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养鹅技术
  • 甲鱼养殖
  • 河豚养殖
  • 养鱼技术
  • 湖羊养殖
  • 养鸭技术
  • 竹荪种植
  • 狐狸养殖
  • 养鳖技术
  • 斗鸡养殖
  • 养猪技术
  • 养牛技术
  • 养鸡技术
  • 野兔养殖
  • 仔猪养殖
  • 养鹿技术
  • 养蛇技术
  • 香猪养殖
  • 蘑菇种植
  • 养龟技术
  • 黑木耳种植
  • 金地菇种植
  • 香菇种植
  • 野猪养殖
  • 母猪养殖
  • 食用菌种植
  • 麝香鼠养殖
  • 生猪养殖
  • 海参养殖
  • 梅花鹿养殖
  • 水貂养殖
  • 长毛兔养殖
  • 奶牛养殖
  • 火鸡养殖
  • 蜈蚣养殖
  • 蝎子养殖
  • 养蛙技术
  • 林蛙养殖
  • 娃娃鱼养殖
  • 波尔山羊养殖
  • 山鸡养殖
  • 肉鸡养殖
  • 豪猪养殖
  • 养虾技术
  • 对虾养殖
  • 蛋鸡养殖
  • 肉兔养殖
  • 獭兔养殖
  • 石蛙养殖
  • 蝇蛆养殖
  • 蜜蜂养殖
  • 黄粉虫养殖
  • 山羊养殖
  • 水蛭养殖
  • 蚯蚓养殖
  • 土鸡养殖
  • 肉牛养殖
  • 竹鼠养殖
  • 鸽子养殖
  • 土元养殖
  • 黄鳝养殖
  • 泥鳅养殖
  • 养羊视频
  • 其他视频
  • 鹧鸪天_鹧鸪天党怀英

    时间:2018-12-26 16:13:31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

    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鹧鸪天》作品评述

    作者借诵古老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脱俗超凡的广阔胸怀。

    “云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了洛神的轻盈飘逸 。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画卷令人注目。是仕女游春吗?否!“年年星汉”写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织女一样,一年一度与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点明周围环境之幽静,“踏”,践约的意思。这里,词人虽未正面描写织女的美貌,但仍会令读者意会到女子的绝世丰神,飘飘若仙的身影,对情人的脉脉深情。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极广,妇孺皆知。南朝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纟任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在汉代已经有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使其夫妇相会的说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周处《风土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枉于庭 ,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 、织女 。言此二星当会,⋯⋯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 。”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这一天祈祷,所有愿望会得到满足,因此 ,妇女在夜间向织女乞巧(乞求灵巧),七夕被称为乞巧日 ,七月被称为巧月 。富贵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结彩楼,称为乞巧楼。词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缘”“底用 ”对世俗之见给予了否定 。他认为: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见,根源是她的“巧极”。即因为心灵手巧织出了锦锻才嫁给了牛郎 ,结婚后‘废织’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 。因此 ,人间的妇女们何必向织女去乞“巧”呢?更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建楼搭棚乞求了。“天外事 ,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抒写了词人的感概、是继“只缘”“底用”之后的进一步表述。“悠悠”是个多义词,在此作“遥远”解 。“两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间”连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词人明确地指出人间天上悠悠远隔,织女之巧 ,人间的必乞取 ;对天外的织女牛郎双星的“稀相见”更没必要同情和为他们忧愁。接下来作者直抒胸怀:天上双星长相思、难相聚,虽凄凉寂寞但天外人间两悠悠,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开帘放入窥窗月”句化用了苏轼《洞仙歌》中“ 缍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词贵创意。词人“开帘”“放入”均写出其主动积极,此时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许多情致。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本词末两句说 :“潇洒疏俊极矣。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窥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矫揉钩致,石堕尖纤之失。”非常中肯。

    在写作上,作者绘景抒情极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等词语直指容颜。本词却仅以“云步”、“凤钩”写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弱小,正是从侧面烘托,别具只眼。本词的另一特点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在观察、体验和摄取周围景物时,是以其独特视角,深怀情感进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二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党怀英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金史》本传 )。金章宗明昌年间,怀英为一时文坛盟主,其书法与赵沨(今山东东平人)齐名,并称“党、赵”。党怀英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在济南多有活动,曾与辛弃疾屡次在灵岩一带盘桓,现今灵岩寺中还有他撰文书写的《灵岩寺碑》。

    其山水诗,景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因事遣词,风格朴拙,对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夜发蔡口》:落霞坠秋水,浮光照舡明。孤程发晚泊,倦楫摇天星。蔼蔼野烟合,翛翛水风生。远浦浩渺莽,微波澹彭觥。畸鸟有时起,幽虫亦宵征。怀役叹独迈,感物伤旅情。夜久月窥席,慷慨心不平。诗写旅途见闻,河边晚照,四野苍茫,独行感伤,夜深难寐。景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炼,因事遣词,风格朴拙,可见有南朝谢灵运等人的影响,亦有其不尚虚饰的独特风貌。至如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同前其二)等都表现出深刻而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而高超的表现技巧。在今山东境,有《日照道中》一诗:“路转清溪树蔚然,解鞍坐愒午阴园。避人鸥鸟惊飞尽,时有游鱼弄柳绵。”景物明丽,情致闲逸。联及党怀英所处的时代,其诗中所表现出的闲适情趣,不无可非议之处,而若联系党怀英所处的具体政治环境,似亦不应对古人苛求。著有《竹溪集》,今佚,仅有数首词因元好问编撰的中州集得以流传。

    金朝著名文学家赵秉文谓怀英“文似欧阳(修)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渊明)、谢(灵运),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赵评虽不无溢美之处,然党怀英的成就确乎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对金代文学的发展曾产生一定影响。

    【奉使行高邮道中(之一)】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渔村诗话图】

    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与功。

    渔夫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月上海棠·傲霜枝袅团珠蕾】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青玉案·红莎绿蒻春风饼】

    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

    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生平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生平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辛弃疾因父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并曾受业于亳州刘瞻。瞻能诗,在金曾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最优秀者有辛弃疾及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后党怀英在金贵显,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谯县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绍兴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七年,辛弃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侵,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装四处□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胜与胶州开赵,以及济南耿京,纷纷聚众起义。其时,辛赞已去世,22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2000人,隶属耿京,为掌书记。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闰二月,辛弃疾于北归途中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领50骑直趋山东,袭入5万众中,将张安国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娶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恢复中原的理想。

    但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40余年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借歌词为陶写之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南归之初10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他官职低微,仍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十论》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女真虚弱不足畏,且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辛弃疾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示出辛弃疾经纶济世的非凡才能。南归之初,辛弃疾斗志高昂、豪气干云,曾歌唱:"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但是,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10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任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叹"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进行坚决镇压;又曾奏进《论盗贼□子》,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满江红〕"笳鼓归来"),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早有"更乞鉴湖东"(〔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的思想准备。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军,整日从事于兵车羽檄之间,略无少暇,迅速讨平茶民暴动。淳熙七年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辛弃疾从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前后18年,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渡旁边的瓢泉二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位曾经理繁治剧的封疆大吏,退隐时年仅42岁。闲置无事,虽然善于自我开解,但是,"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在无可奈何之时,一种莫名的寂寞之感却常常难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饥鼠")。即使在睡梦中,辛弃疾也还"挑灯看剑",希望重返前线,为君王完成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辛、陈二人在鹅湖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就是继朱熹、陆九渊之后又一次著名的"鹅湖之会"。会后,辛、陈二人彼此唱和,写下〔贺新郎〕词数阕,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坚贞志操。

    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时他已经64岁了。此时,在金国北部的蒙古族势力逐渐强大,金国受到严重威胁,对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夺、压迫也更加残酷。太行山东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民纷纷奋起反抗。辛弃疾认为,南宋政府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实国力,然后出兵北伐。但是,宰相韩□胄把持朝政,只想侥□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胄想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镇江做知府。到任后,辛弃疾预制10000套军服,计划招募10000名兵丁,练一支队伍为渡淮击敌之用。不久,辛弃疾却被调离,并受到弹劾,恢复之计仍然行不通。开禧元年(1205)秋,辛弃疾失望地从镇江回到铅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发布北伐命令,各路军队在韩□胄的指挥下遭到惨败。十二月,宋廷向金国求和。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诏命到达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这位忠诚的爱国者,终于"抱恨入地",赍志以殁。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将无处发泄的一腔忠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文学创作 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于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据唐圭璋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弃疾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中最丰富的一家。

    辛弃疾生长在金统治区,对于北方各族人民反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抗金、恢复,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在词作中记录了自己早年一段传奇式的经历。南归后,他时时刻刻将中原故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头。"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埃成阵")。他以抗金、恢复的重任鞭策自己与同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他在词中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他以英雄自许,并以英雄许人,以歌词激励人们的斗志,高唱:"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汉水东流")希望他的朋友,"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寒垣秋草")。但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一切不复关念"(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再加上辛弃疾是南下"归正"官员,得不到信任。南归后,辛弃疾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往往"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论盗贼□子》)。因此,逼得他不能不有所收敛。有所节制,将抗金、恢复的大感慨,及其对于当局的不满情绪,深藏于内,或通过委曲婉转的方式进行表达。他埋怨被闲置,唱道:"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他将"弓刀事业"隐藏于"诗酒功名"当中。他谴责主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干扰破坏,唱道:"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以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的手段针砭现实。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唱道:"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倘来轩冕")他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不可一世之概",深藏于内。这类词作,郁积着浓烈的爱国情思,具有鲜明的特色。

    歌唱抗金、恢复中原,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这类篇章不占多数,却大大加重了辛词的分量,构成了辛词的主调。辛弃疾大量闲适词中,所反映的归隐情趣,也因此而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辛弃疾不为"莼羹鲈□",不为"求田问舍",即使在"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归隐。但是,由于环境所迫,又不得不早作归计,在一生中最可以发挥作用的时期,被闲置了18年之久。这是时代的悲剧。南归后,经过20年的仕宦生涯,功名未遂,只落得"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三径初成")。辛弃疾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一到带湖新居,他就与鸥鹭定下盟约:"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这是因为人间相猜,难寻"同盟之人",才不得不与鸥鹭为盟。闲居期间,辛弃疾歌唱:"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一水西来")。表面上甚是闲适,实际上"闲"而不"适",深刻地体现了一代英豪的悲惨处境。

    除了抗战词与闲适词,辛弃疾还有一部分农村词与爱情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美的自然景象和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风俗习尚,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寄寓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鹧鸪天〕"鸡鸭成群晚未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描绘农村生活图景,朴实、安定,充满活力。〔清平乐〕"茅檐低小"描绘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场面,〔鹊桥仙〕"松冈避暑"描绘农村的婚嫁喜事,〔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描写农村少女形象,真实、生动,饶有趣味。〔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描述作者与乡村父老的交往和友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表达作者对远离官场的农村环境的赞赏,〔玉楼春〕"青山不解乘云去"及〔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表现作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亲切、深刻,感人肺腑。至于辛弃疾的爱情词,无论其有无寄托,大多写得形象、生动,颇为出色当行。〔清平乐〕"春宵睡重"写一位妇女对于久别爱人的思念,"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情思缠绵。〔恋绣衾〕看似写一位被抛弃的女子的心情:"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实际上,"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即是自述。这类爱情词,抒写情事,十分真切。

    辛词的题材十分广泛,600多首词作,从各个方面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生活和情绪"。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驾驭词调上,辛弃疾有着非凡的才能。无论是篇幅短窄、形式格律接近于声诗的令曲小词,或者是格式多变的长词慢调;也无论以赋体、诗体入词,或者"以古文长篇法行之"(谭献《复堂词话》),都能够"大踏步出来",纵横而能谨严,各得其宜。其次,在语言运用上,尤其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弃疾也有特殊的造诣。所谓"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敬思《词林纪事》卷十一引),所谓"用事最多,然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便是辛词这种特殊造诣的体现。

    此外,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服务,也是辛弃疾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辛弃疾以论为词,将策论中所陈述的内容写到词中,用词体现理想、抱负,但并非"直说",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此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二种:①通过艺术形象创造意境。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辛弃疾在建康作〔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下片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是用瑰丽的想象所创造的一个美好的境界。作者以"桂婆娑"暗指朝廷主降势力,希望除掉主降派以实现其光复祖国河山的宏图大略,虽不明说,但用意却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刘克庄曾指出:"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②用典、用事,体现本地风光。辛弃疾晚年再度被起用,虽支持韩□胄北伐,但反对其草率从事。他曾当面向宁宗赵扩提出自己的看法。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镇江北固亭作〔永遇乐〕"千古江山",所说三个故事,都与京口(镇江)相关。其中,孙权据此(京口)以称霸江东,刘裕据此以扫荡河洛,这是成功的事例,值得效法。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惨败,其教训却是应当记取的。开禧二年宋廷北伐,果然与元嘉北伐同样结局。这首词以古讽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实际,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辛弃疾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其歌词形成独特的风格,产生了"稼轩体"。所谓"稼轩体",既增强了词的体质,又不变其"本色"。因此,辛弃疾便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当然,辛弃疾的艺术创造也难免产生某些流弊,他的作品,有的议论化、散文化,缺乏具体形象,有的堆砌典故,有"掉书袋"之讥。但是,从整体看,辛弃疾对于词的疆界的进一步开拓,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贡献,却是有大功于词苑的。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文史》第九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辛弃疾的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印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对读;"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但觉新来□上楼"合拍。正是置闲期间所反复咏吟的歌词题材。"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和任师见寄之韵》),辛弃疾以鲍照自许。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相比拟。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中除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疏。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英雄之才"和"刚大之气"。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九议》其二)并曾指出:"今之议者,皆痛惩曩时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惩蝮蛇之毒,不能详核真伪而□魄于雕弓,亦已过矣。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以论天下。"(《九议》其九)"精神此老健于虎"(刘过《呈稼轩诗》),这是辛弃疾的作风。辛弃疾其文,犹如其人,也充满着虎虎生气。所谓"笔势浩荡,智略辐□,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文学史上,辛弃疾虽不以诗名世,也不以文名世,但是,他在诗、文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

    词集及其版本 辛弃疾词自来传诵极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淳熙十五年(1188)范开作《稼轩词序》称:"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焉者为多。因暇日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将以祛传者之惑焉。"时辛弃疾方在中年,范开已有慨于赝本之混真,此后20年,刊本(包括赝本)自当更多。据有关载籍著录,《稼轩词》的宋刻本主要有以下数种:一为全集所附本,二为岳珂所见本,三为吴子音所序本,四为宜春张清则刻本。此四种版本,均无传。

    此外,宋刻《稼轩词》之 4卷本及12卷本,在当时最为通行,现存各种刻本皆源于此。

    4卷本,《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有著录。此本甲集编成于淳熙元年,所收诸词,大致48岁前官建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时所作。乙、丙、丁三集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帅浙东、守京口的作品,刊成时间当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四集合计,除其复重,共得词 427首。

    4卷本总名为《稼轩词》,分甲、乙、丙、丁四集。宋刻本无传。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即信州本,名曰《稼轩长短句》。《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12卷之信州本,宋刻无传。今传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孙粹然、张公俊刻本(原为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今归北京图书馆),明代王诏校刊、李濂批点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刻本。12卷本共得词572首,依词调长短为先后顺序。

    今人邓广铭依据上述各本,汇合比勘,益以法式善、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自《永乐大典》、《清波别志》、《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之诸首,撰为《稼轩词编年笺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得词626首。加上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全宋词补辑》所辑 3首,现传辛词计629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大德本为底本,同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影抄4卷本《稼轩词》等进行对校、标点,整理出版《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 ,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 ,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 宗,迄今不废。”

    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题天柱峰》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咏江郎山》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

    撑持天地与人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中岳嵩山:

    【嵩岳童谣】

    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

    【庆云见】李绅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望嵩山】吴融

    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楼百尺独登看。

    高凌鸟外青冥窄,翠落人间白昼寒。

    不觉衡阳遮雁过,如何钟阜斗龙盘。

    始知万岁声长在,只待东巡动玉鸾。

    【嵩山采菖蒲者】李白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东岳泰山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六首(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西岳华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望岳】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歌颂泰山的诗、句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诗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望岳》千古绝唱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泰山北斗

    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学会选择,追求完美人生!

    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只有肯付出爱心的人才能得到爱的回报!

    年代:明

    作者:李梦阳

    作品:泰山

    内容: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游竹林寺

    [元]王旭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

    曳杖披螟烟,长歌下前岭。

    酆都峪

    「元」李简

    石洞荒凉树影孤,

    洲人相语是酆都。

    古碑犹说韩擒虎,

    为问于今尚有无。

    朝觐坛

    「元」李简

    朝觐当年筑此坛,

    旌旗影里簇仙班。

    只今惟有青山在,

    日暮孤云自往还。

    登岳

    「元」李简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水声俄在树梢头,疑有於菟天外啸。

    向晓才登日观峰,手披云雾开鸿蒙。

    火轮欲上海波赤,金霞翻动苍龙宫。

    黄河一线几千里,吴越山川真地底。

    为数齐洲九点青,更将伏槛窥东溟。

    李白不遇安期生,安得羽翼飞蓬瀛,

    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

    天门铭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

    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

    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

    匪斤斧,乃祝祖。一窍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

    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顾。

    躇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

    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斁。

    揖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

    象纬森,敕诃护。朝百灵,由兹户。

    金璀璨,朱间布。九龙蹲,万无怖。

    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

    对冕旒,获控槊。豁蒙蔽,泄尘雾。

    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

    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竖。

    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纪梦

    [元]徐世隆

    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

    骨强清似鹤,步健老犹龙。

    方外无官府,堂中有岱宗。

    仙闾真福地,杖屦会相从。

    送天倪子还泰山

    [元]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题桃花峪

    [元]张志纯

    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

    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游灵岩题壁

    [元]赵文昌

    路人藤阴石径凉,马头遥认赞公房。

    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红鹤飞来山隐隐,玄猿啼罢月苍苍。

    穷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须到上方。

    登岱

    [元]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诗呈堂头云禅师

    [元]任瀛

    放开尘眼顿超凡,

    便觉栖真悟泐潭。

    碧嶂排空千仞矗,

    清泉漱颊十分甘。

    五花殿里师因果,

    百法堂中问指南。

    若道为官太拘束,

    三年三得到精蓝。

    山居吟

    [元]释•惠才

    山僧乐道无拘束,破衣坏衲临溪谷。

    或歌或咏任情足,僻爱山泉伴麋鹿。

    水泠泠兮漱寒玉,风清清兮动疏竹。

    闲身悦唱无生曲,石鼎微烟香馥郁。

    幽居免被繁华逐,赢得萧条兴林麓。

    大道无涯光溢目,大用无私鬼神伏。

    知音与我同相续,兔落尘寰受荣辱。

    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次鲜于颉韵

    [元]劳堪

    灵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石磴层盘林莽中,鞭蓉面面罗青峰。

    菩提花散诸天雨,薝卜风传万壑钟。

    无烟一鹤蹁跹下,岩自点头泉自泻。

    袈裟金藏不知年,飞锡犹在西来前。

    披襟向月聊放歌,声澈明河东壁寒。

    闲云纷落如相顾,我欲乘这人天路。

    游灵岩留题

    [元]刘德渊

    天下三岩自石传,灵岩的是梵王天。

    群峰环寺连丛柏,双鹤盘空涌二泉。

    此日登临惊绝景,当年经构仰良缘。

    停云为忆廖休子,好伴真游社白莲。

    题春云出谷图

    [元]党怀英

    春云乍出山有无,春色已去春山孤。

    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山吞云吐变明晦,半与岩谷生朝晡。

    轻林萧萧暗溪树,余影漠漠开樵居。

    舟人舣棹并沙尾,坐看缥缈遥空虚。

    巧出天趣出画外,韵远不与丹青俱。

    今人重古不知画,但爱屋漏烟煤污。

    惜哉东坡不及见,独有叠嶂烟江图。

    夏日道出天封寺

    [元]党怀英

    叠涧重罔掩复开,

    鸟啼人寂路萦回。

    微凉暂逐行云过,

    细雨俄从远树来。

    世事自觉吾老矣,

    山僧那识兴悠哉。

    婆娑十亩溪边栎,

    借汝清阴感不材。

    龙池春兴

    [元]党怀英

    三十余年惜别心,

    重来独兴引登临。

    佳人何在暮云合,

    游子不归春草深。

    曲槛凭栏花幂幂,

    扁舟系岸柳阴阴。

    避人白鸟忽惊去,

    双景飞翻明翠岑。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 戴叔伦《苏溪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杜甫《春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宋• 黄庭坚《清平乐》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晚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 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玉楼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 陆游《豆叶黄》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 辛弃疾《浣溪沙》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王维《春晓》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 姜夔《扬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歌颂泰山的诗、句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诗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望岳》千古绝唱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泰山北斗

    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学会选择,追求完美人生!

    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只有肯付出爱心的人才能得到爱的回报!

    年代:明

    作者:李梦阳

    作品:泰山

    内容: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游竹林寺

    [元]王旭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

    曳杖披螟烟,长歌下前岭。

    酆都峪

    「元」李简

    石洞荒凉树影孤,

    洲人相语是酆都。

    古碑犹说韩擒虎,

    为问于今尚有无。

    朝觐坛

    「元」李简

    朝觐当年筑此坛,

    旌旗影里簇仙班。

    只今惟有青山在,

    日暮孤云自往还。

    登岳

    「元」李简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水声俄在树梢头,疑有於菟天外啸。

    向晓才登日观峰,手披云雾开鸿蒙。

    火轮欲上海波赤,金霞翻动苍龙宫。

    黄河一线几千里,吴越山川真地底。

    为数齐洲九点青,更将伏槛窥东溟。

    李白不遇安期生,安得羽翼飞蓬瀛,

    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

    天门铭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

    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

    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

    匪斤斧,乃祝祖。一窍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

    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顾。

    躇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

    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斁。

    揖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

    象纬森,敕诃护。朝百灵,由兹户。

    金璀璨,朱间布。九龙蹲,万无怖。

    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

    对冕旒,获控槊。豁蒙蔽,泄尘雾。

    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

    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竖。

    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纪梦

    [元]徐世隆

    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

    骨强清似鹤,步健老犹龙。

    方外无官府,堂中有岱宗。

    仙闾真福地,杖屦会相从。

    送天倪子还泰山

    [元]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题桃花峪

    [元]张志纯

    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

    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游灵岩题壁

    [元]赵文昌

    路人藤阴石径凉,马头遥认赞公房。

    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红鹤飞来山隐隐,玄猿啼罢月苍苍。

    穷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须到上方。

    登岱

    [元]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诗呈堂头云禅师

    [元]任瀛

    放开尘眼顿超凡,

    便觉栖真悟泐潭。

    碧嶂排空千仞矗,

    清泉漱颊十分甘。

    五花殿里师因果,

    百法堂中问指南。

    若道为官太拘束,

    三年三得到精蓝。

    山居吟

    [元]释•惠才

    山僧乐道无拘束,破衣坏衲临溪谷。

    或歌或咏任情足,僻爱山泉伴麋鹿。

    水泠泠兮漱寒玉,风清清兮动疏竹。

    闲身悦唱无生曲,石鼎微烟香馥郁。

    幽居免被繁华逐,赢得萧条兴林麓。

    大道无涯光溢目,大用无私鬼神伏。

    知音与我同相续,兔落尘寰受荣辱。

    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次鲜于颉韵

    [元]劳堪

    灵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石磴层盘林莽中,鞭蓉面面罗青峰。

    菩提花散诸天雨,薝卜风传万壑钟。

    无烟一鹤蹁跹下,岩自点头泉自泻。

    袈裟金藏不知年,飞锡犹在西来前。

    披襟向月聊放歌,声澈明河东壁寒。

    闲云纷落如相顾,我欲乘这人天路。

    游灵岩留题

    [元]刘德渊

    天下三岩自石传,灵岩的是梵王天。

    群峰环寺连丛柏,双鹤盘空涌二泉。

    此日登临惊绝景,当年经构仰良缘。

    停云为忆廖休子,好伴真游社白莲。

    题春云出谷图

    [元]党怀英

    春云乍出山有无,春色已去春山孤。

    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山吞云吐变明晦,半与岩谷生朝晡。

    轻林萧萧暗溪树,余影漠漠开樵居。

    舟人舣棹并沙尾,坐看缥缈遥空虚。

    巧出天趣出画外,韵远不与丹青俱。

    今人重古不知画,但爱屋漏烟煤污。

    惜哉东坡不及见,独有叠嶂烟江图。

    夏日道出天封寺

    [元]党怀英

    叠涧重罔掩复开,

    鸟啼人寂路萦回。

    微凉暂逐行云过,

    细雨俄从远树来。

    世事自觉吾老矣,

    山僧那识兴悠哉。

    婆娑十亩溪边栎,

    借汝清阴感不材。

    龙池春兴

    [元]党怀英

    三十余年惜别心,

    重来独兴引登临。

    佳人何在暮云合,

    游子不归春草深。

    曲槛凭栏花幂幂,

    扁舟系岸柳阴阴。

    避人白鸟忽惊去,

    双景飞翻明翠岑。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 戴叔伦《苏溪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杜甫《春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宋• 黄庭坚《清平乐》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杜甫《春夜喜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晚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 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玉楼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白居易《忆江南》: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 陆游《豆叶黄》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 辛弃疾《浣溪沙》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 王维《春晓》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 姜夔《扬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回答者: 水仙小精灵 - 助理 二级 4-19 12:57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十六字令山

    毛泽东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树

    濯锦江边未满园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

    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

    幸分苍柳拂波涛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木

    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

    与致西边十亩阴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

    果园坊里为求来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

    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

    为觅霜根数寸栽

    又于韦处乞磁碗

    大邑烧磁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

    郭外谁家负郭田

    万里相逢贪握手

    高才仰望足离筵

    答杨梓州

    闷到杨公池水头

    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

    回船应载阿戎游

    得房公池鹅

    房相西池鹅一群

    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

    为报笼随王右军

    感恩多 词调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双调有三九、四十字两体。

    唐 牛峤(约公元八九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两条红粉泪,多少香闺意。强攀桃李枝,敛愁眉。

    陌上莺啼蝶舞,柳花飞。柳花飞,愿得郎心,

    忆家还早归。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近来情转深,忆鸳衾。

    几度将书托烟雁,泪盈襟。泪盈襟,礼月求天,

    愿君知我心。

    感皇恩(寿 范)

    感皇恩 唐教坊曲名。陈旸《乐书》:祥符中,诸工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曲有双调《感皇恩》。《金词》注:大石调;《中原音韵》注:南吕宫。党怀英词,名《叠萝花》。

    感皇恩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毛 滂

    绿水小河亭句朱阑碧甃韵江月娟娟上高柳韵画楼缥缈句尽挂窗纱帘绣韵月明知我意句来相就韵

    ◎●●○○ ⊙○◎● ⊙●○○●○● ◎○◎● ◎●⊙○○● ◎○○●● ○○●

    银字吹笙句金貂取酒韵小小微风弄襟袖韵宝熏浓炷句人共博山烟瘦韵露凉钗燕冷句更深后韵

    ⊙●⊙○ ⊙○◎● ◎●○○●○● ●○⊙● ⊙●◎○○● ◎○⊙●◎ ⊙⊙●

    ·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晁词、贺词之偷声,周词之添字,赵词、汪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按,此调前后段第三句,宋词例作拗体,俱平仄平平仄平仄,惟程大昌词,“老幼欢迎僮婢喜”、“文字流传曾贵纸”,僮字、曾字俱平声,婢字、贵字俱仄声;又,前后段第六、七句,宋词俱作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惟陆敦信词,“风头日脚下,人空老”、“而今酒兴减,诗情少”,日字、酒字俱仄声,刘镇词,“儿孙列两行,莱衣戏”、“十分才一分,那里暨”,行字、分字俱平声。至前段第二句,毛词别首云,“饮少辄醉”,饮少二字俱仄声;后段第一、二句,晁补之词云,“凭谁向道,流水一瞬”,谁字平声,向道二字俱仄声,别首云,“繁枝高荫,疏枝低绕”,低字平声,晁冲之词云,“熟睡起来,宿酲微带”,熟字、宿字俱仄声。赵企词云,“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周紫芝词云,“此去常恨,相从无路”,《梅苑》词云,“堪赏占断,三春先手”,平仄各自不同,填者审择一体,庶不混淆,故详注不取参校,其余可平可仄,悉参谱内六词。至周词换头句“洞房见说”,平仄全异,亦不校注。

    又一体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 晁冲之

    蝴蝶满西园句啼莺无数韵水阁桥南路韵凝伫韵两行烟柳句吹落一池飞絮韵秋千斜挂起句人何

    ○●●○○ ○○○● ●●○○● ○● ●○○● ○●●○○● ○○○●● ○○

    处韵 把酒劝君句闲愁莫诉韵留取笙歌住韵休去韵几多春色句怎禁许多风雨韵海棠花谢

    ● ●●●○ ○○●● ○●○○● ○● ●○○● ●●●○○● ●○○●

    也句君知否韵

    ● ○○●

    · 此与毛词同,惟前后段第三句各藏短韵。

    按,沈伯时《乐府指迷》,所谓句中韵,歌时应拍,不可不押者也。

    又一体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八句,六仄韵 贺 铸

    兰芷满汀洲句游丝横路韵罗袜尘生步韵回顾韵整鬟颦黛句脉脉多情难诉韵细风吹柳絮韵人南

    ○●●○○ ○○○● ○●○○● ○● ●○○● ●●○○○● ●○○●● ○○

    渡韵 回首旧游句山无重数韵花底深朱户韵何处韵半黄梅子句向晚一帘疏雨韵断魂分付与韵

    ● ○●●○ ○○○● ○●○○● ○● ●○○● ●●●○○● ●○○●●

    春归去韵

    ○○●

    · 此亦与毛词同,惟前后段第三句藏短韵,第六句又各多押一韵异。

    又一体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周邦彦

    露柳好风标句娇莺能语韵独占春光最多处韵浅颦轻笑句未肯等闲分付韵为谁心子里句长长苦韵

    ●●●○○ ○○○● ●●○○●○● ●○○● ●●●○○● ●○○●● ○○●

    洞房见说句云深无路韵凭仗青鸾道情素韵酒空歌断句又被江涛催度韵怎奈何读言不尽句愁

    ●○●● ○○○● ○●○○●○● ●○○● ●●○○○● ●●○ ○●● ○

    无数

    ○●

    · 此亦与毛词同,惟后段第六句添一字异。

    又一体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周紫芝

    无事小神仙句世人谁会韵著甚来由自萦系韵人生须是句做些闲中活计韵百年能几许句无多子韵

    ○●●○○ ●○○● ●●○○●○● ○○○● ●○○○●● ●○○●● ○○●

    近日谢天句与片闲田地韵作个茅堂待打睡韵酒儿熟也句赢取山中一醉韵人间如意事句只此

    ●●●○ ●●○○● ●●○○●●● ●○●● ○●○○●● ○○○●● ●●

    是韵

    · 此亦与毛词同,惟后段第二句添一字异。

    此词前后段第五句,“活”字、“一”字俱入声,此即《乐府指迷》所谓以入替平之法,不可以上去声字替。填者审之。

    又一体 双调六十五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赵长卿

    景物一番新句熙熙时候韵小院融和渐长昼韵东君有意句为怜纤腰消瘦韵软风吹破眉间皱韵

    ●●●○○ ○○○● ●●○○●○● ○○●● ●●○○○● ●○○●○○●

    袅袅枝头句轻黄微透韵舞到春深转清秀韵锦囊多感句又更新来伤酒韵断肠无语凭阑久韵

    ●●○○ ○○○● ●●○○●○● ●○○● ●●○○○● ●○○●○○●

    · 此亦与毛词同,惟前后结两句各减一字,俱作七字一句异。

    又一体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汪 莘

    年少寻芳句早春时节韵飞去飞来似胡蝶韵如今老大句懒趁五陵豪侠韵梦中时听得句秦箫咽韵

    ○●○○ ●○○● ○●○○●○● ○○●● ●●●○○● ●○○●● ○○●

    割断人间句柳枝桃叶韵海上书来恨离别韵旧游还在句空锁云霞万叠韵举杯相忆处句青天月韵

    ●●○○ ●○○● ●●○○●○● ●○○● ○●○○●● ●○○●● ○○●

    · 此亦与毛词同,惟前段第一句减一字异。按,《中州乐府》党怀英词,前起二句“碧玉捻条,蓝袍裁叶”,正与此同。至后段第五句第五字,诸家例用平声,周紫芝用以入替平之法,此词独用去声,偶然不同,恐非定格也。

    作者:辛弃疾

    七十古来稀2,人人都道。不是阴功怎生到。松姿虽瘦,偏耐云寒霜晓。看君双鬓底,青青好。

    楼雪初晴,庭闱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从今康健,不用灵丹仙草。更看一百岁,人难老3

    全部注释

    1.范倅:或谓滁州通判范昂,作者有词同此调题为《滁州寿范倅》但两词时令不合,故偶同名而已。另考为范邦彦,刘宰《漫塘集》三十四有范如山行述,谓如山之父名邦彦,仕金为蔡州之新息县令,绍兴辛巳以其县归宋。如山之女弟归稼轩先生。但称谓事迹上仍有不合,故终难确考为何人,因此该词作年亦难定。

    2."七十"句:杜甫《曲江》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另稼轩有《最高楼》: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

    3."难老":《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辛稼轩词运用唐人诗句,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这阙词,开篇用杜甫诗成句,切入祝寿正题,爽朗而亲切。上片围绕长寿这一主题赞美寿星气节高尚,下片先叙寿筵上其乐融融的场面,境界柔和,然后以明朗的祝福收尾。整首词词旨明确,下语朴素晓畅,用散文化的句法,并不违反词的格律规范,仍协律可歌。节奏铿锵有致,琅琅上口,其中豪放深情处,是词人气象的自然流露,颇耐涵咏,可入祝寿词中不落俗套之佳者。有同调另一首"七十古来稀"(庆婶母王恭人七十),有"大小男女,逐个出来为寿。一个一百岁,一杯酒"更用生活俗语,平平叙事。从这类词中略可想见词人在词的语言艺术上的多方尝试。

    ◇◇◇◇

    感皇恩(贺铸)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兰芷指兰草和白芷,是两种香草。汀洲,是水中小洲。在游丝飘曳、香草满地的小洲上,抒情主人公在等待着他的意中人。兰芷、游丝,这些芳香、飘逸、美丽的物象,不仅用来写景,同时还衬托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美好。意中人终于来了。“罗袜尘生步”语出曹植《洛神赋》,其句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贺铸化用其意,写意中人细步行走,飘然而至,这女子迎顾之间,整发蹙眉,秋波送情,然而“脉脉两情难语”。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但有诸多阻隔,使两人不得互表衷肠。这默默无语之中,展示着深沉的痛苦。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奈。在微风吹拂、满天飞絮之中,她又越水南渡,飘然而去了。

    下片抒情,以淡淡的语言抒写那种追觅无着的痛苦不宁。“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表层是写旧日寻游,山水重重;实则是在写执著追求的艰难困苦。“花底深朱户”指女子的住所。而如今,人已去,影无踪,她到底住在何处呢?无从可知,无从可晓。接下去“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这是在写景,又是在抒情。黄梅季节,傍晚时分,那不尽的雨丝,正像他无法排解的满腹愁绪。读到这里,很自然就会使人想起贺铸那著名的词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与上述词句的意境是一致的。结句直抒愁肠,“断魂分付与,春将去。”传导出的是缠绵、痛苦与无奈。

    这首词结语构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断魂”交付给春天带走,其实谁都明白这是徒劳的,正如冯延巳所云:“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然而正是这结语产生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感皇恩(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 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他向宣抚使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 “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之感。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壮心空万里,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后一种写法的;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 “ 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第一、二句指为将相,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他曾向往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书怀》诗说:“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不!他的热情性格和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的*之辞,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是从“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的乐观,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的绝望过程中的感慨。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经过一番思考,连归隐后的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设想,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看似很矛盾但解决得比较圆满,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比较闲淡。深入体会,仍然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所以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宋 周紫芝 感皇恩

    感皇恩1

    残月挂征鞍,路长山绕。

    独拥寒貂犯霜晓。

    水边林下,孤负此生多少。

    星星空满鬓,因谁有。

    不如办个,短蓑长钓。

    唤取轻鸥伴人老。

    思量也胜,看人眉头眼脑。

    世间浑是梦,何时了。

    感皇恩2

    玉箸点椒花,年华又杪。

    绛蜡烧残暗催晓。

    小窗醒处,梦断月斜江悄。

    故山春欲动,归程杳。

    天意不放,人生长少。

    富贵应须致身早。

    此宵长,愿赢取一尊娱老。

    假饶真百岁,能多少。

    感皇恩3

    无事小神仙,世人谁会。

    著甚来由自萦系。

    人生须是,做些闲中活计。

    百年能几许,无多子。

    近日谢天,与片闲田地。

    作个茅堂待打睡。

    酒儿熟也,赢取山中一醉。

    人间如意事,只此是。

    感皇恩4

    江上一山横,偶来同住。

    山北山南共来去。

    今朝何事,目送征鸿轻举。

    可堪吹不断,梨花雨。

    千里莫厌,重霄云路。

    飞下彤庭伴鵷鹭。

    紫骝乌帽,看尽章台风絮。

    故人应问我,今何处。

    感皇恩5

    何处是云庵,本来无住。

    云共谁来共谁去。

    菊篱杯酒,聊为渊明频举。

    幅巾应屡湿,斜川雨。

    此去常恨,相从无路。

    记取孤飞水边鹭。

    重来一笑,又是柳飞残絮。

    梦魂飞不到,君闲处。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漫兴(之一)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方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解闷

    杜甫

    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

    颇学阴何苦用心。

    杜甫诗全集 「酬韦韶州见寄」杜甫

    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

    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杜甫

    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几年一会面,今日复悲歌。

    少壮乐难得,岁寒心匪他。气缠霜匣满,冰置玉壶多。

    遭乱实漂泊,济时曾琢磨。形容吾校老,胆力尔谁过。

    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鶱腾访知己,淮海莫蹉跎。

    「长沙送李十一(衔)」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远愧尚方曾赐履, 竟非吾土倦登楼。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重送刘十弟判官」杜甫

    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

    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滞留。

    本枝凌岁晚,高义豁穷愁。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

    「登舟将适汉阳」杜甫

    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庭蔬尚在眼,浦浪已吹衣。

    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稀。

    塞雁与时集,樯乌终岁飞。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杜甫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杜甫

    朔风吹桂水,朔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对雪」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

    「楼上」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送赵十七明府之县」杜甫

    连城为宝重,茂宰得才新。山雉迎舟楫,江花报邑人。

    论交翻恨晚,卧病却愁春。惠爱南翁悦,馀波及老身。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常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

    「同豆卢峰知字韵」杜甫

    炼金欧冶子,喷玉大宛儿。符彩高无敌,聪明达所为。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烂漫通经术,光芒刷羽仪。

    谢庭瞻不远,潘省会于斯。倡和将雏曲,田翁号鹿皮。

    「赠韦七赞善」杜甫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 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杜甫

    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

    诗忆伤心处,春深把臂前。南瞻按百越,黄帽待君偏。

    酬郭十五受判官」杜甫

    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废, 花枝照眼句还成。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乔口橘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程。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杜甫

    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哭长孙侍御(一作杜诵诗。以下为杜甫补遗)」杜甫

    道为谋书重,名因赋颂雄。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唯馀旧台柏,萧瑟九原中。

    「虢国夫人(一作《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一)」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一作畅当诗)」杜甫

    酒渴爱江清,馀甘漱晚汀。软沙欹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醉已遣沉冥。

    「舟泛洞庭(一作过洞庭湖)」杜甫

    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李盐铁二首(一首题作李监宅,已见第九卷中)」杜甫 落叶春风起,高城烟雾开。杂花分户映,娇燕入檐回。

    一见能倾产,虚怀只爱才。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庭来。

    「长吟」杜甫 江渚翻鸥戏,官桥带柳阴。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

    「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杜甫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瞿唐怀古(以下草堂逸诗拾遗)」杜甫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送司马入京」杜甫 群盗至今日,先朝忝从臣。叹君能恋主,久客羡归秦。

    黄阁长司谏,丹墀有故人。向来论社稷,为话涕沾巾。

    「寄高适」杜甫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

    北阙更新主,南星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

    「送灵州李判官」杜甫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遣忧」杜甫 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

    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

    「早花」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巴山」杜甫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收京」杜甫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杜甫 闻道收宗庙,鸣銮自陕归。倾都看黄屋,正殿引朱衣。

    剑外春天远,巴西敕使稀。念君经世乱,匹马向王畿。

    「花底」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柳边」杜甫 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奉使崔都水翁下峡」杜甫 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祠。所过频问讯,到日自题诗。

    「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杜甫 江头且系船,为尔独相怜。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

    频惊适小国,一拟问高天。别后巴东路,逢人问几贤。

    「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杜甫 新亭有高会,行子得良时。日动映江幕,风鸣排槛旗。

    绝荤终不改,劝酒欲无词。已堕岘山泪,因题零雨诗。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杜甫 闻说江山好,怜君吏隐兼。宠行舟远泛,怯别酒频添。

    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

    「客旧馆」杜甫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杜甫 闻道王乔舄,名因太史传。如何碧鸡使,把诏紫微天。

    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愁坐」杜甫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九日登梓州城」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阙题」杜甫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孔雀东南飞中有很多形容女子心灵手巧的诗句,自己选吧。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

    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

    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

    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

    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

    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

    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

    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

    母听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币多

    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

    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通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

    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

    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

    不迎而自归

    兰芝怼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叮咛

    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

    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

    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

    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

    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

    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

    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

    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

    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

    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

    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

    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鹧鸪天

    年代:【元】 作者:【党怀英】 体裁:【词】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释】:

    作者借诵古老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脱俗超凡的广阔胸怀。

    “云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了洛神的轻盈飘逸 。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画卷令人注目。是仕女游春吗?否!“年年星汉”写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织女一样,一年一度与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点明周围环境之幽静,“踏”,践约的意思。这里,词人虽未正面描写织女的美貌,但仍会令读者意会到女子的绝世丰神,飘飘若仙的身影,对情人的脉脉深情。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极广,妇孺皆知。南朝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之任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在汉代已经有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使其夫妇相会的说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周处《风土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枉于庭 ,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 、织女 。言此二星当会,⋯⋯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 。”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这一天祈祷,所有愿望会得到满足,因此 ,妇女在夜间向织女乞巧(乞求灵巧),七夕被称为乞巧日 ,七月被称为巧月 。富贵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结彩楼,称为乞巧楼。词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缘”“底用 ”对世俗之见给予了否定 。他认为: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见,根源是她的“巧极”。即因为心灵手巧织出了锦锻才嫁给了牛郎 ,结婚后‘废织’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 。因此 ,人间的妇女们何必向织女去乞“巧”呢?更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建楼搭棚乞求了。“天外事 ,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抒写了词人的感概、是继“只缘”“底用”之后的进一步表述。“悠悠”是个多义词,在此作“遥远”解 。“两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间”连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词人明确地指出人间天上悠悠远隔,织女之巧 ,人间的必乞取 ;对天外的织女牛郎双星的“稀相见”更没必要同情和为他们忧愁。接下来作者直抒胸怀:天上双星长相思、难相聚,虽凄凉寂寞但天外人间两悠悠,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开帘放入窥窗月”句化用了苏轼《洞仙歌》中“ 缍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词贵创意。词人“开帘”“放入”均写出其主动积极,此时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许多情致。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本词末两句说 :“潇洒疏俊极矣。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窥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矫揉钩致,石堕尖纤之失。”非常中肯。

    在写作上,作者绘景抒情极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等词语直指容颜。本词却仅以“云步”、“凤钩”写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弱小,正是从侧面烘托,别具只眼。本词的另一特点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在观察、体验和摄取周围景物时,是以其独特视角,深怀情感进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二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唐·王建《新嫁娘词三首》: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年代】:汉

    【作者】:汉无名氏

    【作品】:孔雀东南飞

    【内容】: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老姥岂敢言。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

    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暗暗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有关刘兰芝的描述我觉得最好,你可以参考参考。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作品全集

    http://www.shiandci.net/xqj.htm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2.htm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