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养鹅技术
  • 甲鱼养殖
  • 河豚养殖
  • 养鱼技术
  • 湖羊养殖
  • 养鸭技术
  • 竹荪种植
  • 狐狸养殖
  • 养鳖技术
  • 斗鸡养殖
  • 养猪技术
  • 养牛技术
  • 养鸡技术
  • 野兔养殖
  • 仔猪养殖
  • 养鹿技术
  • 养蛇技术
  • 香猪养殖
  • 蘑菇种植
  • 养龟技术
  • 黑木耳种植
  • 金地菇种植
  • 香菇种植
  • 野猪养殖
  • 母猪养殖
  • 食用菌种植
  • 麝香鼠养殖
  • 生猪养殖
  • 海参养殖
  • 梅花鹿养殖
  • 水貂养殖
  • 长毛兔养殖
  • 奶牛养殖
  • 火鸡养殖
  • 蜈蚣养殖
  • 蝎子养殖
  • 养蛙技术
  • 林蛙养殖
  • 娃娃鱼养殖
  • 波尔山羊养殖
  • 山鸡养殖
  • 肉鸡养殖
  • 豪猪养殖
  • 养虾技术
  • 对虾养殖
  • 蛋鸡养殖
  • 肉兔养殖
  • 獭兔养殖
  • 石蛙养殖
  • 蝇蛆养殖
  • 蜜蜂养殖
  • 黄粉虫养殖
  • 山羊养殖
  • 水蛭养殖
  • 蚯蚓养殖
  • 土鸡养殖
  • 肉牛养殖
  • 竹鼠养殖
  • 鸽子养殖
  • 土元养殖
  • 黄鳝养殖
  • 泥鳅养殖
  • 养羊视频
  • 其他视频
  • 德国鸡饲料 德国养鸡

    时间:2019-02-12 01:11:58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中国以前一个有点名气,但名气不算太大的“职业”诗人,名叫顾工。据说顾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艺术天才,12岁时就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开始写现代诗,并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亲。对此,顾工从来没有表示异议,甚至很开心。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诗如同一声号角,一面旗帜,成为当年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北岛、舒婷、顾城成为领导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顾城最年轻,他的名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其他还有:“人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等。

    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获得“朦胧诗”的称号,与顾城有很大关系。当年,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顾城的一首诗指出:太朦胧,看不懂。引起广泛的争论,“朦胧诗”这个名词由此确立。顾城的诗很有特色,也比较容易辨认。由于他的诗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顾城个人也获得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桂冠。在我的印象中,古往今来中国写诗的人中,顾城是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人。

    1988年,当时在中国如日中天的顾城远赴新西兰,与妻子谢烨(当年顾城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定居于激流岛,并生下一个孩子。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杀。终年37岁。顾城定居新西兰后,他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永远戴一顶高高的、新西兰羊毛编织的翻边厨师帽。这也成为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个人形象。

    顾城死后,关于他杀妻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解读。香港拍过一部电影,叫做《顾城别恋》,由冯德伦饰演顾城。反响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顾城在自己的遗著《英儿》一书的内容,人们猜测顾城最后的疯狂是因为一个追逐利益的女人伤害了他,导致他的崩溃。这个女人在顾城的书中被称为“英儿”,真名李英,曾经是《诗刊》社的编辑,笔名麦琪,现在还经常发表作品。麦琪在顾城死后,明确表示,反对顾城在遗著中给她贴上的标签。

    我认为,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顾城就是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

    顾城宣示自己爱全人类,但是他不爱身边的人。顾城的妻子在去新西兰之前就有过一次怀孕,顾城没有像其他丈夫那样,对自己的骨肉充满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个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说,这个孩子会把他逼疯。妻子不得不独自去做人工流产。到了新西兰后,妻子第二次怀孕,顾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认为自己年纪已过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时间,终于将孩子生了下来。是一个男孩。顾城说,妻子是一个狡猾的骗子,儿子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第二个男人。顾城甚至没有抱过一次自己的儿子。他对妻子说:儿子不像你,也不像我,这样很好,感觉我不会同他有什么关系。

    顾城有了孩子后,他认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影响了妻子对他的关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怜的谢烨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养?)给了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但是,顾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儿子交给别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顾城对儿子的厌恶甚至发展到生理反应的级别,他会突然向儿子施暴,将儿子从沙发上踢下来,然后自己倒地,肌肉痉挛。顾城的妻子无法判定顾城是否故意装病,但是,为了她所爱的两个男人都好,这个女人不得不把这两个男人分开,同时也将他自己与儿子分开。在顾城那里,谢烨只能是一个妻子,而不能是一个母亲。

    顾城与他的妻子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是要享受被无限崇拜的感觉,后来是因为,顾城社会生活能力极差,尤其是到了国外,离开了妻子几乎无法生存于社会。妻子谢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的全职保姆兼全职助理。

    顾城所谓自己内心的爱,太过理想化,其实是他内心残忍的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我始终认为,不爱孩子的人是缺乏爱心的,如果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爱,那么,他所标榜的爱,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与所谓的天职彻底割裂开。顾城理想中对全世界、全人类的爱,其实只是爱他自己。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类。当这种爱无法实现的时候,它的另一个极端便跳了出来,那就是顾城个性中的残忍。

    顾城定居新西兰激流岛后,也许是因为收入微薄,要贴补家用,也许是因为要享受田园生活,顾城在自家房子旁边圈了一块地,养了几百只鸡。有一次,不知哪里来的一条狗,咬死了顾城的两只鸡。为了报复,顾城在鸡舍周围布下了钉子,但他还是觉得不过瘾,最终布下了老鼠药。当妻子说他此举太过分的时候,顾城说他妻子是假善良。最终,狗是不是被毒死不知道,周围居民家的猫却真的被毒死了。顾城没有承认是他干的。

    顾城养的鸡最终引起社区内其他居民的不满,一是因为生活社区被顾城变成养鸡场,太吵闹,二是因为观瞻、气味、污染等环境问题。社区官员几次上门,代表全体居民,要求顾城将鸡处理掉,顾城当然不愿意,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难道我没有养鸡的自由?最后,社区居民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法院下达了判决书,要求顾城在限期内自行处理,否则将强行处理。结果,顾城像疯子一样,在接到法院判决书的当天晚上,拿着一把刀进入鸡舍,一顿疯狂挥砍,几百只鸡尸横遍地,鲜血四溢。然后,顾城把鸡脑袋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交给社区官员,证明自己已经把所有的鸡都彻底处理了。社区官员吓得当场逃跑。

    每当我想象这个场景,就仿佛看到一个武艺高强的剑客,提着锋利的宝剑,闯入毫无防范能力的人群,没有任何理由地滥杀无辜。其实,对于常人来说,处理方式很简单,比如把这些鸡卖掉,或者分送给周围的居民。也许是因为顾城的清高使他不屑于为几个臭钱,自掉身价地去买鸡;也许是因为顾城的傲慢使他不可能赔着笑脸向邻居们说一声抱歉,总之,他以一种令全体社区居民瞠目结舌的方式处理掉了他的那些鸡。

    这件事情后,顾城对他的妻子说:全世界都在欺负我。而且,为了发泄,顾城还到山坡上随意挥砍大树。他妻子说,顾城整整砍了一个星期。这个细节让我再次坚信我对顾城人性的判断:在他童话诗人的外表下,掩盖的是一个残忍的内心,一颗充满报复欲望的心。

    在顾城居住的社区,居民们都认为顾城是一个怪人,甚至可能是疯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谢烨极力在邻居之间化解、调和,我真不知道顾城能否在社区里生活下去。他也许更适合没有邻居的生活方式。

    顾城的大男子主义也极为突出。除了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分享妻子的关爱之外,英儿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顾城的这个性格特征。顾城与两个女人的关系是透明的,彼此都知道。当然,顾城的妻子谢烨真是太天真幼稚,明明知道有一个女人正在分享她的丈夫,但是,对顾城的盲目崇拜也许使她认为,那是一个天才应有的权利。她没有任何怨言,三个人相安无事地住在一起,甚至管吃管喝,生怕怠慢了客人,唯独把亲生孩子排除在外。

    英儿也是一个极有当年特点的女孩,她与顾城原来就认识,也很崇拜顾城。在她看来,顾城就是神,她甚至从来没有想象到自己能成为“神”的私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西兰见到顾城后,英儿发现顾城依然是“童话诗人”的形象,甚至更加走火入魔,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对女人除外)。而当年清新可爱的谢烨由于顾城生活上的低能,她付出太多,操劳太多,很少得到一个女人应有的宠爱,正日益变成未老先衰的黄脸婆。虽然英儿也很同情谢烨,但她更加同情顾城。一个“童话诗人”怎么可以没有浪漫的爱情,怎么可以身边没有佳人陪伴?在顾城主动之下,长得还算漂亮的英儿向童话诗人献出了自己。顾城死后,英儿说,她与顾城的第一次性行为是顾城强暴了她。

    我不知道顾城当时对于身边两个女人的心态是否了解,或者是否想去了解,在他的遗著《英儿》中,我看不出端倪,反正顾城自豪地宣布:两个女人他都爱,他说他有两个妻子。顾城甚至感觉自己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两个女人还太少。他说,在他的童话城堡里,至少应该有12个女孩,他想让自己成为女儿国的国王。他幻想着12个女孩都是银盔银甲,保卫着他的女儿国不被第二个男人侵犯(包括他自己的儿子)。英儿在她的文章里说:顾城很胆小地从洞口看世界。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童话。阿拉伯人允许娶多个老婆,前提是必须有经济条件支撑。顾城靠什么来养活两个女人?不像在国内,到了国外后,顾城的诗歌失去了市场,他的经济状况很糟。基本上靠新西兰政府救济和谢烨一个人独立维持。有时候,为生存而烦恼的谢烨不得不向顾城抱怨几句,希望他能现实一点,找一个能有工资收入的工作。每当这种时候,谢烨都会遭到诗人顾城的斥责。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自己就是为诗歌而生的,怎么可以让那些世俗的事物干扰自己。在经济问题上,英儿没有多少发言权,她不是一个富裕的人,刚出国,来到顾城这里,还有点接受顾城夫妇施舍的意味。当然,她也尽可能地做一点与文艺无关的工作,帮助谢烨贴补一些家庭开销。因此,与顾城一起奇怪地生活的生存保障问题她不是看不到。但是,顾城是一个输不起的人,在打牌之类的家庭娱乐中,顾城一输就发脾气,他的妻子永远扮演让顾城成为最后赢家的角色。而在邻居的眼中,顾城夫妇是英儿的姐姐和姐夫。

    其实英儿当时另有情人,在国内,她爱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诗人刘湛秋。到了新西兰之后,她又爱上了顾城。1992年,顾城夫妇接到了去德国讲学的邀请,顾城开始想放弃,他说,除非英儿一起去。但是,他不允许儿子一起去。顾城的妻子洋求英儿劝说顾城,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至少也可以给家里困难的经济状况带来一点缓解。英儿知道,自己该出局了。顾城夫妇临去德国之前,顾城要求英儿在家等他们回来。谢烨则说:如果我们回来的时候你还在,那就是我的命,我就彻底接受这个现实。

    英儿最终决定离开。很快又爱上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洋人,几年后(顾城已死)她与洋人结了婚。

    英儿1992年底离开激流岛。顾城夫妇从德国回来后,听说英儿与洋人老头同居私奔,便开始创作小说《英儿》。在这本书中,顾城把以往对英儿的爱恋,全部变成了怨恨。他说,英儿爱上刘湛秋是想利用刘湛秋进入《诗刊》社。英儿爱上他顾城是想利用顾城解决出国的问题。英儿爱上洋人老头是想利用洋人老头解决绿卡问题。这本书写完后不久,顾城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然后自杀。顾城最后留下的一首诗是给他儿子的。这首诗的内容与他在现实中对待儿子的态度截然相反,表现出感人的亲情。但是,顾城把他儿子的名字改成了“珊”,一个女孩的名字。他是想用虚幻的女儿来延续他的女儿国吗? 顾城是极端的。他在中国的成功,使他认为世界应该围着他转,应该为他而改变,应该符合他的想象。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国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离开了中国,顾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语又不好,在新西兰很长时间以后,才会简单的回话。他作为诗人的生命,在他决定定居新西兰起,就已经死亡了。但是,新西兰的激流岛,在顾城的眼里,就是他的桃花源,一个幻想中的乌托邦。然而,诗人身份的死亡结局是顾城不曾预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终抱持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但是,在新西兰,他能够发号施令的对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离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显消失,顾城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他认为是全世界抛弃了他。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幼稚的政治观念。他因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而厌恶自己的国家。他以为另一个自由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可以使他忘掉中国这个糟糕的地方。德国之行给了他一个错觉,其实那只是德国汉学界的一次礼貌的欢迎,但他由此以为自己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他以为诗人还象拜伦、雪莱那个浪漫主义年代一样,能够成为社会的旗帜。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人会白白养活他这个童话诗人,这个女儿国的国王。面对资本主义对艺术家的冷淡,极端的顾城真正崩溃了。在国内的朦胧诗时代,顾城被捧上了天,但他认为这个给了他极高荣誉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使他窒息的社会,他以为另一个世界会给他比中国社会给他更高的荣誉,更高的地位,更自由的空间。我不知道顾城在死亡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他这个长不大的童话诗人,幻想中的女儿国国王实在太幼稚了!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顾城的诗。那时候的崇拜者,今天叫做粉丝。除了名称不一样,实质上没什么差别。他们因为喜欢顾城的诗而绝对喜欢顾城整个人。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顾城对于指责,那个曾经是顾城情人的女人,无辜地承担起害死优秀诗人的罪恶名声。当年有的文章甚至说:顾城砍死的为什么不是这个坏女人!新检视顾城的悲剧,我更加坚信,诗人要做到像他的诗一样是困难的。不应该把诗和诗人等同起来。顾城是被他自己内心的邪恶杀死的,正是由于他内心邪恶的强大,才使他童话诗人的外表也一起强大,反而让人们看不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连他最亲近的妻子至死都没有彻底看清。顾城知道自己死了,他还要一个无辜的女人为他殉葬,因为,这个女人只能是他的女人,如果这个女人不死,顾城的灵魂绝对不愿意看到这个曾经百分百属于他的“东西”,有朝一日全部属于别人,哪怕这个别人很可能只是他的儿子。他绝对不能允许。

    顾城:女儿国的破灭

    邓晓芒

    顾城杀妻自杀的爆炸新闻现在终于慢慢沉寂了来了,唯美主义者似乎都站在为顾城辩护的一边,而道德家们则都异口同声地谴责他违背起码的人性;也有人持一种公允平正的世故态度,主张将这两方面(艺术方面和道德方面) “分开来看” ,一面谴责他的道德败坏,一面欣赏他的感受的美丽优雅深沉。整个评论界被这件事搞得要得精神分裂症,但却没有人将这两方面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来进行一番深入的精神分析。中国人已习惯于对一切矛盾,包括最剧烈的自相矛盾视而不见。他们在矛盾面前唯一关心的是讨个“说法”好使自己安心,而始终不愿触动自己内心既有的任何一个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

    顾城是以“朦胧诗”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正如中国一大批以诗进入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一样,他的文字功底并不是十分地好,但感觉却特别细腻、准确。他的诗才并不表现在语言和语句上,而是表现在意象上。所以读他的诗句很费精神,远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一旦悟过来,却的确有种韵味和感染力。这种特点也带进了他唯一的自传体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之中。我们看到《英儿》中他写的那些部分常常是语无伦次、废话连篇,甚至语句不通。写“按摩”这一节拉拉杂杂一万多字,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对话、斗嘴、回忆、神侃,真要命。又如“我那感激地矗立着被她要了,她轻轻的看着,就像摸在我的心上”(《英儿》,华艺出版社 1993 年版,第55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什么话?也许是笔误或印错了,就再举一例:“神态颐若”(第149页)或“空气中略有出入凉意”(第154页)。我这里不是要揪他的毛病,只是想更为平实地看待这位天才的制作。

    (-)

    读《英儿》,总体的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小”。正如听一个被人娇惯着的孩子反复地说:“我小!”小王子,小公主,小儿(女孩子、“小姐家家”、“姑娘家”)心理和小儿情趣,这些都是在书里反复出现的意象。与“小”相联的就是“玩”,所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吧。你看顾城把爱情当游戏,英儿更是如此:“挺好玩的”,“真是好玩”,“女孩真好玩”,“比较好玩”(第19页),“她跟我玩呢,她玩大发了”,“玩吧,我陪着你”(第23页)。玩什么呢?玩“我的心”、“我的姑娘家”(第24页)、“我的女孩子”(第26页)、“我的宝贝”(第25页)。我想中国的读者们之所以被顾城所打动,正是因为这“小”,以及这小孩子过家家式的、“两小无猜”的“玩”,他们的心特别容易认同这种天真、纯洁、不谙世故的儿童意境和情趣,因为那正是他们不论从道德上、情感上还是从气质上,也不论是从儒家、道家、佛家的立场还是从日常生活的立场上,都特别向往的一种轻松、快乐和无忧的境界啊!

    我在世界上生活

    带着自己的心

    哟!心哟!自己的心

    那枚鲜艳的果子

    曾充满太阳的血液

    我是一个王子

    心是我的王国

    哎!王国哎!我的王国

    我要在城垛上边

    转动金属的大炮

    我要对小巫女说

    你走不出这片国土

    …………

    你变成了我的心

    我就变成世界

    呵!世界呵!变成世界

    蓝海洋在四周微笑

    欣赏着暴雨的舞蹈(顾城:《小春天的谣曲》)

    写于80年代初的这首诗,可说是最纯粹地体现了这位“童话诗人”那清彻、纯净、如五彩玻璃一般透明的儿童心境尽管他此时早已不是儿童了)。读着这些带着奶香的柔美的诗行,谁会想到有朝一日,那位“小王子”会成为一个暴戾的“可汗”、那尊“金属的大炮”会真地瞄准了“小巫女”开火呢?难道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毒、仇恨和凶暴,那种执意毁灭美好事物的可怕欲望,竟会潜伏在如此白璧无瑕的洁净心田中吗?

    热而,“不该发生的事情”毕竟发生了,它甚至一开始就在发生着。正如一个铜板的两面,那纯洁的童心在诗人那里正是作为“恶之华”而开放的。当诗人将自己的天真单纯当做一面旗帜飘扬起来的时候,他同时向整个人类宣了战。在《英儿》中,他所人类称之为“你们”。他的口头禅是:“你们活什么呢?”(第248、251页)当然,他不是想要人们都死,他只是自己想死,并希望他最爱的人同自己一起死,以保持他和她灵魂的纯洁。他瞧不起“生活”,“到生活里去了,这是我憎恨的事。我很惊讶人为什么愿意话”,“我本来不是属于生活的”(第87页),“你们是生活所生,我也是。但我的灵魂却是死亡所生,它愿意回到那里去”(第98页),“没有比一直活下去更可怕了”(第118页)。他说:“ 我要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筑我的墙、我的城垛和炮台,我幽暗曲折的甬道”,“没有人能够走进这个城堡”(第174页)。其实,凡是走进这个城堡的,没有人能够(活着)走出这个城堡,这是死堡,是他灵魂的“家”或“冢”。

    不过,正如儿童般纯真的爱是他的一面旗帜一样,“死”也不过是他的另一面旗帜。尽管他常常说起上帝,并自比为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他骨子里却并不相信死后的灵魂。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他知道,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是用死来作为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报复,一种仇恨的发泄。所以,当他以“爱你”的名义口口声声地说:“你等我死,我就死”(第14页),“我爱的人都可以杀我”(第16页),“我是爱你的,那一次你给我,让我感动。仅仅于此你就可以取我的生命”(第42页),这里,我们从中嗅出了一种凶险的气氛。可怕的是,他并不是真的把死当作一种幸福来渴望(如基督教殉道那样),而是把和别人一起死当做一种安慰和补偿,那潜台词是:我看你还能活着!“我们是一个人”(第14页)。因此,他虽然看出他不能见容于这个世界,只有死路一条,但却始终恨恨地,以死来作最后的威胁和要挟:“我把刀给你们,你们这些杀害我的人”(第16页)。

    口里说自己要死,却又不愿意痛痛快快的去死,而总想扯上别人,陷别人于不义,刻意使自己的死在活着的人之间留下一个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形象,这就足见这种儿童心态从根本上没有责任能力,死(或死的宣言)只不过是搅扰别人、惊吓别人的一种手段而已。凭借这种恶作剧,一个坏孩子就可以对那些惶惑的人们肆意嘲笑,觉得自己高居于别人之上的优越感是多么的开心。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当他诅咒了全人类之后,还有那么多人朝他顶礼膜拜,视为神明,证明他生来就与人不同。我想,他直到死大约都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因为他完全被自己陶醉了。特别是,他那不可企及的“爱”是任何人都不具有的“宝贝”,谁能不羡慕他、嫉妒他呢?他的死,以及他和她的死,不正是对这一宝贝的无人付得起的标价吗?

    小说主要部分都是以顾城向他的正式妻子雷米倾诉他对自己的情人(或另一个妻子)的动人的爱为主题的,顺便也倾诉了他对雷米的爱。这种双重的倾诉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顾城的“爱”太多了,无法在一个女人身上完全消受?还是雷米“爱”太广阔、太伟大了,能够容纳顾城的任何伤害,就像大海容纳暴雨的舞蹈?书的作者们显然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把这当做是一种先锋派的爱情观,一种新颖时髦的玩意儿。那个时代(80年代)的年轻人我接触过一些,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只要一转念,就可以变成“世界人”,可以不受任何民族的、文化的、传统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的束缚,就可以比嬉皮士还嬉皮士,比后现代还后现代,不像90年代的年轻人,处处感到自己不得不回归传统。那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时代。顾城和雷米可以说在五分钟内就决定了自己后半生到南太平洋的某个岛屿上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就像当年高更隐居塔希提一样。因为这种生活款式根本不用深思熟虑,是他们从来就暗中追慕的,也是那时的年轻人个个暗中追慕的。所以这个念头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明,照亮了他们内心的渴望:远离世俗,远离这个不干净的、喧嚣的、不能自由自在痛痛快快地爱的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建造一个纯粹的理想的乌托邦。但是问题在于:顾城真的“爱”雷米吗?或者,雷米“爱”顾城吗?

    纯情人士会立刻反驳我:你的爱情观太陈旧了!你怎能断言,爱一个人才是爱,爱两个人就不是爱呢?顾城自己就颇为“世界”也颇为“民族”地说过:“一夫一妻制是天主教闹出来的,把中国害苦了。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祖宗”(第7页)。当然,他肯定没有想到 ,这“祖宗”要一直追到北京猿人。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看,《英儿》中顾城与雷米的爱的性质究竟里怎样的。首先,整部小说虽是由这对恩爱夫妻合作的产物,但我们在其中却只看到顾城大声喊叫他的爱,在雷来那里却听不到半个字的回音。书中以旁观者(乡伊)的身分说:

    “令人费解的不是G(顾城)和英儿的异样恋情,倒是最正常的C(雷米)、她和英儿之间始终友爱微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使她用正常的情感来对待这异常的生活?”(第264页)

    这的确是小说中一个最大的谜:雷米作为顾城的原配妻子,对顾城的小情人不仅没有丝毫芥蒂,反而带着欣赏、赞叹的态度为他们的幽会提供一切方便。甚至可以说,顾城的“婚外恋”正是雷米自己一手促成的。她到底是回到了中国古代传为美谈的妻妾如姐妹的传统美德,还是前进到了未来世界取消婚姻束缚的理想境界呢?当我们尚未弄清她对顾城的真实感情之前,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但是,从她不回答(至少在书中没有回答)顾城声嘶力竭的、甚至可说是气焰嚣张的“爱的呼唤”这点来看,我们不得不猜想一个很可能是真实的事态,这就是:她根本不爱顾城!或者说,她对顾城的爱根本不是妻子对丈夫的爱,她只是顾城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的对象而已。

    当我们发现这一秘密时,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看来顾城从小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儿时缺乏母爱;1979年顾城在火车上邂逅了来自上海的雷米(谢烨),其后四年间,雷米一直在“柔和地拒绝他的求婚”(第6 页),直到1983年他们终于结合。我不清楚这四年中这两个相隔两地(北京一上海)的年轻人是如何交往、恋爱的,我猜想那一定是童话式的和柏拉图式的。借助这种爱的激情,顾城四年之间成了一个令人仰视的诗人。没有一位纯情的女孩能抵挡得住成为这样一颗诗坛新星的夫人的诱惑,何况雷米本人也是一位纯情派诗人,她对童贞的迷恋决不下于顾城本人。然而,母爱是她的唯一的天性。本书最后几篇散文(第266 一304 页)出自她之手,清楚地表明了她对儿子那种母爱是多么的深沉。我们可以想象,正是凭着这种母亲式的爱,她最终答应了顾城的求婚,这在她无非意味着,她决心自己来照顾这个需要一位小母亲的“宝贝”,这个自己都承认“从来没过八岁” (第216页)的、“始往没有发育成熟” 的“魔鬼般的顽童”(第256页)。

    的确,顾城对雷米的“ 我爱你、爱你”的肉麻的表白,与其说是表达对一个异性的爱,不如说是在母前面前的撒娇。所以那种表达与他对英儿的表白是有性质上的不同的。他称雷米为“ 我的恩” ,他说:“雷我爱你,我敬你呀,不是爱你,你老是不让我走出去,我真喜欢这种安全”,“每一次我走过了,都是你拉我回来,站在安全的地方”(第21页)。事实上,顾城对雷米的依赖到了惊人的程度,雷米不仅要为他掌管钱、钥匙、证件等等,还要帮他写信,出门找袜子和上衣(第7 页)。但最累人的,还是时刻监护着这个宠坏了的大孩子那自我中心的瞬息万变的情感,因为弄不好,稍一不留神,这个“只有七寸大小”(第5 页)的魔鬼就会出事。用旁观者乡伊的话未说:“你让人感到严重,时刻必须认真对待。你可以‘ 不管’,可以说‘不活’,别人不行。…… 所以谁都不想惹你。你在与你有关的人中,关心你以及爱你的人中,就一直被小心认真地对待着……。总之你是让人感觉太严重了。雷在你边上是太太地累了” (第223 页)。

    不难明白,在这种无穷无尽的苦役中,突然出现了英儿这样一个可以让顾城分散一下注意力的女孩,雷米是感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就像把手中的孩子交给了另一个小保姆,或一个活玩具。要她同时照顾好顾城和木耳(他们的儿子)这两个宝贝,真是太沉重了。她像真正的母亲安排儿子的婚事那样安排着顾城与英儿的会面,安排他们同床共寝,甚至亲自给他们拿来避孕套。“还不无嘲弄地瞪了我一眼,‘很贵!’你告诉我”(第37页)。她还筹划着有一天让顾城和英儿正式结婚,自己退居“二线”(第216 页)。实际上,有英儿在,雷米感到安心。只要英儿能管住顾城那颗不安分的心,能够用男欢女爱来缓和顾城的任性和对生活的厌倦,雷米是什么都肯为他们做的。她与英儿并不是平辈的女人,也不是什么姐妹,而是真正的婆媳。所以当顾城和英儿在一起调情时,在雷米面前却不敢放肆,“我们都知道停止在什么地方”(第141 页)。在《英儿》中,顾城从头至尾没有哪怕暗示过他与雷米的性关系,表明他们很可能只是在维持一种名义上的夫妻;因为从顾城如此津津乐道、不厌其详地描述他与英儿做爱时的细节和心情来看,他是不可能不把这些场景与和另一个女人的做爱(如果有的话)加以比较和品味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英儿才能如此坦然地在他们家里充当“第二夫人”的角色而毫无顾忌,甚至还能和雷米建立一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雷米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看重现实、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美德,又受到西方现代性解放的思想熏陶,对顾城和英儿的胡闹不仅不会反感,还带有一种由衷的赞赏和骄傲。但显然,她除了从书本上和童话里以外,一辈子没尝过真正成熟的男女情爱。就糊里糊涂地被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了一个精神侏儒的妄想的牺牲品,这决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然而最可悲的是,无论是雷米,是顾城,还是读者们,都不认为这种“长不大的孩子”的幼稚心态有什么不好、不正常、令人恐惧和恶心,相反,人们一致认为回到儿童心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境界,只有在那里一个人才能得到净化,才会找到自己的本心和真心。人们认为,社会容不了这种纯真,这是社会的错,顾城归根结底是被社会所毁。至于他自己的责任,则不过是太走极端、太不理智,是一时的想不开和冲动。人们没有想到,世界上最残暴的兽行往往是以纯真和幼稚的名义施行的,刽子手们脸上总是挂着顽皮的微笑。如果说一个真正的儿童还没有气力和胆量去做那些残酷的事。那么一个具有儿童心态的成人则往往成为邪恶的化身;而且这种人在干完坏事之后没有丝毫忏悔之心,反而觉得自己的一腔真心足可涤除一切污秽和罪过,凭这真心即可得到廉价的同情和原谅,如果不是得到崇敬和褒扬的话。人们没有从根本上看出,顾城的残忍、凶暴、痞并不是什么一时的迷误或“走火入魔”,而正是他的天真、美丽的纯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纯情“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野兽,它浑然无觉地要离开这一切,到那充满精灵的野蛮的世界中去”(第254 页)。他以为,只要自己“纯情”了,就有权居高临下地以“可汗”或皇帝的身分要求女人的纯情报答。他竟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要求是多么“痞”,多么侮辱人、毁灭人,反而自始至终都自以为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宝贝”。事情都是被别人弄糟了:英儿不理解他,世道太险恶,他所设计的“天堂”不为人世所容。当这个王国被“ 他人”所毁坏时,他就不惜用最野蛮、最痞性大发的手段(斧头和绳索!)结束了其所能支配者(雷米和他自己)的生命。

    人们常常惊骇于一个如此感情丰富、细腻、真挚而敏感的诗人怎么能用这种方式杀害他仍然爱着的妻子。其实,顾城在他的作品中是以一种梦幻的眼光来看待自已、美化自己、欣赏自己的。他只端出了自己美的纯情的一面,而隐匿了自己本性中的蛮痞,更割断了这种蛮痞与纯情之间的本质联系。他将他和两个女孩的三角关系描写得极其和谐,纯情得让纯情少女倾倒,让稍有点世故常识的人感到肉麻。他所追求的完满首先体现在他的两个妻子的心心相印中,体现在以他自己为中心、以几个“水做的女孩”为淫乐游戏对象(鱼儿戏水)的交融关系中。他不知道,西方至今实施的一夫一妻制并非某一教派或国家法律使然,而是有女性人格独立和一般人格独立的观念作根基的,而他所创造的一夫多妻的“奇迹”则不过是中国女性人格极端缺乏、只能像“水”一样被男人玩弄和规范的产物。他的纯情不论具有怎样的“自我牺牲”的假象,但却不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他人自由的人道原则上的,而是建立在他自己的自然天性、即未受教化甚至反对一切教化的“唯我独尊唯我独宠”的痞性之上的;因而这种纯情对他人、对被施与纯情的对象具有一种痞陋的强制性。越是纯情,这种强制便越甚;越是理想化,就越不允许对这理想有任何一点玷污,否则就要以非人的、兽性的方式全盘捣毁。纯情取消了你和我的一切界限,因而自杀也带有这种蛮不讲理的痞性:我死,也要你一同死,因为你就是我,我死了,你还活什么?

    但读者也许会说:不管怎样,顾城毕竟经历了一番可死可活的真正的爱情,他对英儿的感情难道不是真挚的吗?他的死,撇开对雷米的不公平不谈,不也可以看作对英儿的一种殉情吗?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他对英儿的“爱情”实质上是怎么一回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去了激流岛,据老外说:他不会开车,英语不好,教书的工资又低,基本全靠老婆。个人估计,时间长了心理落差大内心扭曲,有琐事争吵之后行凶,穷凶极恶的,再怎么说拿斧子砍女人已经不能用渣男来形容了,死刑的。而且那么长时间还不会开车、英语不好,这人估计自理能力也比较差。

    顾城去世后,他的父亲顾工先生流着眼泪为儿子编辑了《顾城诗全编》一书。该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顾工先生特意寄给本文作者靖一民一本,不仅在扉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代顾城签名并盖章。

    早在1993年10月,一则爆炸性新闻震惊了国内外文坛:我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顾城,在新西兰先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而后在门前的树上自缢身亡。事情过去数年之后,顾城的父母向笔者透露,当时报道此事的诸多文章,大都“与事实不符”。现根据顾城之父(顾工)提供的资料,向读者披露这一事件的真相——

    上篇:情迷激流岛

    要说清楚顾城死亡的真相,不得不先介绍一下他与妻子谢烨和情人李英(英儿)的复杂关系。

    据顾工先生介绍,顾城与谢烨是1979年7月在京沪特快列车上相识的,此后苦恋了数年才得以结合,婚后生有一子取名木耳(亦称三木)。1987年,顾城去欧洲讲学,谢烨一同前往,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定居。这期间,夫妻感情仍然颇佳。1990年7月,在顾城的帮助下,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李英也来到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他们共居一处。不久,顾城与李英发生了恋情。奇怪的是,作为妻子的谢烨非但不阻止他们的恋情,而且还故意纵容。所以,一位名叫文昕的知情者曾在《中国商报》上撰文说:“英儿甚至当着雷(即谢烨)的面,向顾城倾诉了一切。那一刻,雷就坐在一旁,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她在看手中的一本杂志。”这篇文章还说:“英儿去新西兰如果说是顾城的主意,不如说是雷自己主动、积极地安排的……雷其实不仅如此,她还把顾城‘让’给了英儿,为他们创造条件,甚至建议英儿嫁给顾城。正如她(谢烨)对我说的那样:‘我不在乎’。”

    谢烨怎么会对这样的事情都不在乎呢?很显然,这一时期的谢烨,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新的考虑。据顾城之母提供给笔者的一份资料证实,当时的谢烨确已有了外遇,那个男士便是谢烨在德国认识的陈xx(又称大鱼)。谢烨为了达到与大鱼“自然”结合的目的,甚至盼望着顾城自杀。笔者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前面提到的那位知情者就证实:“顾城曾向我谈到死,我急切劝阻时,被雷止住,她说:‘你就不该劝他,你劝也劝不了,也阻挡不住。’后来,我在一出版社看到雷写给她女友的信:‘我现在希望他快点玩儿完……’她想让顾城去死。”

    尽管谢烨想让顾城去死,可她又怕舆论对自己不利,便劝顾城写一本书,将他与李英的情事向社会披露。这样,即便是顾城自杀了,人们也会误认为他是为不应有的婚外恋而死,不但难以赢得舆论的同情,而且还会落下“罪有应得”的骂名。而顾城偏偏对妻子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果然按照谢烨的意思开始写情爱忏悔录《英儿》。

    顾城的母亲在给笔者的一份材料中曾谈到:“1993年3月他俩(顾城与谢烨)回北京时,当着他妻的面,顾城说:‘妈,谢烨又救了我,她叫我写书,我现在可以不死了。’我一下懵了:‘什么死不死的?’顾城呵呵一笑,看着妻子。他妻子谢烨对他使了个眼色说:‘这得你跟你妈说清楚。’我这才知道有这么个女人搅在其间。当我认为写纪实文学不妥时,他妻子用决断的口气和手势说:‘就是要真人真事真名真姓真真地写。’此印象我至今犹在面前。后来顾城说:‘那就我一人用真名吧,反正是我的忏悔录。’对此我虽仍不赞成,也搞不清为何只有写此忏悔录顾城才能得救……等到一切都来不及时,我才知她对顾城说的是:‘你死,写完书再死!’”

    从这些知情者提供的资料已可看出,谢烨的确是希望顾城写完《英儿》之后就去死的。甚至,当李英离开顾城时,谢烨的情人大鱼还帮顾城买过电击器和刀,让顾城去杀李英,顾城没干。尽管他很爱李英,但他深知李英不是一个感情专一的女子,她在出国之前就曾与年龄大自己一倍的著名诗人刘湛秋爱得死去活来;来激流岛后,她在继续与刘湛秋保持着书信往来的同时,又与新西兰的一位长自己20岁的“蓝眼睛”约翰有了非同寻常的关系,最终离开了深爱她的顾城、离开了激流岛,嫁给了“蓝眼睛”。虽然李英的离去,使顾城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伤害,可他并不愿因此就去杀害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人,也不想为李英去自杀。他想通过写忏悔录《英儿》,能唤醒谢烨也忏悔自己,与远在德国的大鱼断绝关系,然后与自己平平静静地生活下去。可惜,谢烨并不回头,她仍与大鱼保持着密切往来,甚至提出要与顾城离婚。

    妻子与情人的双重背叛,彻底摧毁了顾城活下去的信念,他开始绝望了。于是,一场更大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下篇:魂断激流岛

    众所周知,那场悲剧发生在1993年10月。

    那时的顾城、谢烨与其子木耳已分居三处,顾城住在姐姐顾乡处,谢烨独居顾城在奥克兰大学教课时买的房子里,他们的儿子木耳则托养在别人家。尽管他们分居三处,但每天仍要见上一面,大都是谢烨来到顾乡处,与顾城一同去看看木耳,然后再回到顾乡处,一同吃罢饭,由顾城送谢烨上车。

    这种分居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顾城已“有些解脱”(顾城之母语),觉得谢烨可以成为别人的了,便催谢烨快办理离婚手续。但不知为什么,一直想离婚的谢烨,这时却总是推说找不到律师,将离婚的日期一拖再拖。

    10月6日,顾城随谢烨去他们自己的家搬东西,谢烨主动与顾城“亲密”了一次。事后,顾城曾对顾乡谈起此事,他说:“烨说好久没有了,要照顾照顾我。”稍停,又补充了一句:“烨当时真可爱。”这一次“亲密”之后,顾城对谢烨又有些留恋了,他已不想离婚。

    然而,那位远在德国的大鱼却在这时要来新西兰。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谢烨不但在自己的住处准备好了饭菜,而且还在忙着为其租房,她当然已没有心思再与顾城和好。

    10月8日,谢烨再次开着汽车到了顾乡处。趁她与顾乡说话的空儿,顾城向谢烨要了汽车钥匙,然后去停车场练习开车,并在那里等谢烨一同去看木耳。不久,谢烨与顾乡说完话,也去了停车场,却把自己的挎包忘在了顾乡处。

    这之后,谢烨没与顾城一同去看木耳,而是独自开着车为大鱼租房去了。事后,顾乡在谈起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时曾说:“烨在独自开车走之前,一定说了些让他(顾城)受伤害的话,至少他知道了大鱼的确就要来了,甚至知道了确切的时间,这对他是致命的。他一直想抵抗的就是这件事。他答应谢烨的所有要求,只要求谢烨让大鱼晚一些来,来在谢烨与他结束婚姻关系之后。可是大鱼说来就来,这肯定让顾城非常绝望,他对谢烨也一定十分失望,不然他不会只好去死,也不会在遗书中写‘他们得寸进尺’。”

    谢烨开车走后,顾城开始对生活彻底绝望。那一刻,他决定要自杀。他回到顾乡的住处,取走了纸和笔,又回到停车场,写下了四封遗书,准备待谢烨回来之后,再一同去看看儿子木耳,然后便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谢烨租到房子后,本可以直接去奥克兰接大鱼(大鱼已与谢烨约好,他乘飞机于10月9日到达奥克兰;谢烨准备8日先到奥克兰其弟处住下,于次日去接机),可她将挎包忘在了顾乡处,为取包,她不得不返回。在停车场,她遇到了写完遗书的顾城。当时,她与顾城肯定有了激烈的争吵,顾城才“打了”她……接着,顾城来到顾乡的住处,对顾乡说:“我把谢烨打了。”还未等顾乡反应过来,他又说:“在那边草地上。”话语中暗含着让顾乡去救谢烨之意。顾乡听他这么说,便去看谢烨;而顾城则找了绳子,在门前的一棵树上自缢身亡。

    顾乡来到事发现场后,发现谢烨已经昏迷,便找来救护车,后又转乘直升机飞越海峡,亲自将谢烨送到一家大医院进行抢救。但终因耽误时间太久,抢救无效,于12小时后离开了人世……

    案发后,新西兰警方曾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案时认定:系家庭内部争吵引起,不作刑事追究。因为现场虽然发现了一把斧子,但斧子是干干净净的;而谢烨的头部虽然有伤,但那个唯一的伤口是在右额,经过清洗,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顾城自缢之后,国内外舆论界大哗。有人为这位著名诗人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杀人凶手进行口诛笔伐,更多的人则是谴责那位频频充当“第三者”的李英和10月10日准时登上激流岛的大鱼,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介入,顾城和谢烨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谁是谁非?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无定论。但是顾城的悲剧人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政客,行政官吏,盖世太保总管,第三帝国第二号权势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入武装的右翼组织。1923年11月,参加了A.希特勒策动的啤酒店未遂暴动。1925年参加纳粹党,任党卫军首脑。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希姆莱成为慕尼黑警察局长,在达豪建立起第三帝国的第一座集中营,组织了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警察。1934年4月成为普鲁士盖世太保第二号头目。至1936年掌握全部指挥权。在1934年6月30日的清洗中,希姆莱领导的党卫军排挤了冲锋队,从而加强了希特勒对纳粹党及军队的控制;党卫军逐步成为仅次于军队的一支武装力量。1941年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犹太人,希姆莱在东欧组织了若干座灭绝营,大战结束之前,几乎消灭了欧洲的整个犹太民族。到1943 年,他已爬上内政部部长兼帝国行政总监的高位,控制了情报网及军事补给部门。在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未遂事件以后,他成为军械部门的头子。1945年初,他领导人民冲锋队和“狼人”,前者是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民总动员的组织,后者则是企图在战后继续进行游击战的一个组织。他还指挥过两个军团。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里,希姆莱妄想取代元首的野心暴露,希特勒立即免去希莱姆的全部职务,下令逮捕法办。希姆莱假扮成一名普通士兵企图逃窜,被盟军俘获后服毒自杀。

    希姆莱外表斯文,内心极度变态。农业大学毕业的希姆莱屠杀犹太人就像当年经营养鸡场时杀鸡一样痛快。希姆莱是一个唯心主义疯子,坚信自己是日耳曼民族英雄的后裔。为了纯化日耳曼人血统,希姆莱推行种族灭绝主义政策,并将好的“雅利安人”集中进行有计划的繁殖。希姆莱相信“雅利安人”是“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后裔,只要纯化血统,就能恢复神力,把党卫军打造成“神族不死军团”。在希姆莱的鼓吹下,德国提倡“雅利安人”大规模生育,即“生命之源”计划,导致战后出现大规模婴儿潮,妇女们也成为单纯的生育工具。希姆莱成立许多特殊研究会,以研制出各种传说中的神器和现代化的梦幻武器,如:碟状飞行器(飞碟)、“地球轴心”、“圣杯”、“命运之矛”等。希姆莱曾派出哈勒为首的探险队前往西藏寻找沙姆巴拉洞穴中可以随意控制时间、空间变化的“地球轴心”,据说哈勒被英国人捉住之后,成功越狱并找到了“地球轴心”,但是不知道如何操纵。甚至有人认为希姆莱的碟状飞行器试制成功,只是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第三帝国就灭亡了。

    希姆莱的党卫军成员都是素质很高的专业人士,君特利·格拉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公布自己隐瞒60年的党卫军身份。党卫军虽然不是正规部队,但装备了比正规部队更精良的武器,且训练更严格,成为帝国嫡系精锐部队。希姆莱曾被怀疑刺杀希特勒,但也只是怀疑,没有证据,结果不得而知。

    再骂希特勒斩立决

    你成年了吗?

    葫芦娃

    (纳粹靠边闪)对吗?

    1、据考证,英子只是顾城诗歌的崇拜者,爱的是诗歌,不是他的神经质的人。

    顾城首先在激流岛上暴力追求占有的李英,他的意念里已经把李英幻化成最完美的情人,谢烨劝李英暂时不要离岛,否则顾城会寻死觅活,然后她跟顾妻谢烨一起两个女人哄着半神经的顾城在岛上呆了一年多,后来李英离开了。

    李英初始仰慕他是著名诗人,爱他的诗歌,逐渐接近他的生活后,发现他是生活无能,感情脆弱,被谢烨呵护宠爱着的一个小男人,李英爱他的诗歌,爱他的才华而不是爱着他的人。

    2、英子,本名李英,后来顾城口里叫的英子、英儿,原来在北京及后来去悉尼叫麦琪。李英爱过顾城吗?根据当事人多年以后的回忆,以及众人的分析,李英早先是《诗刊》副主编刘湛秋的地下情人,诗歌爱好者;李英当年是崇拜顾城,对顾城的诗歌顶礼膜拜,因着李英是《诗刊》编辑的缘故与顾城有了交往,后来出国,到了激流岛。是顾城先追求占有的李英。谢烨和李英,两个女人哄着大孩子般脆弱的顾城,后来李英忍受不了,频频要抽身而退。顾城深爱着理想中的所谓情人英儿,李英的退出,顾城心理上受到刺激,激怒了顾城,发泄私愤而斧劈谢烨,自己也自杀身亡。

    顾城只追求抽象精神世界,对现实生活极度冷漠。妻子谢烨忍受了很多,牺牲了很多,但谢烨终究无法满足诗人分裂的需求,既扮演世俗之保姆,又充当诗人理想中不食人间烟火之女神。失控的诗人殴打妻子,事后上吊告别尘世。他把太多的爱灌注在自己用诗歌构筑起来的抽象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却只是一个自私的爱无能患者。顾城的错误正在于他只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个人,只要求身边的人为自己服务,却自私得不想给予别人分毫的爱。

    3、英儿回忆“激流岛事件”和两个诗人的爱情

    2002年1月上旬,“激流岛事件”之后飘然而去的李英第一次直面北京的阳光。对于接受国内媒体的专访,这个生活在噩梦和“坏名声”中的女人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李英始终都在微笑着。她说5年就是一代人,希望时间能使传说中的“英儿”成长为一个具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情感的“麦琪”。从一个虚幻的影子到一个实在的女人,她纵身一跳,用了自己16年的生命。

    记者:你生命中经历的两个男人都是著名诗人,你是怎么进入诗人圈子的?

    麦琪:1986年,我还在北京大学念书,同时沉迷于狂热的诗歌写作。那是我在大学最后一年,同时选修了谢冕先生的当代诗歌课程。时值全国诗歌运动风起云涌,各类诗歌活动与诗人聚会作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6月,谢冕带着我和张颐武一起参加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改变我命运底色的诗歌研讨会。

    研讨会由《诗刊》出面组织,到会者全是当时国内影响广泛的青年诗人,其中就有顾城、谢烨夫妇。顾城有个习惯,凡是参加国内、国际诗歌活动,他都会向主办方提出要求带上谢烨,否则拒绝邀请。在我看来,顾城和谢烨是一个如此密不可分的完美的神话,他们就像一个教堂一样使人敬畏。这一次见面,顾城话很少,不带人间气色。但在遗作《英儿》中,顾城却显示出对“英儿”的“一见钟情”。这使我暗暗吃惊。

    刘湛秋时任《诗刊》执行副主编,在舞会活动时,刘湛秋请我跳舞。眼前,刘湛秋时髦的打扮和《诗刊》领导的身份,的确激起了我的幻想。舞会之后我爱上了刘湛秋。尽管他已早有家室,并且身边还环绕着许多女人。

    记者:在80年代,这种违背道德的“情人”关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麦琪:压力太大了。整个“80年代的新一辈”处于文化思潮的断裂处,我们背负的传统与我们面对的“理解万岁”每天都在较量。当然,社会不可能对个人进行绝对的宽容。那时候连自己的好朋友都不可能理解你,更别说社会了。一个女孩有了爱情,一般会去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但我不行,一开始我就把自己限死了,就是一个无法见到阳光的影子。

    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成了两人幽会的固定去处。一周大概有两次时间可以在一起。这种等待最初是甜蜜的,几个星期后越来越痛苦。因为我后来调进了《诗刊》,为了避人耳目,我们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的暗号。去公园,我们一前一后相隔几十米远;进餐厅,他先进去看一圈,看到没有熟人,再出来叫我进去……

    当时他对我说,就是他离了婚也绝不会跟我结婚。

    记者:你是怎么进《诗刊》的?大家对此还有猜疑,是像外界说的你利用了刘湛秋吗?

    麦琪: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健康咨询报》做编辑,后来听说《诗刊》面向社会招聘两名编辑。我知道后,跟刘湛秋说这个事,他不赞成,他有自己的顾虑。我对他说,你可以不帮我,但是我要是应聘上了,你不要反对。我打算去《诗刊》,因为这样自己就能时常光明正大地见到他,看他处理工作,打电话,听他上下班走动的声音。幸运的是,我通过了招聘。

    他还是不高兴。有一次他关上办公室的门,跟我说结束关系,他不能接受同事关系下的来往。我一下子就哭出声来,但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仍然如故。很大程度上是我在争取一切机会追他,而他在极力拒绝这种方式。事情往往比想象的简单。

    记者:请描述一下那次诗歌研讨会后你跟顾城的交往。

    麦琪:从诗会回来后,我跟顾城仅仅见过四五次面。有一两次是在诗人的聚会上。大家谈的话题都特别的狂热而空灵。特别是顾城,他的话很少,但他说起话来会不理会身边的世界,把你带到一个只有天空、鲜花、草坪的纯净空间里去。他和他的帽子一样高高在上,我那时涉世不深,很怕跟他主动说话。他的名气对我就是一种压力,我只能尊敬他。

    后来我被一个朋友叫到他家里聊天,我们这才算话多起来。哦,顾城不是那种什么人都见的人,这让我感到很荣幸。大概是1987年后,顾城与谢烨出访德国,我们开始信件交往。

    记者:那时候顾城在国内生活得压抑吗?跟国外有什么不一样?

    麦琪:还好,因为在国内大家一直处于文学的位置,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文本,感觉都挺实在。而且有了谢烨在身边,他已经可以不理会太多杂乱的生活。在国外,比如说在激流岛,顾城已经基本上不写东西了,他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像宗教一样进行建构,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人性。在国内,各种社会的、朋友的无形约束对他是一种尺度吧。一个正常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的舆论与压力。

    记者:刘湛秋知道你和顾城以及其他诗人的交往吗?

    麦琪:知道,我当时因为跟刘湛秋的感情,弄得自己很少有朋友。他知道我跟顾城的交往后很高兴,他很放心,顾城的为人他很清楚,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浮华,刘湛秋只让我不要跟杨×更多交往。

    记者:顾城在国内和你的交谈中以及在国外的信笺中有否流露出对你的感情?

    麦琪:从来没有。在国外,顾城写来的信都是他写上半截,谢烨写下半截,谈的都是从德国到英国再到新西兰的旅居见闻,而且每一封信刘湛秋都看过。顾城就是对谁有了感情,也不是男欢女爱的那种,女性对于他始终是纯洁的象征。

    记者:怎么想到出国了?一开始就想着和顾城夫妇生活在一起吗?

    麦琪:八九十年代相交的那会儿,国外的东西跑进来让年轻人一下子处于文化吸收的亢奋状态。国内的像摇滚、绘画纷纷打开了新的人文视野,提供了新的艺术元素。同时想跑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有些盲目,但大家毕竟都感受到一股更有活力东西要来了。我跟其他年轻人一样,梦想着出国,也好摆脱我当时那种不规则的生活方式。出国时我想到了顾城夫妇,最后是在他们的担保和邀请下,我到了新西兰。顾城夫妇邀请我去岛上同住一段日子,于是我就去了激流岛。

    湛秋托我给顾城带去了他们在一个国际诗歌研讨会上的合影和一封简短的问候信。去激流岛后,我把信和相片转给顾城,顾城不屑一顾,说我怎么跟这种人交往。看到顾城不高兴,我就没敢说明我和湛秋的关系。后来我在岛上给湛秋写信,留的地址是另一个当地朋友的家里。

    一开始只想着出来就自由了,没想到接下来异乡的生存很艰难,3天后我跟他们说想去奥克兰找工作。我把想法跟顾城说了,一下子,顾城就不说话了,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一边的谢烨马上示意我不要说,等过一段日子再提。我答应了,我没想到会让我尊敬的人如此失望。我心里也有一些过失感。我再一次提出要走的时候,又过了十几天。

    记者:后来走掉了吗?

    麦琪: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天顾城对我说,你要去找你自己的生活是你的自由。

    然而半夜里他来到我的房间……我醒了过来,但随即又处于半昏迷状态,此后的记忆是失效的,直到第二天我醒来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猛一回头发现他站在门边,一束阳光从他的头顶射过来,我本能地又尖叫一声,这时只听见“轰”的一声,他就像一块木板一样倒在地上。谢烨跑过来紧紧抓住顾城的手,直到他醒过来(顾城在情绪失控的时候,都要让谢烨紧紧抓住他的手,别人就不行。只有谢烨能给他安全感)……

    这时候我感到时间太陌生了,激流岛太陌生了,好像我根本没来过这个地方。我一时无法接受一个一直生活在精神里的“神”突然用这种暴烈的方式闯进我的生活、压迫着我的神经……

    后来国内有人说,怨我为什么不关门。他们不了解,那个所谓的房间其实是没有门的,只是用木板隔成的一个小区域。

    记者:后来是顾城感到了愧疚还是你接受了你所面临的命运?

    麦琪:谢烨警告他不要再打扰我,顾城很听谢烨的话,像一个孩子一样。此后,他曾经多次夜里偷偷地起来,但再也没进我的房间,只是在门口站着。但我的睡眠从此是不安稳的,岛上的生活离我想在国外开创的生活差距很远。但是,顾城不允许我走,谢烨也挽留我,她说你要走了,他会死的。后来我只得搬到半山腰上的一间木房子里住。

    日子就这样缓慢地度过,我也和顾城重新像以往一样谈论那些遥不可及的飘渺的诗歌精神。这段时间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岛上单调、宁静的生活,外界离我很遥远。我一度认为,顾城的精神在我是神,是高于一切的。如果这个人认为我的爱情是世俗的,那么我的爱情就是毫无意义的,应该被摒弃的。

    我给湛秋写了一封绝交信后,把他的所有来信全都烧了。

    记者:顾城在这之后有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为你献诗?你们后来是否变得快乐了?

    麦琪:顾城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爱情,他近乎宗教一样无所不在。我和顾城之间也从来没有男欢女爱的感觉。从来没有“亲热”过。顾城对性很压抑,性对于他是很羞耻的事情。做爱时很紧张,做完后又很羞愧,匆匆忙忙地做完后又匆匆忙忙地逃走。有时我劝他放松,但无效。

    记者:你们三人在岛上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是像外人所传的世外桃源那样吗?

    麦琪:我在岛上一共生活了1年零8个月。我和顾城夫妇一起生活着,我们闭口不谈自己的事情,而话题都是一些纯粹的东西。在岛上,养了两百只鸡,有一块地,顾城的破房子经常需要修补,也是很忙的。谢烨像母亲一样宠爱着顾城,从来不拂他心意,顾城对她很依恋,也很顺从。顾城要开垦地,每天还要往半山腰的养鸡场挑饲料。谢烨把鸡蛋拿去卖,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她希望顾城回到正常的文学圈子中去,但又怕他暴怒。他们的孩子寄养在当地一个朋友家中,顾城不让孩子回岛上,谢烨只能每周去看孩子。

    记者:孩子为什么不跟顾城夫妇住在一起?

    麦琪:顾城和谢烨的孩子寄存在朋友家中。顾城自己不喜欢孩子,他觉得孩子是入侵者,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根本没有设置“孩子”这样一个位置。“小木耳”长这么大,顾城没抱过一次。也许,要是那个孩子是个女儿会好一点,顾城对女性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记者:卡夫卡说埋葬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以一本长篇小说。你现在写的这本书意味着埋葬过去,树一个生活的坟?

    麦琪:生活要是真能埋葬就好了。但它就是这么一个无法绕开的悲剧,就像我从一个影子到一个影子地活着。这么多年来,我像一个没有隐私的裸体人走在别人的视线里,现在我自己正在完成向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情感的女人的蜕变。现在我应该要获得安宁了。

    记者:顾城的《英儿》是以你为原型的,你对这部书有什么看法?

    麦琪:看到这部书后觉得有一种巨大的错位。英儿让我觉得很陌生,顾城把我写成了一个很那个的女人,而且他的那种感觉我从来不知道。我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有许多假设在折磨着我,每天清醒过来,压力很大。8年时间有个空间慢慢清理。我在另外一本书《魂断激流岛》中作了我的描述。

    记者:你经受过这么多,看起来还是无比健康。

    麦琪:有人说我用完年轻人用老年人,用完老年人用外国人,是一个坏女人。而《英儿》的读者都希望我死掉,这样才是完美的结局。时间可以澄清一切。顾城唤我“英儿”,湛秋唤我“英子”,我给自己起的笔名叫“麦琪”。在最新出版的《爱情伊妹儿》中,我披露了我和湛秋的爱情,我想用这个纪实小说划个句号。以此,从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我不会再对我的事情发表任何看法,我会写另外的东西,那个写作者叫麦琪。

    记者:你怎么看待道德评判下的自己?

    麦琪:我没有去想过。在80年代就爱上一个有妇之夫,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后来又以一个不明白的身份在孤岛上生活了1年多,这怎么说。是什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错?我不知道。生活,就是你经过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

    麦琪:在悉尼,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员,很少人知道华人世界的事情。我和湛秋早都离婚了,他北京的家是我的,我悉尼的家也是他的。我们事实上生活在一起。出上一本书《魂断激流岛》时,我们重新联系上了,爱情最终是圆满的,落在了60岁的他和40岁的我之间。误解再也不足以干扰我们了。

    记者:你后来回去过激流岛没有?“小木耳”生活得好吗?

    麦琪: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春天去过,为了别的事。“小木耳”在他的岛上监护人那里应该生活得很好!祝福他!

    记者:现在看来你的每一步都具备了偶然性,但你根本改变不了。想没想过假如……

    麦琪:没有假如,也不要去给自己假设什么。这是我这8年来最能说服自己的一个说法。

    4、挽歌---------原来英儿已悄然逝世!顾城或可安息 ——麦琪:心灵之旅已经结束。

    2014年1月8日,李英,后来情人口里叫的英子、英儿,更后来自称的麦琪,刚过五十岁,去世了,在悉尼一间医院,一个人,静静地,轻轻地,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骨灰葬在悉尼东面近海的陵园(Eastern Suburbs Memorial Park,12 Military Road, Matraville),墓碑上刻着如下文字:

    LI YING 麦琪

    CHINESE POET AND WRITER.

    BELOVED WIFE OF LIUZHANQIU

    A BEAUTIFUL HAPPY

    SOUL JOURNEY COMPLETED.

    A FREE SPIRIT WHO WILL SOAR ON

    WITH AL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GAINED INTO

    THE NEXT LIFE. YOU ARE SO LOVED.

    PASSED HAPPILY AND PEACEFULLY.

    8 JANUARY, 2014 AGED 50 YEARS.

    (译成中文意思是:“LI YING 麦琪/中国诗人、作家/刘湛秋的爱妻/一个美丽、快乐的心灵之旅已经结束。/一个带着所有的理解和认知飞向来世的自由的灵魂。/你是如此地为人所爱。/于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静地离世,享年五十岁。”)

    麦琪去世后,悉尼的文友联系上了在中国大陆的刘湛秋。湛秋说,麦琪走的那天晚上,给他发过短信,感觉还好,说什么痛苦都没有。但就是那天夜里,她却走了。湛秋说,短期内他不会来澳洲。麦琪的事不要过分张扬。麦琪说过,她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走。

    麦琪去世前三年多,患了鼻咽癌,一天比一天严重,脸部变形了,身体消瘦得像一阵风也能吹得起的一张薄纸。她又回到二十年前来到悉尼后的最初八年里的状态,不见任何外人,特别是华人。他们拒绝西医治疗,也谈不上认真求救于中医,一直多是靠两人自己所琢磨的所谓食疗。我们几个朋友,只有担忧的份,什么也帮不了。去年悉尼朋友在北京,曾给湛秋打过电话,得知只是他一个人在中国。回来后大家一起议论,都觉得非常奇怪,甚至认为麦琪也许那时已经不在了。

    对麦琪去世,我们几个悉尼的文友的确早有思想准备。但这个样子的走法,还是相当意外。一种莫名的凄凉袭上心头。

    我第一次知道麦琪这个人,是1988年,是通过顾城之口;而我和顾城的认识,则是通过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闵福德教授(Prof. John Minford)。此年一月中旬,应闵福德教授的邀请,顾城在夫人谢烨陪同下,以工作签证身份来到系里任课,任期一年。我当时在亚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已经好几年。导师原来是比我还年轻但学术修养甚高的雷金庆博士(Dr. Kam Louie),雷博士离开奥克兰大学后便由刚走马上任的闵福德教授接手。我开头是全职博士生,终日研究课题撰写论文。两年后我改为半工半读,在亚语系里为学生上些课,其中一门就是协助顾城为硕士班上中国文化课,因此我连同家人很快都和顾城、谢烨稔熟起来,记得他们儿子木耳(Samuel)出生以后还是我陪同去有关部门办理证件之类。

    那天顾城、谢烨第一次来到系里,和我们见面,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顾城谈到北京生活和诗坛时就提到麦琪(当时是用“李英”的原名),说是他的好朋友,在《诗刊》工作。顾城也不管我信不信,说麦琪的诗写得比他还好。谢烨在旁边也不住地帮腔。也许是顾城后来不断游说起作用,闵福德教授决定邀请麦琪来新西兰。他让我翻译一封邀请信,请麦琪参加1989年11月在新西兰南岛基督城举行的一个中国文学研讨会。不料几个月之后,中国发生了“六si”事件,研讨会取消。后来系里也发生很大变化,闵福德教授生了一场大病后不久,也辞职远走法国南部一个小城专事《聊斋》的翻译。麦琪后来于1990年7月来新西兰,是顾城、谢烨出的钱请的,算是私人旅游。

    我在1992年11月离开奥克兰大学,后来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再后来到悉尼工作并定居下来。我是在悉尼见到麦琪,这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而期间更发生了许多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变故,其中最吓人听闻的是发生在1993年10月8日的顾城砍杀妻子谢烨然后上吊自杀事件。而这一切麦琪逃不了干系,虽然事件发生时她已经和澳洲西人男友离开了奥克兰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

    麦琪在悉尼隐居了八年,才在悉尼文坛公开露面,让多年来只闻其人不见其人的本地作家、诗人同行们第一次亲睹芳容。那是2002年3月10日,在悉尼市中心“文华社”,悉尼作家协会为她的长篇小说《爱情伊妹儿》举行新书发布会。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这位女人,现在自称为“麦琪”,即将四十岁,已不再年轻了,又经历了太多的变故,早年那副清纯样子已了无踪影。她像受惊的小鸟,声音低微,难得发笑,即使笑起来决不敞开,或者更多的是让人无法忽略的苦涩。在发布会上,她的发言,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陪同麦琪出席发布会的刘湛秋,更是尽量不引人注目。倒是当时的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雍廉先生热情地朗诵了他为麦琪写的一首诗《爱的歌声》,其诗不单单是赞颂她的作品,更是赞颂她“心灵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在感觉上/人生有三种永恒的旖旎/当你出生后第一眼仰视天宇的蔚蓝/太阳的光耀/当你第一眼看到海洋的浩瀚/高山的青翠/当你第一次踏入爱情的漩涡/这旖旎/这欣喜/无可替代缠绵地/紧贴在你的心扉/宇宙之大/无非是天地人的融和/依恋/赞叹/爱情伊妹儿穿着红绣鞋的双脚/是在初恋的漩涡中追寻/追寻庄子在逍遥篇中找不到的东西/天地有穷尽/爱是心灵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黄会长早些时候更为刘湛秋和麦琪写了一首诗,题为《万缕情思系海涛》,极其缠绵婉转,亲切动人:

    万里南飞/来赴海涛的约会/海涛卷起雪白的裙裾/迎你以相逢的喜悦/年年潮汐/岁岁涛声/你只是想瞻仰那白色的洁净/一如一位朝圣的使者/海涛是你梦境的一口绿窗/绿窗中有灿烂的云彩/没有什么比这景象更值得你惦念/那是由泪水诉不完的故事/晚妆初罢/诗篇就从那流光如霁的眼神中流出/那织梦的日子/花香月影铺满心痕/天旋地转/落英缤纷/海涛始终是你唯一的牵挂/慕情生彩翼/你又南来/是寻梦/是访友/万缕情思诉不尽离愁别绪/杜牧十年始觉扬州梦/你紧握贴心的千重依念/醉在/海涛卷起的雪白云车之中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迎诗人刘湛秋雪梨寻梦访友”。所谓“访友”,就是“万里南飞”来与麦琪相会续梦,“一如一位朝圣的使者”。此诗写作之时,麦琪虽然已在悉尼居住了好几年,但并不为外界知道;他们的悉尼相会,多少是带有秘密性质的小心翼翼的安排。而黄雍廉会长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两人以极大的同情、相助与赞美,并把他真诚的友情铭刻在华美的诗章中。这位来自台湾的诗人本身很富有浪漫气质,非常热情,又讲究义气,对他们两位异常曲折的爱情故事后面那个巨大的悲剧虽有所闻,但不明底细,而且看来完全不打算探究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

    其实,根据麦琪的回忆,起码刘湛秋第一次到悉尼与她相见时,其情景并不美丽。这是1994年的1月,刘在悉尼一共住了一个月,可是他们只见了四次面。正如《爱情伊妹儿》说的,“重逢的故事很多,没有一个故事是这样麻木的……我的记忆里那一刻的阳光是苍白无力的。”

    《爱情伊妹儿》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毋庸讳言,不少人争读《爱情伊妹儿》,是猎奇心理,抱着这个念头:“顾城遗作《英儿》因英儿的《爱情伊妹儿》得到缀续”。而这,正是最令麦琪痛心疾首。她写《爱情伊妹儿》就是为了改正在《英儿》里的“污名”;希望时间能使传说中的“英儿”成长为一个具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情感的“麦琪”。这位麦琪,在其后的岁月里,与刘湛秋可谓相依为命。特别是大概十年前,刘湛秋中风,得到麦琪悉心照料,恢复得很好。可是很不幸,麦琪后来自己也病倒了。

    去年最后两个月,中国文化圈的一些人士,为纪念顾城去世二十周年,相当热闹了一阵子。看来大家着重肯定顾城的天才,因而也降低对他杀妻的谴责;麦琪则被不少人认定是罪魁祸首。现在麦琪也去世了。她的墓碑说,一个美丽、快乐的心灵之旅已经结束;一个自由的灵魂带着所有的理解和认知飞向来世。刚好我和顾城、谢烨、麦琪、刘湛秋均算熟悉,几十年里,他们四人之间复杂曲折的爱恨情仇,以及朦胧诗天才顾城短促的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一幕一幕在脑海里掠过。真是悲伤的朦胧啊——就让我用《悲伤的朦胧》作题,完成我要撰写的关于他们四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吧。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纷争和遗憾,现在,且让安息者安息。

    (作者为悉尼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澳华文化博物馆筹委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

    这么想知道答案,我就告诉你,其实,我说的你信吗?呵呵~

    当爱这个字是动词的时候,也就是早期的许多时候,朦胧的时候,那年诗会的时候,英儿在湖边给顾留下深深的印象的时候,可以说,英儿或许有一种小小的骄傲。骄傲自己恰恰符合了顾城美这个字的解释,征服了一个当时很流行的著名诗人,而英儿又有着许多少女的浪漫,顾又长的不难看,英儿那时候只知道快乐,而顾城,恰恰可以给与,而快乐,等同于爱吗?呵呵,不同人,不同看法罢了。

    当爱变成名词的时候,僵死的时候,也就是后期的许多时候,现实的时候,顾城疯了,因为现实是不允许绝对的人生存的,英儿只是一个喜欢快乐的人,顾城不能给与,那就是明显了,而这时,很明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英儿恨过顾。

    其实,要刨根问底的话,顾这个绝对的人,会爱英儿吗?呵呵,只是爱她的影子罢了。英儿这个只知道快乐的人,会爱顾城吗?呵呵,只是爱他的诗句罢了。

    个人觉得没有。。刘湛秋不要她。。所以才找的顾城。。她只是把顾城当救生圈。。。最后还不是卷了钱跑了。。。顾城谢烨惨死后。。她不是活的很逍遥麻。。结婚了。。出国了。。。写写书。。说什么是带自传性质的小说。。书中有三个男人。。其中一个原型是顾城。。不过主角是现在的老公。。因为最爱的是老公。。明摆着拿顾城和她和顾城之间那段婚外恋当招牌炒作麻。。。恬不知耻。。好像版税还蛮贵的。。。真实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用顾城来捞钱。。。鄙视之

    英子的却爱过顾城,但一切都是欺骗,也就是说她一直欺骗顾城。她把顾城骗到了国外。她一直靠的是诱惑。事后采访她,她还说根本没有那些性的事情。这女人害死顾城,一切都是 她造成的

    她是爱国顾城的,换言之可以说一直诗欺骗。

    http://www.baidu.com/s?tn=myie2dg&ie=gb2312&bs=%B6%AB%B0%EB%C7%F2&sr=&z=&cl=3&f=8&wd=%D3%A2%D7%D3%B0%AE%B9%FD%B9%CB%B3%C7%C2%F0&ct=0

    1、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改革当前农村初中教学现状的需要

    1)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2)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

    3)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

    4)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

    2、适应我校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1)我校科研发展的需要。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缓慢,但是教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教科研单位。科研兴校是我们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识。

    2) 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全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4)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人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研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做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为顺应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如华中师大一附中在课程改革方面增设探究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基本上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继承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如浙江新昌中学提出了“以创造教育为核心,以劳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中学劳技教育改革思路,探索出了将劳技教育与开发创造性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整套措施和方法;如有教师提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捕捉机遇的意识等。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能合理运用等等。特别在我们农村中学,这些现象更为严重。本课题着重研究和解决通过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江总书记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内做十万支箭,还立生死状,孔明靠什么力量来完成这十万支箭?是靠人力吗?不是,是靠知识,靠他对天文气象的知识!靠他军事上的知识。

    如何教育学生使自己知识丰富呢?首先要积累知识,要发挥大脑记忆功能及青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尽量多读多积累知识;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不断学习,永远当学生;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接受人类基本文化遗产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历史上有不少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在校学习期间并不是科科都学得很好,但他有兴趣的这一科却学得特别好,后来就在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动中还应创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有一所小学的学生要去一个山坡植树,老师先让学生量出长宽,规定每隔5米种一棵,让学生计算要种多少棵,还让学生去分树穴位,最后才去挖穴植树。有的学生计对了,也有的计错了,让他们到实地去验证,这体现了知识的作用。

    2、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应把它作陌生的来看待,永远把它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不要安于现状,因陈守旧,不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它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学的“裁判员”改变为“导演”。把过去对一些答案、结论或学生的意见,只问“对不对呀”的提问方式改为“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呀?”。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变问,但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寓言《愚公移山》后问大家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大无畏精神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这时老师不问对不对,如果问这个同学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的思维就停顿了。而这位老师却征求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学生活跃了,有的说:“愚公的精神虽是好,但方法不好,应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时、节钱吗?”有的说:“修条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这样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不固守前人的结论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好例子。

    3、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为弱智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创造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长安大街步行,见到一个姑娘,搓面拉面,双手灵巧,叹息这样的巧手不去学书法真可惜。旁边一个老太婆听了说:“人人都去写字,全城人不都饿死了吗?”这个故事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创造的对象,都可象这姑娘一样巧手拉金丝。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克,出身贫贱,当过学徒,摆过杂摊,后来当了市政厅的门房。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磨镜片,人们笑他没出息,他把人们的取笑付诸脑后。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镜观看东西,奇怪地发现它变大了,由此而发明了显微镜。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串”字,懂得读音及其义后,让学生分析字形,怎样记牢它。很多学生都讲了,其中有一位平时很差的学生说:“‘串’字象街上卖马蹄一样,两个马蹄子中间用一条竹丝穿起来就是‘串’字。”老师马上表扬了他有创造精神。从此,这个学生上课肯动脑筋,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得到表扬,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4、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时说开拓学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与归纳,才会产生创新的意念。

    善于观察大胆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人们获得知识有一半源于观察,而发明创造都善于观察,从微小的现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从入浴缸冲凉见到溢出的水发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过程中观察沸腾的水冒出的蒸气冲着壶盖在不停地跳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看玩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这都是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结果。

    观察和想象能力靠我们在教学中去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导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结论,应着力于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方法的培养。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他先出了三组题: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让学生计算后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划去。再让学生观察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讨论很易得出了结论。老师为了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见的事和物进行观察而展开想象。如竹是大家常见的,观察竹后你想到什么:“象征人的品质虚心有节”;“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不怕严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学生说似一些没主见立场的人“随风飘”。同一事物由于想象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训练思维的好方式。

    5、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现,是为工作、事业、科学献身的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会象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难就气馁了,最终一事无成。

    凡有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废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科学。德国化学家欧立希研究一种治疗螺旋体菌感染的特效药时,失败605次都不放弃,终于在606次成功,因此这种药取名为“六零六”。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间,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伤。由于无医无药,知道自己不行了,还坚持记录着被毒蛇咬伤后的身体变化情况,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进步,另一面也应让学生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学校推广的“分层教学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训练的内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战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难度任务,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学生动口、动手去做的能力。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所讨论的是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应要用创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装头脑,然后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创造的基本技法

    创造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方法。1949年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奥斯本发明的世界第一种发明创造法—“潜力激励法”以来,有人总结了300种,也有人总结100种,我国许立言等提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上海和田小学也总结了指导学生创造发明的十二法。现综合各家,介绍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

    1、加一加

    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合起来,得出一个新产品,把原来各产品的优点集中到一件产品中。这种创新的产品举目皆是。铅笔和橡皮擦,原来是分开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美国威廉把它合起来,制成带有橡皮的铅笔成为一种新产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个小学生,母亲常等他放学后才清洗地板,他冲水她扫地,他觉得这很费事,他后来把水管套在扫把上,打开水龙头就扫,边扫地边冲水一个人即可。他把这个“带水管的扫把”写成小发明,参加全省小发明竞赛获得奖励。

    2、减一减

    这方法的思路恰与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产品中减少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或出现新的功能和新产品。比如减少一两部分、减轻、减小、减少时间、减少次数等。

    北京航空大学附中初一学生王宏宇(13岁),每晚回家开门后要摸黑入室去拉灯。怎样才能减少摸黑的时间,减其它装置呢?能不能做到门开灯亮呢?经过苦心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自动开灯装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将原来的产品改变。或改变它的形状,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制造的材料,或改变它的颜色。有的整体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从而产生新的产品。

    有个班主任编学生的座位时,让学生按高低排队,然后个子矮的坐前面,个子高的坐后面。但有几个个子高的近视,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挡后排学生视线。因此有个学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变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个子坐前面也不挡视线了。后来这种凳子迅速被推广使用。陕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学生杭晓东(13岁)把普通的衣架改为带扣的衣架,晾起衣服来风吹不掉。

    4、变一变

    变是将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变一变。或改变它的材料,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用途,或改变形状、颜色、气味等。通过变一变形成新的产品,出现新的优点新的用途。

    水管也许是人们最早用竹、木来做,或用泥烧制而成;人们把这些材料变为用铁做出美观耐用的铁水管;为了防锈,减轻重量,人们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断裂,于是又把它变为用塑料及金属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内外层为塑料中间为铝,这种管目前很受欢迎。

    5、缩一缩

    缩就是缩小,把一件物品缩小而产生新的产品,通过缩小也可以扩大产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机、小汽车等,举目都可见到缩一缩的产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学生张宏斌把平时所见的望远镜缩小,发明了“针孔望远镜。”

    6、扩一扩

    扩就是扩大,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思路,把原产品扩大为新的产品。一方面是以其体积外形进行扩大;二是从其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展,使其产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及综合利用。

    旅游时戴的太阳帽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帽舌扩展以遮住太阳的;海边泳滩上的太阳伞也是将伞扩大后的产品。洗衣机原来只是会洗衣服,还要人去放水,洗干净后又要拧干才晾;将其功能扩展装上电脑变成全自动洗衣机,可自动排放水,洗干净后还会将衣服中的水脱干。四川省隆昌县城关中学初三学生范雪梅(15岁)发明“盆伞架”,这种架能放洗脸盆,又能放伞,就把架的用途从一个扩展到两个。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从一种事物的外形、性质、用途得到启示,创造新的产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个可以借鉴的事物,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创造新产品的;仿也可仿别的的产品及经验。有传说日本人从外国购进机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创新的产品了。

    鲁班是仿照植物的叶子发明锯。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儿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动画卡通片制出来的新产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而产生新的产品。代可全部替换,也可代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性能更优,价格更低,更适合人们的需要。

    装水的桶,过去是用木做,后来用铁皮代替了木,现在用塑料代替铁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价廉物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处可见到用塑料代替过去用铁和木做的产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从思维的角度解释为逆向思维。把问题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倒过来想一想,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横竖、大小、因果等颠倒过来思考,得出新的结果及产品。

    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反过来思考,那么磁能产生电吗?经过努力终于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电机。“吸尘器”是从“吹尘器”反过来思考而创造出来的。开始人们在清洁时是用一种叫“吹尘器”的把灰尘吹走,但吹得灰尘满天飞,反过来把灰尘吸入就制出了“吸尘器”。在教育方法中,我们的老师经常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师经常说,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资源缺乏,日本要生存、发展大家就必须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技术。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的好方法。

    10、联一联

    联就是联合。将一件或几件物品联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将相关物品的功能优势进行联合,形成新的功能优势。同时还应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质、用途、价值、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及规律进行联系来分析了解,从而构思出新的产品。

    喷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园里占有一席的位置了。但过去它只能按人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状均是定形的。音乐利用扩声器传送到嗽叭中,将声音放大,为大多数人享受。彩灯五颜六色,为都市、宾馆、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将喷泉的大小高低随着音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喷出来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强视听效果呢?于是人们把喷池、音乐、彩灯联起来,做成音乐彩色喷池。北京铁六中董建川(15岁),看到人们扛气瓶上楼梯就联想到车,如果有一种车能推上楼梯不是可以减轻人的负担吗?这种车能像手推车那样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吗?当然不可以,又应怎么样的呢?他又联想到小狗爬楼梯的情景,终于发明了“爬楼梯车”。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子弟学校初一学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铅笔易断、不匀称及不圆滑。见到木工师傅刨木,刨得这么平滑,就联想到削铅笔,最后发明了“削笔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产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过来,使原来的产品功能起了变化,或者更优,或者用途扩大,变成一种新的产品。

    放大镜搬家做成了照相机,投影仪;收音机有一条可伸缩的金属棒做天线,将它搬到教室来成了老师的教鞭,把它搬到电视机上成了电视机的天线等。这些都是搬一搬而创新的产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将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质、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新产品,或新的制度。

    电梯的升降都有极限的,最高不能超过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达规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种叫行程开关的半成品,行程开关可使电梯到某一高度自动断电。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度,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两者之间平均分为100份,每等份为1度,这就制成了摄氏温度计。四川南溪县第一中学初三学生戴便飚(14岁)在家里养鸡,每天要给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几次水。如何保证容器经常都有水呢?于是他就发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举了12种创造发明的技法,不仅是自然科学常用,而且社会科学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学改革也使用这些方法创造很多新经验。五十年代黑龙江推广小学“集中识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种“分散识字法”;上海推广“成功教育”,有人变一变,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简称为读、讲、议、练,把它扩一扩为“启、读、讲、议、练”等等。这些创造发明的成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并不陌生。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体动口、动手,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长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成长的。美国一对富有的高龄夫妇得子,万分高兴,什么事都不让他干,都是父母代劳,由父母喂食,他连食饭的能力都没有,到了25岁时被称为“25岁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就象毛泽东主席讲的在游泳中学游泳。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学、三实践、四立制。

    1、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江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那么现在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是什么?是一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开拓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力。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是更多地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学会求知的本领,使学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活。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教学上要求人人达到同一标准,转变为教学促进人人得到发展;对学生要求科科学好转变为各科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发挥各人的特长;教学手段从单一的粉笔加嘴巴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多种形式教学,实行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考核的方法从考死记硬背改为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评估的内容从单一分数评定转变为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2、学习创造工程学的知识

    创造工程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被普及,为人人知晓,过去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创新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按领导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公民;还有一个社会环境就是中国过去一直都是计划经济,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企业不创新,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的才能,所以一进入到市场经济就有不少企业“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国人民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听话,按吩咐去做。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送子女入学时反复叮嘱:“要守规矩听老师的话。”犹太人送子女入学则对孩子说:“多想问题,向老师多提几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长期很少人过问创造方面的知识。

    江总书记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创造工程学的知识,让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创造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达到一目的,学校应开一些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创造工程学的知识及指导学生进行运用。

    3、开展“六小”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小考察、小改革、小发明、小制作、小种养、小创作(论文)的“六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组织得好也会出成果。长沙市九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中创造发明的项目不少,且有相当多的数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有不少的发明应用于生产中去,投放了市场。

    小考察是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这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小考察时应先明确目的,了解考察范围,拟定考察题纲及具体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学利用放寒假的时间,组织全校同学以镇分组,开展“知我家乡”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镇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等,使全校同学受到一次爱家乡教育,也学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办法。

    小改革是组织学生对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议、出措施。这种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小改革的意识及实践。有一所学校植了一块草坪,怎样管理呢?向学生征集管理意见,在三天内收到四百多份建议,参予率达到学生人数的64.2%。学校把这些建设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形成了一份制度,实施后证明,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学生提出的建议多幼嫩,只要他们能参与讨论,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是一种锻炼。

    小发明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胆设想,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它的优缺点及其用途。然后怎样去发展其优点,克服缺点,并提建议和方案,这个建议及方案就是发明创造的方案。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先简单后复杂,找一些易于发现易于制作的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力,以逐步激发创造发明的热情及积极性。

    小制作是组织学生利用科技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模型制作,或开展一些编织活动。如制作航模,飞机模型,小收音机及一些电器,农村可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木器制作及竹器编织。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细致及坚强的毅力,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这些活动要注意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废,挫伤积极性。

    小种养最最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活动,也是缩短教育为当地服务的距离的最好形式。利用学校的农场,或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每班种一棵香蕉,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这种种养不同于农户,应增强科技含量,有一个学生种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结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报道信宜镇一农户种一棵深薯收60斤。那么谁能超过他呢?谁能种出一米长的豆角吗?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

    小创作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如写小论文、小说明文、小小说、诗歌、书法、照相、画画等,与学科紧密结合。很多学校都有文学社,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出书出报纸,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书《永远的山杜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茂名市政府秘书长卢忠仁对此十分支持,杨干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卢忠仁为该书作序。该书填补了信宜市在校学生出书的空白,终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种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逐步成长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而这种能力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长,创新实践活动越多,能力增长就越快,用进废退。所以学校应建章立制,有制度来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措施来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要有一支辅导队伍。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中的各人优势组成一支辅导队伍。其次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项目,组成兴趣小组,自觉参与。对各种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阵地及活动时间,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参加学生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及持续开展,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也可以拟定一个科技节,或每年每期进行一次成果展览评奖。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指导开展活动有成绩的老师也应给予表彰。

    选过爱他美,宝宝喜欢的很的

    贝因美也蛮好的

    没有最好的奶粉,只有最适合宝宝的奶粉。单纯来看每一款都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美赞臣,爱他美,惠氏都有中国版和海外版的,首先看奶粉好不好,要考虑奶源的问题。技术再先进,没有好的原料也生产不出好东西。奶源又得看奶牛的质量,奶牛生长的环境好,空气好,活动空间大,吃的饲料健康,那么奶牛产出的奶质量也高。这就跟菜场上散养鸡和草鸡蛋要更贵一些一个道理。

    国产版本的奶粉,虽说是原装进口,但得了解到是纯原装进口奶粉(目前还没发现有),还是进口国外的奶源,在国内加工的奶粉,还是奶源加工都是在国内进行,纯粹挂个牌子的,这些都要了解清楚。

    个人建议如果有渠道的话还是找人直接在国外的超市里购买,所谓原装进口外国人吃的什么,我们也吃的一模一样的才叫原装进口,连包装都一样。你说市面上用个中文印个:”原装进口“字样的产品这不是糊弄人嘛。

    爱他美口碑不错,现在有国行版,白金爱他美是最新的。

    国际妈咪上选过德国版的爱他美 吃着可以 没上火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