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读后感
  • 脱贫攻坚
  • 扫黑除恶
  • 民主生活会
  • 对照材料
  • 述职报告
  • 主题教育
  • 讲话稿
  • 素材金句
  • 党团建设
  • 图表展板
  • 公文技巧
  • 不忘初心
  • 四中全会
  • 党课下载
  • 整改报告
  • 公文范文
  • 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设计

    时间:2021-02-24 13:09:40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设计 摘 要 轴作为机械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零件,其在动力传递过程中以及导向过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传动设备中,传动轴的工作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而针对轴的扭转试验可以对轴的强度进行检测和试验,最终得出结论,是否满足使用的工况。而国内对传动轴的检测技术则一直落后于国外,因此传动轴新一代检测试验台的研发迫在眉睫。

    本课题针对轴这一类型零件的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试的试验台进行设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现阶段针对于此种类型的试验台的研究现状,并确定设计的方案和布局,接着对传动的部件进行设计和计算,最终使用软件进行整体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同时整理设计文件和计算内容,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关键词:材料扭转,力学性能,实验平台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mechanical equipment, the shaf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wer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the guiding process. In the transmission equipment,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transmission shaft are not the same, and the torsional fatigue test for the shaft can test and test the strength of the shaft, and finally conclude whether the working condition is satisfied. The domes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the drive shaft has been lagging behind abroad,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test bench for the drive shaft is imminent. This project is designed for the test bench of the material tors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of the shaft type.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ype of test rig, and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and layout of the design, then design and calculate the components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finally use the software to complete the assembly drawings and parts. Drawing the drawing and finishing the design file and calculation content, and completing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Key words: Material tors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Experimental platform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 论 1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1.2.1 材料测试仪器发展现状 1 1.2.2 扭转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2 1.2.3 我国试验台研究现状 3 1.3全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4 第二章 试验台整体方案确定 5 2.1 试验台装置组成 5 2.2 试验台设计思路 5 2.3调整装置结构设计 6 第三章 传动机构设计 7 3.1 电机的选择 7 3.2 齿轮的设计 7 3.3 轴的设计 9 第四章 轴和轴承的校核 10 4.1 轴的校核 10 4.1.1 轴的受力分析 10 4.1.2按当量弯矩校核轴的强度 10 4.2 轴承选择与校核 11 4.3 从动轴的设计和校核 12 4.4从动轴轴承的设计和校核 14 第五章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应用型材料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材料性能的测试技术,主要归因于其能够保证材料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和耐久性保持一定的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种限制:首先是复杂机械载荷,其次是多物理场耦合,最后是腐蚀环境等等。现如今对于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来说,主要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测试和分析,第一方面是单一的力学,第二方面是物理以及化学特性,面对一些实际过程中变形、损伤机制等等的测试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必须在测试工艺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对材料性能进行测试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展开:首先是要对材料的拉压性能进行测试,也包括了弯曲度和疲劳度等等,从而可以得出材料的具体性能,比较典型的有塑性、硬度和强度等;
    其次是对材料的一些物理性能进行研究,比如说材料的具体光、声、电、热、磁性等等这些功能都对材料的具体应用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作用;
    化学性能的测定,主要是观察其在化学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1,11]。对材料组织的一些表征则更为微观,在对材料进行测试时,使用到了更加精密的技术和仪器,通过一系列的表征证明材料的相关功能以及构成,比如说我们对材料的基本外表可以通过SEM扫描电镜进行清楚地观察到,对其的具体物质可以通过XRD进行获得,根据其具体的出峰位置对比标准卡片来确定,相应的元素价态以及含量可以通过XPS进行详细分析[11,18]。

    现如今以下几种材料的性能测试仪,典型的有扭转试验机,阻抗分析仪,盐雾试验箱等等,都受到了单一力学,物理和化学特性测试的局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材料会受到其他外在作用的影响,导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如此,只有极少数的材料可以通过一些动态监测来对组织表针进行时刻把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位测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没有,最常见的便是对材料性能以及技术运用的前景研究,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观本质受到一些破坏时,并不能及时的发现与研究。

    据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材料力学测试仪器扭转装置,装置主要功能为材料受扭时其他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测试平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材料测试仪器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力学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求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在最初的测试过程中,只能对载荷的拉伸进行测试,然而现在可以对其弯曲、扭转以及疲劳度等等进行精确测量,测试仪器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如今使用的电子试验机和电液伺服试验机,充分代替了之前的机械式拉伸试验机。如今这种是材料试验机的生产厂商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美国MTS,其次是德国Zwick,再次是日本岛等等,我们国家比较典型的有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随着材料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热、电、光、声等物理特性的仪器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生产商:第一个便是德国耐驰,第二个便是美国安捷伦,第三个便是日本京都电子。材料的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主要研究其反应前后是否稳定,是否能够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不产生有害的气体而污染环境。在对箱内条件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类型,首先是盐雾,其次是紫外老化,再次是箱式淋雨,最后是沙尘等试验箱。

    实际工作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材料或者是零件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负载,有的时候会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材料或者是构件就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可能会出现高温下的蠕变或者是韧-脆转变等,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仪器能够测试载荷。图 1.1中,(a)为高温蠕变试验机,它是由MTS生产,型号为GWT1304,它集成了传统的蠕变试验机和高温箱,可以对材料在高温下的蠕变性能进行很好的分析。(b)为应力腐蚀试验机,它是由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生产,作为MFDL 系列,将腐蚀介质箱加载在拉伸实验机上,可以很好的对材料的拉伸力和腐蚀条件下的性能进行测试。(c)图为高温盐雾腐蚀试验机,它是由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设计制造的,作为ZRDL-YF 系列,它将高温盐雾腐蚀箱加载在拉力试验机上,可以很好的测试温度以及酸雾下的材料性能。

    图 1.1 典型商业化的复合载荷测试装置 1.2.2 扭转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对材料力学性能进行评价重要手段之一是扭转测试,扭转测试可以让材料有大塑性的变形,从而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材料的塑性特点,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而且,随着对扭转测试的不断深入,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许多专家在扭转测试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法国的物理学家 C. A. Coulomb在18 世纪中后期对金属丝在受到扭转时的抵抗力进行分析,他为此发明了一种扭力天平,在这个天平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对扭矩、扭转角度、直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后得出了一个计算公式,是扭转问题的先驱。

    法国工业学院的工程师 A. Duleau以及英国物理学家 T. Young在19世纪的时候也开始探索扭转问题,并且得出了重要结论,使得扭转问题得以发展。法国工业学院工程师 A. Duleau使用不一样的铁材料和铁结构进行了许多试验,提出了重要的圆轴扭转的平截面假定,如果承扭件使用圆形的截面要比圆管形截面差,而且这个假设不能用于棱柱铁杆。英国物理学家 T. Young研究圆轴扭转得出,截平面内的切应力提供了扭矩,切应力与扭转角以及距圆轴轴线的距离成正相关,纵向应力由纤维引起,而且和阻抗作用、大小以及扭转角立方成正相关。

    法国的科学家 S. Venant 依据 A. Duleau 的试验结果以及 Cauchy 的理论在1853年的时候提出了半逆解法,这种解法只需要对力和位移的一些特征进行假定,力和位移的其余特征就能得出,而且也满足与弹性方程。法国科学家 S. Venant对杆件受扭和受弯时的界面形状进行了分析,将截面受扭时转角和切应力进行了解决,从而完善了扭转测试理论,而且有重要的意义。Timoshenko 和 C. Weber认为应该同时对扭转切应力和翼缘的弯曲切应力进行考量,这样得出的扭转角数据才准确。

    除此之外,近年来有学者在材料扭转测试领域进行了较为充分全面的研究:我国学者陈宝春就拱桥桥梁结构上的哑铃状钢管混凝土进行了扭转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可通过增加高度来有效增强结构的扭转强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学者李晓阳利用通过实验对比了304 奥氏体不锈钢和 16MnR 碳钢的扭转强度,并在载荷线性加载下完成了两类材料的力学试验。

    P. Davies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对编织绳探究了扭转对编织绳的拉伸性能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编织绳扭转圈数越多,其抗拉强度越低,但扭转圈数与其延伸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学者 M. Scales利用数字图像处理设备对韧性铝合金在拉伸和扭转作用下的失效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L. Goglio构建了沙漏状陶瓷粘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结构在受扭转情况下的失效形式;
    韩国学者A.Gorospe对Gd BCO 涂层导体在受拉伸扭转符合作用下的临界电流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学者刘天模等人对受扭转的 AZ31 铝棒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发现扭转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结构硬度;
    沈学明基于不同循环次数等条件对 LZ50 中碳钢和 7075铝合金进行了扭转复合试验,并通过显微设备对材料在扭转作用下的微观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对于解释材料在扭转作用下的变形损伤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3 我国试验台研究现状 我国在计量检测领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相较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试验机制造和应用领域几乎为空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引进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计量检测技术,经过专家学者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计量检测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各领域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当前我国试验机发展类型繁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各类试验机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各类环境和条件下的材料试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中国万能材料试验机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代左右,此时由于我国制造业的空白,当时技术人员所适用的材料试验机最要从前苏联和德国引进,到了六十年代我国技术人员开始对引进的设备进行仿制,并尽量实现国产化;
    七十年代仿制技术已非常成熟,可大批量生产仿制设备;
    八十年代我国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研究者开始着手研发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材料试验机设备;
    九十年代在试验机开发领域我国吸收了其他国家的一些优秀经验和先进技术进行开发。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研发了一系列的试验机和相应标准的仪器设备,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求。

    在改革开发之间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试验机制造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如长春智能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广州测试仪器厂等十多个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材料试验型号或规格等均有所不同。在该阶段,国家按照企业分工进行试验机研制、开发以及生产销售等,各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由国家需求统一调配生产,因此我国试验机企业技术进步十分缓慢,此阶段我国生产的试验机设备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在而是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验机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开始实现民营化,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渐状态,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明显冲击,一大批国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而实行改革,中国试验机设备研发技术有所提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试验机这类精密设备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国防工业以及技术理论研究等领域所使用的试验机中关键设备不得不靠引进,这对于国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也必须要发展我国的试验机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试验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试验机产品的技术差距。

    1.3全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利用机械原理,研制一套驱动、刚度、疲劳强度测试装置,并保证传动机构具有良好的运行可靠性。由于封闭式功率试验台需要在事先完成系统加载,因此选择较小的电机即可测定机械效率,并完成润滑试验,具有低功耗、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因此本课题将对这种试验台设备的传动机构进行研究,在本文中重点实现传动机构设计以及电动机的选型。

    第二章 试验台整体方案确定 2.1 试验台装置组成 本课题所设计的装置属于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试领域,具体的说是涉针对传动轴或者近似传动轴的材料的静扭和扭转疲劳试验台, 试验台的一端为主减速机,另一端为静扭矩传感器,所述主减速机和静扭矩传感器之间为被测传动轴的夹持空间,所述主减速机的中输出轴侧还设有转角传感器,还包括用于驱动主减速机的驱动电机,所述主减速机与静扭矩传感器均与试验台的底座紧固连接。传动轴静态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试验,通过更换楔形连接法兰盘相应夹具联接安装,在试验台允许最大扭矩范围内,可进行各种传动轴类零件、各类轴类材料的静扭试验和扭转疲劳试验。

    通过以上对试验台装置组成的简述,分析整个的试验台主要分为一下几个部分:
    1. 台架:作为整个试验台的支撑装置。

    2. 驱动部分:这一部分固定在台架上,有驱动电机以及减速增大扭矩的传动装置,通过连接法兰连接被检测零件。

    3. 浮动检测部分:此部分装配在手动的滑动平台上,通过旋转手轮调整检测部分与驱动部分之间的距离,实现适配各种试验台可调整安装范围内的各种长度的材料。

    4. 水平手动移动平台:手动携带浮动检测部门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

    2.2 试验台设计思路 将试件放置在试验台上,如下图所示,通过加载装置来对试件进行加载,试件在试验台上固定后加载装置会对试件施加一定扭矩,此时试件在扭转载荷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测试装置可测量试件所受到的扭矩和扭角等数据,这种试验方法基本思路为力平衡原理,通过通过平衡扭矩来使被测扭矩平衡,进而得到被测扭矩的方法,当转轴受扭转所用时机体上绘受到方向相反的平衡扭矩作用,因此根据机体上测量的平衡扭矩即可了解试验所受扭矩的大小。

    图2-1 设计原理图 如图2-1所示。汽车传动轴扭转疲劳试验台由加载 装置、试件以及检测装置三个部分组成,加载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为试件施加扭转作用力,扭矩检测装置测试扭矩和扭角。

    2.3调整装置结构设计 从对材料扭转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可知,在实际安装和运转的位置得知,需要针对不同长度的材料进行测试。因此,在设计时考虑到传动轴的安装条件,设计试件调整装置,从而使用更加的广泛。

    机架通过引导块在床身上可以直线运动,安装板与导向滑块通过螺栓连接,导向滑块可在机架上的T型槽内做上下的水平直线运动,并通过校正板进行水平直线方向上的校正,通过手轮的正反转来调整丝杆的的旋转,螺母副与安装板固定,丝杆的旋转即可控制安装板的水平方向的运动,而安装板上安装有夹持装置,传动轴可实现不同长度的安装条件。

    第三章 传动机构设计 3.1 电机的选择 本试验台选择以传动轴的技术参数为基准。为了满足试验台应用的广泛性,选择储备系数K=1.5。各项参数如下: 最大功率 125Kw/2300rpm 扭矩 580Nm/1300~1500rpm 齿轮箱效率取0.95。则 (3.1) (3.2) 驱动电机型号为Y200L1-2。其参数为:额定功率30KW;
    满载转速3400r/min。

    3.2 齿轮的设计 (1)齿轮参数选择 a)根据齿轮工作条件需求,取齿轮精度等级为6级。

    b)小齿轮和大齿轮材料均为45号钢, 渗碳 淬火 c)=37、。

    (2)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小齿轮直径由下式予以计算:
    a)载荷系数 K=1.3 b)小齿轮转矩 k为系数 c)齿宽系数 d)弹性影响系数,标准齿轮 e)小齿轮和大齿轮的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分别为、。

    f)应力循环次数 g)寿命系数 ; h)许用应力 失效率为1%,安全系数S=1,有:
    i)代入中较小值,根据下式计算小齿轮直径 =182.3mm (3.4) j)确定齿轮参数 模数m=5,,B= (3)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a)齿形系数和应力修正系数:, 。

    b)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 c)得两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

    d)安全系数 S=1.4,由式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3.5) (3.6) e)计算圆周力 (3.7) f)齿根弯曲应力。由式得 (3.8) (3.9) 根据上文计算结果可知,本文所选用的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满足条件。

    (4)齿轮几何参数计算 3.3 轴的设计 估算轴的基本直径 选用45钢,直径d<100mm,=600MPa,取C=115,则轴的基本直径可通过下式予以计算 最小轴径应当为轴和联轴器连接处轴段,由于联轴器的周向定位因此该处有一键槽,为防止应力集中对轴段强度的影响,该轴段直径增大3%,即,取标准值d=60mm。

    第四章 轴和轴承的校核 4.1 轴的校核 4.1.1 轴的受力分析 a)转矩 b) 作用力 齿轮切向力 径向力 c)跨距 4.1.2按当量弯矩校核轴的强度 a) 空间受力简图 (见图4.1a) b)水平面受力图及弯矩图 (见图4.1b) c) 垂直面(见图4.1c) d)作合成弯矩图 (见图4.1d) e)作转矩图 (见图4.1e) f)按当量弯矩校核轴的强度 由表查得,对于45钢,,其中,故由式得 L=178mm (a) Fr Ft (b) Ft Fh Mh Fh Fr (c) Fv Fv Mv M (d) (e) T 图4.1 齿轮轴强度计算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知轴的强度满足使用条件。

    4.2 轴承选择与校核 轴承处轴径为85mm,转速=504.83r/min。

    预期寿命为10000h。

    a) 球当量动载荷 P 根据公式,由于齿轮是直齿轴承只受径向力,故 X=1,Y=0,fp=1.2 b)额定动载荷值 (球轴承) (3.23) c)选择轴承型号 d=85mm,选取6017轴承,油润滑。基本额定动载荷r=50.8KN,极限转速=5600r/mim。

    4.3 从动轴的设计和校核 径向力可根据下式予以计算:
    (1)轴的受力分析 由表查得,对于40Cr调质,,其中,故由式得 MPa (3.24) 故取整=85mm。

    2)轴的结构设计 (见图3.5a) (3)轴的受力分析 a)求轴传递的转矩 b) 求轴上的作用力 切向力 径向力 c)求轴的跨距 (4) 按当量弯矩校核轴的强度 a) 空间受力简图 (见图4.2a) b)水平面弯矩图 (见图4.2b) c) 垂直面弯矩图 (见图4.2c) L=178mm (a) Fr Ft (b) Ft Fh Fh Mh Fr (c) Fv Fv Mv M (d) (e) T 图4.2从动轴强度计算 d)作合成弯矩图 (见图4.2d) e)作转矩图 (见图4.2e) f)校核轴的强度 由表查得,对于45钢,,其中,故由式得 根据上述计算校核公式可知,本文所设计的额轴强度满足使用条件。

    4.4从动轴轴承的设计和校核 X=1,Y=0,fp查表取1.2 b)计算所需的径向力额定动载荷值 (球轴承) (3.23) c)选择轴承型号 查有关轴承手册,根据d=85mm,选取6017轴承,油润滑。基本额定动载荷r=50.8KN,极限转速=5600r/mim。

    第五章 结 论 大学的四年学习时光转瞬即逝,半年过去了,论文经历了选题、开题、撰写等阶段,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也曾作多次修改,几易其稿。至此,论文已经接近尾声,回首整个过程,既有艰辛也有收获,既有汗水也有喜悦,这是对我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最好的一次总结和考验。在没有开始做毕业设计之前,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检验只有期末考试,但是期末考试只是针对单一学科的考核。在做毕业设计之后,我发现要很好的完成毕业设计的内容,需要对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应用。这种综合应用是对我所学知识的一种综合的再学习以及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我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工作能力都是一种培养。另外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大学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首先,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为毕业设计题目,为了能很好的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内容,我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本专业学科有很好的掌握,并且根据我的课题,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并且通过综合的运用,确定和设计出本课题中的结构;
    并且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关键的机械零部件进行计算和校核,确保其可以达到使用需求和使用寿命的同时保证较低的成本。在整个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我逐渐熟悉了对传动系统及非标准设备的设计流程,通过自己犯的错误,走的弯路,总结了设计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接着,在确定好本次设计内容的结构之后,我需要使用三维软件及二维绘图软件进行对所设计内容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制图的标准及规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更加意识到标准对于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设计及绘制的深入,使我对软件的运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在一次次的零件绘制过程中,也总结了在机械设计的三维模型及二维图纸的绘制中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一次又一次对零部件的绘制过程后,使用软件的技巧也随之提高。

    最后,我需要对整个的毕业设计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也就是对毕业设计的论文的编写与修改。在编写与修改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自己对论文的结构,版式的认知以及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随之提升。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正是在他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检查与指导下,我才能顺利的完成对毕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以上就是我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很艰辛,单也很幸福和自豪。在此我要再一次的感谢我的老师对我悉心的教导。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我的记忆里时常浮现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同窗之情,必将终生难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重新复习了大学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同学间的交流以及老师的指导,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与技巧,也培养了我的对立的工作能力。虽然最后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在本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了解了未来应当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习,本次毕业设计也给我信心去面对接下来工作当中的挑战。

    致 谢 在忙碌的一个学期后,我的毕业设计也即将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美好的记忆,在这一刻,许多的不舍也涌上心头。随着毕业设计答辩的结束,我在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作业——毕业设计也将完成。

    在这里,我要在一直给与我帮助与教导的我的导师XXX,在我刚开始面对课题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时,是他给与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面对一些设计中的专业知识不知所措是,是他用他丰富的专业知识给予我最大的帮助;
    在最后我编写毕业设计论文时,也是他用其认真负责和专业严谨的态度一次次的指导和纠正我论文中的错误。感谢老师在毕业设计中对我极大的帮助。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师兄以及我的同班同学,是你们让我的大学丰富多彩,是你们在我心情失落没有信心的时候依然鼓励我,也是你们在我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几年来,我们朝夕相处,我的记忆里时常浮现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同窗之情,必将终生难忘。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支持与信任,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亲情的陪伴,有他们的付出,衷心的感谢和我的家人。希望你们永远健康和快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大学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也即将开始工作,开始一段新的旅程。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忠心的祝愿,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我自己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测功机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黄纬纲,王旭永,王显正等.汽车驱动桥实验装置的研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12) [3]付百学.汽车试验学[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冯晋祥.机械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汽车工程手册编委会.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黄声显.汽车试验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7]谢金元.闭式功率流驱动桥试验台的研究[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8]. 国家标准局. 噪声检测标准 (GB/T1946-1997), 1997 [9]. 陈家瑞.汽车构造[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 [10]. 余志生主编. 汽车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9 [11]. 竺延年主编. 最新车桥设计、制造、质量检测及国内外标准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 [12].付百学 等.汽车试验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7 [13] 何耀华.汽车试验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4]. 刘惟信. 机械可靠性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15]. 刘惟信. 汽车车桥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6]. 王植槐. 汽车制造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17] 方锡邦.汽车检测设技术与设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8] 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9] 刘维信.汽车车桥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0]. Reimpell. J,Stoll H . The Automotive Chassi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Warrendale,PA 15096, USA,SAE,1996 [21] 孙志礼 陈良玉编著.实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2] 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 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3]. Lechner G , Naunheimer H. Automotive Transmissions: Fundamentals, Selec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Berlin:Spring,1999 [24]. 汽车工程手册编写组 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5]. 陈焕江. 汽车检测及诊断(上)(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6] QC/T 533.1999,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S],1999 [27] QC/T 534.1999,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评价指标[S],1999 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xxxXX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 者 签 名:
    年 月 日 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设计)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规定”,同意长春师范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师范大学可以将本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论文(设计)。

    作 者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