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读后感
  • 脱贫攻坚
  • 扫黑除恶
  • 民主生活会
  • 对照材料
  • 述职报告
  • 主题教育
  • 讲话稿
  • 素材金句
  • 党团建设
  • 图表展板
  • 公文技巧
  • 不忘初心
  • 四中全会
  • 党课下载
  • 整改报告
  • 公文范文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

    时间:2021-05-06 13:11:59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
    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3课时 练习一(1)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2、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一第4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4课时 练习一(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4×3 9 ×8 45÷9 6×9 32÷8 24÷4 56÷7 5×6 8×5 36÷6 35÷7 4×9 2、口答: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3、用竖式计算:
    43÷6 32÷7 20÷4 36÷7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练习一第12题 (1) 学生独立填表。

    (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认识时、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时、分、秒 第2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
    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
    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
    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认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②跳绳20下用( )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时、分、秒 第4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 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
    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探究交流。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
    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
    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
    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
    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西南面是苹果园;
    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
    桃园在水库的北面;
    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五、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1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2)同桌交流。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
    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B、汇报结果。

    2、认数。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2、数数。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5、出示“10板”小方块。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 读写两位数。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
    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写6.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3. (1)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 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目标:
    1. 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 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
    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 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
    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
    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 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 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 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 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4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 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5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 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375 309 420 200 2.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 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 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 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 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
    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
    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 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 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7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 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 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 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 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 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8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 交流共享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
    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9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
    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
    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
    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 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10课时 复习(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没有0 末尾有0 中间有0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 课堂作业 复习(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
    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 总结。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 课堂作业: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 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第2课时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页;
    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
    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 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页;
    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页;
    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3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 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 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 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2) 教学内容:
    课本66~67页,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六(3)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14~1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 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 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 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 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 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 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6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7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3页。

    教学目标: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8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页例6,试一试,想想做做1~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四、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9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 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0课时 练习八(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练习八(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想想做做6~10。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1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83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
    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板演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二、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的会认为是1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拿出三角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出:一样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照样子把直角标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媒体出示标出的直角符号。

    2.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能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书:锐角) (3)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比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打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再对折一次,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边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3.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大的角,叫优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 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师肯定答案:有4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
    它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
    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
    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
    可以用“Ο”表示;
    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
    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
    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3~9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交流共享 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
    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4)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 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
    经过统计,结果清楚;
    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2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玻璃球、筷子。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跑步 ( 5 )只 ( 8 )只 狗 兔 猴 ( 5 )只 ( 2 )只 ( 6 )只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3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 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 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 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 2.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第1课时 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1页,1-6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熟练读、写万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理解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看黑板,回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逐一交流下列问题:
    1.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2. 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3.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你能找出五对好朋友吗?动脑筋将每对好朋友用线连起来,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出一对好朋友的吗? 2.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说一说1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大约多少元?各买1台大约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复习”第3题。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由小组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数字。(出示“0、2、5、8”)请你从中找出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最多。写在纸上。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你在组成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在组成的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你有没有好办法,可以不列举出所有的数直接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谁来说说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填在教材上。集体交流。

    结合图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出示题目,知道了哪些条件,该怎样解答?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第2课时 复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毫米和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2.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和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完成“期末复习”第7题。

    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计算题?(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中对比上下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核对总结。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提问:做完题目我们应该怎么办?(验算)这样计算正确率就能够提高了。

    怎样验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出示题目,提问:教材图画了些什么? 提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线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提问: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出示题目。

    学生自主提问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复习单位换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体核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核对。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九单元 期末复习 第3课时 复习角和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 我们前面学习了角,角是怎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提问:角分几类?怎样的角是直角?请你用两个手指搭出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办法?怎样的角叫锐角?怎样的角叫钝角?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1)的图形,提问:左图中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画上标记。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复习”第14题(2)的图形,提问: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图中找出3个直角吗?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来我们复习“认识方向”。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方向? 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提问:三个小朋友的家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能说说他们上学的路线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小组选择几件物品,先估计高度,再测量高度,注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读题,并独立解答。

    交流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小组内了解每个同学家有几口人,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并填表。

    提问:你们小组里几口人的家庭个数最多? 4. 完成“期末复习”思考题。

    教师带学生分析题目:十几个球,是3的倍数,可能是?(12个、15个、18个)取4个球余2个,说明这个数除以4余2,口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球?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