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淘宝防骗
  • 开店故事
  • 淘宝开店
  • 网上赚钱
  • 威客赚钱
  • 地方特产
  • 河南省安阳农业学校 河南安阳牵住了农业的“牛鼻子”(图)

    时间:2020-03-22 06:10:26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做“加减法”,调结构,创品牌。近年,安阳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创新发展模式和典型范例,安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了阶段性的成绩单,为农业发展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穗优质小麦的示范效应,带动起一个区域领先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牌;在内黄县,这个全国果蔬标准化生产十强县正将过去叫卖果蔬的传统模式转化成为向品质要效益的“互联网+”智慧农业,依托果蔬城构建网络化现代农业大平台;在林州市,其农业结构调整与坡地经济、全域旅游、扶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结合,努力把地“动”起来,让产业“活”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林州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我们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近日,市农业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优质小麦带来示范效应

      “广源模式”

      打造优质强筋小麦领先品牌

      初秋时节,记者在殷都区洪河屯乡豆公村见到种粮大户李兴威时,他满脸笑容,因为他刚刚打赢了一场夏粮收购战。今年,他的5000亩订单种植小麦又一次被抢购一空,每公斤小麦比市场价高出0.3元左右,小麦的亩效益比同期的大田作物高出至少150元。这要得益于其与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的订单种植合作,这种“广源模式”的示范带动效益惠及了安阳56万亩小麦种植区域,其优质强筋小麦已经成为豫北叫得响的领先品牌。

      在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基础上,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粮食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优质强筋小麦“郑麦366”40余万亩,每年向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等国内加工企业销售优质强筋小麦20余万吨,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6000余万元。“广源模式”成为我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发展优质小麦的一大亮点,其打造了豫北优质强筋小麦领先品牌,得到了副省长王铁的充分肯定。

      优质小麦的示范带动效应到底有多大?今年夏粮生产中,我市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5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9%,主要品种涉及“郑麦366”“新麦26”等。为确保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产销对接,麦收前,全市专门召开了优质强筋小麦产销对接推进会,全国12家知名面粉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与我市种粮大户、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签约,签订订单交易量30万吨,交易额达8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市56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均做到了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销,收购价格每公斤较普通小麦高至少0.2元,实现了订单生产和优质优价。

      “广源模式”的成功,正是安阳农业在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探索出的一种成功模式,其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搞好示范带动,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对路产品。目前的订单生产模式,加速了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推广步伐,这说明,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只有以市场手段、用价格引导来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才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两难”的问题。

      从叫卖瓜果到“互联网+”智慧农业

      “果蔬城+”

      致力于农产品向品质要效益

      在内黄果蔬城,记者走进内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和检测中心,参观了工作流程、检测项目等,详细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运营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管控,有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随行的内黄县农牧局局长赵献力表示,果蔬城将致力于打造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果蔬城物流销售平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构筑“三平台一基地”完整产业链。在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建设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社会共治的质量安全县样板区,让“内黄菜、放心吃”成为内黄县名片。

      近年,内黄县依托“互联网+”,先后投入资金500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内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中心为枢纽、18个乡镇为支点,从土壤、环境、农资供应、育苗、施肥、用药等农事操作,到田间检测、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实行全过程管控,对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管,通过数据采集、远程诊疗、短信预警、二维码扫描、网站链接、大荧幕指挥等手段,实现“可视、可谈、可管”,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消费者追溯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内黄县通过“互联网+”模式发展智慧农业,从农产品质量入手,将“内黄菜”打造成品牌,向品质要效益,这正是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特色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产品质量上提出要向品质要效益,就是要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这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检测中心基础建设全部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不断加快,全市认证总数达到198个,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成,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市、县、乡“三级检测”“四季不断”检测监控机制逐步形成。

      土地“动”起来 产业“活”起来

      “稳步调减”

      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位于林州市河顺镇的万盛农场,是林州市最早发展坡地经济的家庭农场之一。2013年,该农场的农场主崔保丰积极响应林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流转土地300亩,发展核桃林经济,打响坡地经济“第一枪”。5年时间,该农场在发展核桃林种植的基础上,开展林下套种菊花,并延长产业链,发展菊花深加工,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立体化的生态观光农场。

      坡地经济在林州市的长足发展,体现了在农业种植结构性调整优化上的积极探索。近年,林州市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坡地经济、全域旅游,扶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在重点区域退出玉米种植,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小杂粮、油料作物和经济林。据农业部门测算,在同等地块,农民种植中药材亩收益2000元左右,小杂粮亩收益1800元左右,油料作物亩收益1000元左右,明显高于种植玉米的收入。

      2017年,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林州市财政列支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热情,带动民间投资3.5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林州市坚持“三集中倾斜”政策,即投资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集中倾斜,向六大产业集群重点区域集中倾斜,向带动性强的全产业链开发项目集中倾斜,整合交通、水利、国土、发改等部门涉农资金,统筹布局。

      以林州市为代表,在我市其他县区,“稳步调减”正遍地开花。据统计,今年全市秋作物播种面积411.6万亩,其中秋粮面积246.7万亩,其他作物164.9万亩,呈“两减六增”态势,即玉米、棉花面积减少,红薯、谷子、花生、大豆、中药材、蔬菜面积增加,秋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在谷子发展上,以林州市洪河米业、汤阴县鑫贞德有机农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优质谷子基地建设;在红薯发展上,以殷都区兴洪薯业合作社、龙安区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优质红薯基地建设;在中药材发展上,以大众药业、创新药业为龙头,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示范带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产销衔接,降低了市场风险,解除了农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的后顾之忧。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通过土地流转,让地“动”起来,把农业产业盘活,实现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农业这片新天地汇集,在优质“供给端”上聚合,其将迸发出无尽活力。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