杀虫剂呋哺丹2千克。

    ③大芽深种,密度适当:只有具备较大的营养面积和空间,才能满足它的生长需要,使它的单株生长旺盛,产量高,单个块茎大.因此种植株数不宜太密。以垄(行)距70厘米、棵(株)距26厘米,或垄距80厘米、棵距22厘米,或垄距90厘

    米、棵距20厘米比较好。每亩理论株数为3600~3700株。作种芽块重量不应低于50克(1两),这样一个芽块可以长出两个有效茎.播种深度为lO~12厘米。

    ④分次培土,早培厚培:夏波蒂坐薯早,块茎为长形,且倾斜向上生长,易露出地外造成青头。所以,早培土和分次培土,可以少伤根和匍匐茎。首次培土,在出苗80%时上土4~5厘米。第二次培土,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上土5~6厘米。两次一共可培土lO厘米,使地下茎从芽块到地上茎基部有20厘米左右的厚度,对长大薯好薯非常有利。

    ⑤打药浇水,防病防旱:夏波蒂易感晚疫病。一般北方地区在7月份雨水多时,晚疫病就大流行。因此,在7月中旬就要及早打药进行预防。每隔7~l0天打1次,连打3~4次,可以大大减轻其危害。具体用药详见病虫害防治中的有关部分。

    夏波蒂对水分要求也比较高。如遇干旱,不仅影响产量,还会影响大薯比例的增加和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当苗期土壤含水量低于16%,始花期土壤含水量低于17%,盛花期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就要及时灌水,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2)炸薯片用马铃薯品种的种植技术要点炸薯片用马铃薯品种的种植技术,基本与炸薯条用马铃薯品种的一样,只有以下两点需特别注意:

    ①种植密度:炸薯片原料薯,不要个头太大,只要中等个头就可以下。另外,炸片品种薯秧都不太高大,结薯集中,适宜密植。所以应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垄距60厘米、棵距20厘米,或垄距70厘米、棵距18厘米,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1亩)5200~5500棵。

    ②品种选择:目前主要选用国外品种大西洋、斯诺顿、诺切普等。国内的春薯3、春薯5和尤金等品种的马铃薯,也可以用来炸薯片。

    3.脱毒马铃薯循环切芽快繁技术

    有的农户引进了市场上很抢手的马铃薯新品种的原种或一级种,很想尽快繁殖,早日用于生产发挥效益。但是,马铃薯繁殖倍数太低,一般只有l0倍,而要大量购买原种或一级种投资又太大。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应用循环切芽快繁技术。这样,可以把马铃薯繁殖倍数提高到60~70倍。

    (1)晒种催芽在晚霜结束前60天开始,方法同前。把种薯上的幼芽晒到由黄绿色变成紫绿色即可以了。

    (2)建造阳畦在种薯催芽的同时,选择背风向阳、管理方便的地方建造田畦,按每75千克种薯,建长5米、宽1.3米、深0.7米的育苗阳畦1个。另建同样大小的假植冷床1个,深度为0.3米。育苗阳畦底下铺20~30厘米厚的生马粪或羊粪,灌水使之含水量达到60%,上部再铺过筛细土10厘米厚井整平。冷床不放马粪。

    (3)育苗在晚霜结束前40天开始,把经过催芽的种薯,按照薯块大小,顶端朝上地挨个摆一层于育苗阳畦畦面上。摆完后,给种薯灌水,至不渗水为止。然后,在种薯上面再覆一层5~6厘米厚的风沙土,在畦上搭好拱形塑膜棚,并压

    好封严,使畦内7厘米深处地温保持在17~18'C。要注意不能使温度过高。在夜间,要用草帘覆盖保温。经20天左右,种薯就能出苗。

    (4)切芽与假植出苗后4~5天,芽高4厘米左右时,取出母薯,在芽子带一节不定根处,用快刀将芽切下,把它假植在冷床营养土上。然后把母薯放回原处,并立即浇水,看上棚膜,让其继续生长。当苗高又达4厘米左右时,再切第二次。这样可连续切3~5次。晚霜结束后切下的芽子,可以直接定植到田间。

    (5)移栽定植晚霜结束后,可把假植的苗子定植到大田。定植田要有隔离条件,即周围200米内没有未脱毒的马铃薯。另外,要有浇水条件,地也要整细。栽时要随栽随浇水,第二天还要浇水封坡。栽苗密度为:头茬每667平方米(1亩)2500株,二茬每亩3300株,三茬每亩4500株。最后,可将母薯切成芽块种于地里,每亩约5000株。

    (6)苗田管理苗子移栽后,在1个月内生长很慢.因此要及时浇水、追肥和中耕,以促其生长。现蕾期要培土。苗期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7月份开始防治蚜虫,井注意去杂、去劣和去病。还要及时收获,单贮留种。

    4.马钤薯的间套种植

    由于马铃薯有棵矮、早熟、喜冷凉、在地下生长和它是须根系等特点,因而成为较广泛的间、套种作物。它可与高棵作物搭配,用光互补;也可与晚熟作物搭配,错开播期,减少共生期;还可与地上结实作物搭配,不同它争营养面积和空间等。

    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这一规律,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间、套种形式,在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面积,提高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1)薯糟间套种形式

    ① 2比2间套种: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表明,马铃薯和玉米以2:2间套种最合理,也最成功。

    在北方地区,大多数的做法是将马铃薯、玉米同时在4月下旬播种。属于间种。马铃薯选择早熟品种。在前期,玉米和马铃薯生长高度差不多,接受光线互不影响.后期玉米长高了,而马铃薯正需要温差大的生长条件。当马铃薯收获后,又为玉米提供了通风透光的良好空间.一般是1.8米宽一带。两行玉米之间的距离为50厘米,两行马铃薯之间的距离为60厘米,马铃薯和玉米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玉米的株距为24厘米,每亩种植3000棵,马铃薯的株距为22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植3370棵。

    在中原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用两垄马铃薯与两垄玉米套种,即2:2套种,1.6米宽一带。两行马铃薯之间相距60厘米,两行玉米之间相距40厘米,马铃薯与玉米之间相距30厘米。3月上旬播种经过催芽的马铃薯,选用费乌瑞它、早大白、东农303等品种,株距为25厘米,每亩种3330棵。播马铃薯时,第二垄和第三垄间隔1米,以给玉米留垄。4月上旬播种玉米,选用中单2号、丹玉13号等品种,株距也是25厘米,单位面积棵数与马铃薯的相同。

    ②大带距间种;以马铃薯为主的大带距间种,在北方一季作区应用较多.马铃薯4垄、玉米2垄.行比是4:2,一带总宽3米。马铃薯、玉米所有行距均为50厘米,4行马铃薯占2米,2行玉米占l米。马铃薯株距24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3700棵;玉米株距20厘米,每亩种2200棵。马铃薯与玉米同时播种。

    ③秋播马铃薯与冬小麦、春玉米间套种:在中原地区和西南山区,有用秋播马铃薯与冬小麦、春玉米间套种的做法。实篇时,冬小麦为4~5行,马铃薯为2行,2米宽一带,两行马铃薯间距离55厘米,马铃薯与小麦垄间距35厘米,小麦垄间距25厘米。为了减少马铃薯与小麦用水的矛盾,马铃薯行要做成高垄(床),将小麦种在下边。所种马铃薯应选用早熟品种,株距2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3 300棵。马铃薯在8月初播种,冬小麦在10月上旬播种。马铃薯收获后冬闲,待第二年小麦扬花时再在原马铃薯垄上揖2行玉米。

    (2)薯棉间套种形式薯棉间套种在黄淮地区发展很快,因为这种种法既保证了棉花的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对这一种植形式非常欢迎,他们称赞薯棉间套种“棉花不少收,土豆有赚头”。

    ①一垄棉花与两垄马铃薯套种:即马铃薯棉花2:1间套种,1.2米一带。马铃薯选择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等,于3月初催芽播种。两垄马铃薯间距50厘米,与棉花垄间距35厘米,使马铃薯形成行距50厘米和70厘米的两种规格。其株距为22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5000株。棉花采取育苗移栽的办法,在4月初育苗,5月初移栽定植,栽在马铃薯大垄中间,使棉花行距为1.2米。其株距为30厘米左右,每亩栽1800株。6月中下旬收获马铃薯后,棉花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增大,非常有利于生长。另外,也可按带宽1.3米的规格进行薯棉的间套种,具体的种植规格。

    ②两垄棉花与两垄马铃薯间套种:即马铃薯棉花2:2间套种。马铃薯两垄间距60厘米,与棉花垄间距离40厘米,棉花两垄之间距40厘米,形成1.8米宽的一带。马铃薯和棉花的株距都是2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都种3700棵。一般播种马铃薯要比播种棉花早30天左右,待马铃薯出齐苗后再播棉花。行株距可根据马铃薯及棉花品种进行适当调整。

    还有一种做法是1.6米宽为一带,同样按2:2间套种。马铃薯催大芽后在3月初播种,先播成大、小两种垄距,小垄距为50厘米,大垄距为110厘米(也可以盖上地膜),其株距为17厘米左右,每亩种4800株。4月中旬播种棉花,播在马铃薯大距垄间,距马铃薯垄30厘米,两行棉花间垄距50厘米,株距24~30厘米,每亩种2700~3400株。

    (3)两高间套种形式这是指马铃薯和甘薯间套种。它们虽然都是地下生长收获物的作物,但它们的生长特性不相同。马铃薯喜冷凉,耐寒怕热,需要早播早收;而甘薯喜温,耐热怕冻,需要晚栽。马铃薯植株直立,甘薯植株蔓生匍匐,相互间基本没有遮光问题。所以在生长期较长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早春土地闲置的时机,实行两高间套种,以创造更高的产量和效益。

    经各地多年实践选择,马铃薯与甘薯间套种的行比,以1 :l或2 :1为佳。

    ①马铃薯和甘薯按1 :1间种:先播种马铃薯,行距为74厘米,株距2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4500株.当马铃薯培土后,把甘薯栽在马铃薯行之间,这样使所有的行之间都成为37厘米的距离。甘薯株距33厘米,每亩种2700棵。

    ②马铃薯和甘薯按2:l间套种:在整地时,先按1.4米的行距,打成宽40厘米、高15厘米的大垄(或叫高畦),准备栽甘薯用。在两条甘薯垄之间,播种马铃薯两垄,各距甘薯垄中心40厘米,两条马铃薯垄间距60厘米.其株距为2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4700棵。在马铃薯培土后,根据气温情况决定栽甘薯时间,栽时株距为20厘米,每亩栽种1600棵。

    (4)薯菜间套种形式在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地方,许多农民利用马钤薯早熟喜低温的特点,与喜低温的蔬菜进行间套种,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无霜期。他们创造了多式多样的间套复种形式,种成了一年三收、四收甚至五收等模式,产量和效益都非常可观。如马铃薯与生长期较长的爬蔓瓜类间套种,与生长期长的茎直立的茄科蔬菜间套种,与耐寒又速生的叶菜类间套种,与耐寒生长期长的其他蔬菜间套种等。

    5.马铃薯埯田种植

    在劳力充足,土地较少,马铃薯种植面积不太大的地方,常采取埯田种植的方式,有的地方叫坑种。这种方法由于要挖种植埯,所挖局部土壤疏松,保墒蓄水,播种较探,培土较厚;施肥集中,营养面大;空间合理,改善了小环境,因而非常有利于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同时,由于用小整薯播种,因而不仅能抗早保苗,而且其顶端优势可使苗子长势强,植株繁茂,每埯可长出3~4个茎,各埯组合,形成丰产的群体。单墙产量可达l~1.5千克。同时大薯串高,商品性好。具体种植方法是:

    (1)深翻整地,拖耪保墒秋季及时深翻,深度要在25厘米以上,并且要拖耢保墒。

    (2)把握实际,密度适宜要根据土地肥瘦情况和选用品种的丰产性,成熟期等,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掌握的原则是:“壮地晚热种稀种,薄地早熟种密种”。挖埯时,邻垄的埯要插空错开,形成锅撑腿状,以利于透光,便于取土。一般行距60厘米左右,埯距50~55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挖2000~2200埯。

    (3)选种促芽,健薯下地确定品种后,要按小种薯的规格选块,每块重量为50~lOO克(1~2两),并且要符合本品种的特征。然后,按催芽方法进行催芽,淘汰病块,使播下的种薯都是健薯。这样,既能保证出苗率,又可使植株生长健壮。

    (4)挖埯施肥,精细播种按预定的行距和埯距挖埯,埯深25~28厘米,直径为30厘米。埯挖好后,把事先备好的农家肥和化肥施入底部,与土混合均匀。把催好芽的小种薯播入埯中,播深为10厘米,上边覆上15厘米,使表面成小土堆状,并用锨轻轻拍实。

    (5)加强管理,分次培土苗高10厘米左右时,结合灭草,浅培土1次。培土厚度为3厘米左右。苗高20厘米左右现蕾时,进行第二次培土,厚度为7~l0厘米,使芽块距茎基部25厘米左右,培土堆要宽要大。花期可喷磷酸二氢钾及防治晚疫病和虫害的农药。

    世界各地土豆的栽培技术因地 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 (纺锤块茎、X和S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 3~3.5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马铃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疮痂病、早疫病。细菌病有环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以及支原体病害等。虫害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马铃薯品种资源的贫乏,近年来尤其重视综合马铃薯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选育途径主要有:①利用产生 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马铃薯一般在亩产1330~1650千克的情况下约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钾9.3~15.3千克。马铃薯虽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pH5.5~6.0)黑土最为理想。密度每亩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从美国引进的大西洋土豆,产量高,品质佳,收益显著。其种植技术是:

    1.播前准备 深翻土地24~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应提前10天灌水补墒。

    2.肥料配制 提前20天左右按每亩300~500千克厩肥均匀加入25~50千 克碳酸氢铵在向阳处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后混匀,深翻土地时施入并翻入土壤。

    3.种薯播前处理

    ①消毒。每亩用种120千克,原种用瑞毒霉400~500倍液喷湿。

    ②切块。

    将每个种薯切成8块以上。因其顶端优势,尽量在顶端有芽眼处多切块,然后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种5分钟或加水75千克喷洒种块.

    ③催芽。将薯 块平放在适墒净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铺2厘米土再平放一层种薯,反复3层~4层后再上铺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阳处,用农膜盖严,15天后即可播种。

    上述工作一般应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温度超过25℃,块茎则停止生长,秧蔓则生长旺盛,所以必须有90~100天的适宜生长期,播种不宜推迟。

    4.播种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开沟向一边翻土,沟深6~8厘米, 放种薯时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垄高10~15厘米。压实后覆上地膜,在芽顶膜后,破膜覆土。

    5.田间管理 当苗长3~5片叶时注意防治蚜虫。显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 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氢钾1%加膨大素。薯块膨大期注意加强田间灌水,以提高产量。

    6.及时收获 6月中旬土豆品质最佳, 应及时收获 . 摘自:2002年第11期《农村实用科技》

    病虫害防治

    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种;第二,要做好种薯处理,实行整薯整种,需要切块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长期,如发现有晚疫病发病植株,应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每7天1次,连喷3--4次。

    土豆的虫害主要是蚜虫、28星瓢虫和地下害虫,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虫防治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净(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进行防治;28星瓢虫用80%敌百虫500倍液或乐果1000倍液喷雾防治,发现成虫即开始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仔饼或菜仔饼或麦麸20公斤拌匀作毒饵,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诱杀,或用辛硫磷颗粒剂812粉,随播种施入土壤进行防治。

    土豆种的时候是用芽种的,就是把土豆上幼芽的部分切成块状,放进土里即可

    把土豆上幼芽的部分切成块状,放进土里即可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5076020324637

    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部分地区为一年一熟春玉米区;华北平原以一年二熟夏玉米为主;西南和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高寒山区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丘陵山区以一年二熟夏玉米,平原和浅山区以一年三熟秋玉米为主。

    路边的玉米加了糖精的,多吃不好,而且卫生也不好,要吃的话,你煮给她吃咯,呵呵,菜场里一年四季都有。

    由于各地天气情况不一样,玉米收获时间也有多不同,一般都在8至10月期间,全国各地不一致。河北省夏播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成熟,春播一般在9月初至9月中旬。

    北方主要是春播,主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的北部等,其他地方基本以夏播同时也有春播,北方玉米成熟期一般在9月15日—9月23日,南方多为10月中旬以后。

    玉米,原名:玉蜀黍,别名:棒子、包谷、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潮汕话:幼米仁,英文名:corn,拉丁文名:Zea mays L. 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0.2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长约1~1.5米。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

    具体范围: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

    原因:河西走廊位于中国黄河以西,呈西北—东南走向为狭长状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

    【这个是我初中老师给我总结的,给你看看,很有用的哦】【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谢谢】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中国北方地区的位置

    1、位置:北方地区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

    2、范围: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

    3、面积与人口: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却占了近40%。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稠密。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

    a.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

    b.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c.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那时,强劲的偏北风吹扬起沙尘南下。随着风力减弱、沙土沉积、形成了平坦高耸的黄土源。后来随着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疏松的黄土容易遭受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黄土沟谷、黄土梁、峁)。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是“黄土地”。

    2、气候: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冬季气温在以下,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集中,河流、湖泊较少,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较为紧张,耕地多为旱地。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一)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1、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夏季雨量充沛、夏秋季光照充足、生长期长。

    2、主要农作物:

    农业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宜种植耐旱、早熟的冬小麦,喜温、耐旱的花生和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棉花。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与华北平原类似,但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困难。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以种植谷子(小米)而闻名。

    3、不利条件:

    频繁的旱涝灾害,冬春季节的风沙、土壤盐碱化、寒潮(冻害)以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北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春季,降水沙、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墒情差。对种子的发芽和返青十分不利。

    4、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水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命脉。新中华成立以来,新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但由于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上升,加上用水又不合理、浪费严重。使缺水的状况日趋严重。许多地方河水断流、湖泊、水库干枯,地下水位日益下降,机井越打越深。因此,实施“南水北调”是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矛盾的根本措施。

    (二)东北平原

    1、有利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坦荡、土壤肥沃,分布着广泛的“黑土”。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2、熟制与农作物

    农业可一年一熟,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

    (补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过去“人烟稀少”,被称为“北大荒”。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三)水果

    主要出产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枣、粟、核桃等,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许多中西部的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果品产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过去,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的苹果产量最大。现在,昔日黄沙漫漫的黄河故道已改造成为全国最长的果园带。陕西、山西等省的苹果产量也很大。除输出新鲜水果外,还可发展水果加工工业、葡萄酒等。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要致富、栽果树”已成为山区人民的普遍共识。

    四、交通

    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

    1、东北地区有滨洲线(哈尔滨到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到绥芬河)、哈大线(哈尔滨到大连)等,构成了“丁”字形铁路网。

    2、华北地区的铁路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以京哈线与东北铁路网相连接,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包线、陇海线等。

    3、西起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铁路线,是我国第一条重载运煤专线,被称为“神州第一线”。除此以外,

    4、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秦皇岛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输出港,青岛、连云港、大连、烟台等也是天然的优良港口。

    五、自然资源

    北方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石油生产基地。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著名的煤矿有: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辽宁的阜新、铁法,山西的大同、阳泉、西山,陕西的神府,河南平顶山,河北峰峰、开滦,山东兖州等。

    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华北油田等,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辽宁鞍山、本溪,河北的迁安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

    六、工业

    发达的海陆运输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区形成了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源地——环渤海工业带,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a.有利条件:煤铁和有色金属矿丰富,交通便利

    b.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和工业部门是:鞍山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制造、长春的汽车工业、哈尔滨的电机制造,大连的化工和造船工业等在全国久负盛名。

    2、京津唐工业基地

    a.有利条件:煤、铁、石油、海盐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科技力量雄厚,信息通信发达。是我国轻重工业都很发达的工业基地。

    b.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和工业部门是:京津唐的钢铁工业、北京燕山的石化、开滦煤矿、天津的制碱、棉纺等是本区知名的工业企业。近年来,本地区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六、城市

    首都北京是一座古都城,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山脉、永定河冲积扇上,北依燕山、古长城沿燕山婉延伸展,西面是属于太行山的西山。古代时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现在,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今后应控制那些污染重、运输量大、耗水多、占地广的重工业部门。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1、位置:南方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2、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3、面积与人口:面积约占全国1/4,人口却占全国的55%,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为最多。

    二、自然地理特征

    1、丘陵:本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分布最为广泛,

    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总称南方丘陵。由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大别山等组成,除此以外高原、平原、盆地都有分布。

    2、平原:

    平原有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组成。

    3、高原:

    高原主要指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云贵高原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湖南省雪峰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土壤瘠薄,多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如著名的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

    4、盆地:

    盆地主要是四川盆地。它被北面的秦岭、大巴山、西面的青藏高原、南面的云贵高原、东面的巫山所包围,盆地底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西部有岷江冲积扇——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是一个大湖盆,后来湖水外泄,河流下切,切穿巫山而形成盆地。四川盆地沉积的泥沙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受高温多雨环境的影响,氧化形成紫红色砂岩、页岩。紫红色砂页岩比较松软易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富含磷、钾,是肥沃的高产土壤。

    南方地区著名的山脉有武夷山脉、南岭、台湾山脉等。

    三、气候

    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受干冷的偏北风影响降水较少。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以上,年降水量大于800mm。地面温润,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我国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年际变化比北方要小。

    四、河流

    受气候影响,本地区河流众多,流量丰富,长江中下游平原更是“湖荡星罗棋布,河汊纵横交错”。

    主要的天然河流有长江、淮河、珠江、闽江、钱塘江等,主要有的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历史上的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许多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由于人工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许多湖泊变小、变浅,甚至消失,蓄水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加。

    五、南方地区的农业和富饶的物产

    1.有利条件

    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充足,生长期长,农业可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平原地区河湖沟叉纵横,灌溉便利。耕地多为水田。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改良,形成了优质高产人工土壤——水稻土。南方地区河湖众多,水面宽阔,气候温暖。为淡水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作物

    水稻是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平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水稻、冬小麦、油菜和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

    成都平原素有“无府之国”之称。

    珠江三角洲位于热带。主要生产水稻和甘蔗。

    本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适宜栽桑养蚕,是我国蚕丝生产基地。

    两广、闽、台等省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本地区丘陵广布,出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其中柑橘的产量最大、分布最广,南部沿海出产有香蕉、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岛还出产椰子,经济林木有茶树、油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等。其中产值最大的是茶叶生产。

    3.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防御

    (1)红壤

    南方地区除了水稻土、紫色土等高产土壤外,广大的江南丘陵地区分布着一种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叫红壤。它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改善红壤,可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如增施有机肥,补充适量熟石灰等;也可以种植一些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的经济林木。在云南南部热带雨林区,则分布着砖红壤(与红壤类似)。

    (2)面临的自然灾害

    南方地区最常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洪涝。

    成因: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如遇长时间连续降雨或台风影响,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一些流域中上游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湖淤塞和围湖造田,使洪涝灾害的频度、强度不断提高。

    措施:目前,国家已启动了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护林体系。上、中、下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规模宏大的三峡工程完成后,将对减轻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产生巨大的作用。

    五、南方地区的资源、工业生产、交通和城市

    1.交通

    本地区河网密布,水运发达,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干流联系了沿海和内地,干支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通航里程达7万千米。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山系,将北方与南方联系在一起,运输量仅次于长江。珠江水系号称“华南大动脉”,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对沟通广东、广西各地与沿海地区的物质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本地区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主要有: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2.资源

    本地区资源丰富,许多山区河流水量丰富,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水能蕴藏丰富。西南地区(川、云、贵、桂)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地区,湖南、湖北、福建等省水能也很丰富。

    本地区矿产资源中,铁矿和有色金属十分丰富。江南丘陵地区的钨、锑、锡、铜、铅、锌矿,云贵高原的铜、铅、锌、锡、汞、铝土、煤矿、四川盆地的攀枝花钒、钛、铁矿等都很丰富。

    3.经济特征

    本地区经济发达,区域内部形成了经济特征明显的三大工业带。

    (1)长江中下游工业带,这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的地带。是工业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带。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规模、经济最发达、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科学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主要以广州、宁波等沿海开放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为中心,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境外)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如家电、服装、食品、玩具等。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西南地区的工业。南方地区工业由沿海向内地发展。西南地区水能、矿产、农林资源丰富。本区已形成了从钢铁、电力、有色、冶金、机械、煤炭等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渡水电矿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

    4.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众多,重要的城市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其中,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工业经济最发达,商品零售额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出口基地。今后将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

    第三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1.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3.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

    4. 读图: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草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昆仑山,阿尔金山,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天山,吐鲁番盆地,阿尔泰山。

    二、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

    三、气候

    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显著:

    ①气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②深居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沙漠广布,(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距海洋远近,降水减少——经度地带性。

    四、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

    五、灌溉农业

    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六、矿藏和工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塔里木盆地勘探出储量丰富的油气田。

    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酒泉的航天工业。

    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居第三位——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七、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交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的公路和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南疆铁路。

    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

    八、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灾害、自然灾害频繁。

    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草,沙漠化,流域内调水。

    九、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最常见食品

    住:向定居方向发展

    十、西部地区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动能资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及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盐碱重,水土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技术落后,信息较闭塞;生态环境脆弱。

    第四节 青藏地区

    一、概况

    1.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2.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3.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4.读图: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雅鲁藏布江,黄河,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

    二、世界屋脊与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盛夏气候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

    三、高原农牧业

    1.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2.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3.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

    气候严寒——高寒牧业、河谷农业、地广人稀

    4.地势高 多雪山冰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头

    太阳能丰富

    发展交通 水力发电

    5. 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⑴不利条件: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一年只能一熟,这种气候仅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如青稞、小麦、豌豆。畜牧业只适于放牧耐寒的牲畜,如牦牛、藏棉羊、藏山羊。

    ⑵有利条件: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多;夜晚气温低,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营养物质少;气温低,农作物生育期长,积累营养物质多。总之本区麦类和牧草属于“低消耗、高积累、高产优质”类型。

    四、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2.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3.水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

    4.“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

    五、交通

    公路运输为主:青藏(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

    航空: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航线。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沙州)及安西(瓜州)。民族上居住着汉、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汉朝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来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重要通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气候为干燥少雨属于温带沙漠气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连山的雪水进行绿洲农业。

    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北「丝绸之路」也经过这里。嘉峪关、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目前兰新铁路也由此通过。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西宽东窄,由柴达木盆地至酒泉之间为最宽,约300公里。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绝大多数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个别高峰达到了3,600米。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准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者张骞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大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仔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民族有汉、 蒙古、藏、 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朵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现存41个洞窟, 共保存壁画5650幅,彩塑272身,与莫高窟同一时期。其中,中唐25窟为其精华,因这里曾珍藏稀世珍宝象牙佛而闻名于世。

    海市蜃楼是敦煌的又一奇观,在晴朗炎热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可以看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若隐若现,十分壮观。

    敦煌古城,又称为"敦煌影视城,仿宋沙洲城"。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是为中日合拍电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图”修建的人文景观和影视拍摄基地。

    三危圣境以其神、奇、灵、峻而著称,"危峰东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与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传西王母、 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曾云游此山。目前,仍然保留古建筑"王母宫"、"观音井"、"老君堂"等。特别是1600多年前,乐僧和尚云游此山,夕阳西下时万道金光中出现了千万尊佛的金身,便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西千佛洞]西千佛洞,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现存石窟17个,与莫高窟同一时代,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在光辉灿烂的敦煌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阳关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位于阳关遗址西10公里处,由葡萄长廊、葡萄观赏园、沙生植物园等组成。总面积16.65平方公里。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掩埋,经千年而不干涸,实属自然奇观。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门关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遇有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人们俗称魔鬼城。其整体象一座中世纪的古城。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墙、有街道,有大楼、有广场,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动、维妙维肖令世人瞠目。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奇妙无穷。

    [安西桥湾城位于安西县东85公里处。有“康熙夜梦桥湾城”、汉代长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环、雅丹地貌、大漠孤烟等人文自然景观;馆藏传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临摹品及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展览厅等服务设施。

    河西走廊:河西是指黄河以西,走廊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

    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古时候就是中原通往西域)。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