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创业新闻
  • 创业人物
  • 行业分析
  • 灰色行业
  • 政策法律
  • 经济观察
  • 企业经营
  • [青海:打造河湟大地上的现代特色立体农业] 青海河湟文化

    时间:2020-03-19 06:18:36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区,海东市在确保全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方面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东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省的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整体势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在河湟大地上如何打造高原特色现代立体农业,使农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呢?

       “半壁江山”

      在这里,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互助蚕豆,被国际市场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蚕豆,远销墨西哥、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13个国家;

      在这里,有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正式注册的“互助马铃薯”商标,互助优质马铃薯已经走出互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这里,有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循化线辣椒、花椒,曾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郑州全国优质农业产品展销会银奖;

      在这里,河湟谷大地上勤劳的农牧民沿用游牧生活的优良传统发展养羊业,肉质鲜美的“民和冰抓”、“循化手抓肉”享誉省内外;

      在这里,平安、乐都富硒大蒜、长辣椒、大樱桃,循化薄皮核桃、西瓜,互助八眉猪,民和肉牛,化隆卡日岗土鸡……数不清的果蔬和肉类走进了省内外百姓的“菜篮子”,也销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

      气候舒适、瓜果飘香。如果对于河湟地区的了解只有这么多,那是远远不够的。

      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3% ,油料、蔬菜产量占全省的42% 、 43% ,在不到600万人口的青海省,仅海东就有近百万农民,海东占据着全省农业的半壁江山。

      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山旱地面积大,地形、地貌、生态、降雨、热量条件等类型多样,非常适合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旱作农业。

      海东独特的冷凉型气候优势使农作物一般具有籽粒大、质优、无虫、色泽靓丽、含糖量高等优点,而“富硒”的土壤环境更是让农作物锦上添花,“富硒”的土壤环境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不谋而合,由此为打造高原富硒农业奠定了自然基础。

      多年来,海东市始终引领着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为全省农业的发展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海东特色农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实现“十三五”农牧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牧业增加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增长49.12% 、 61.74%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20.29万公顷,其中马铃薯4.69万公顷、油料5.49万公顷;全市肉类、奶类 、禽蛋 总产 量较“十 一五 ”末分 别增 长11.59% 、15.54% 、 14.34% ;沿黄水库冷水鱼网箱养殖场面积达6.3万平方米,产量873吨,是“十一五”末的3.5倍。

      农业走上生态循环新路子

      盛夏时节,走进平安区三合镇冰岭山村的黄志龙家,他在自己家庭养殖场里正在忙碌,黝黑的面庞上笑容憨厚,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他带着工人们将刚挤出的鲜奶密封装车,准备送往15公里之外的平安城区的鲜奶销售点。几名饲养员开始打扫棚圈,挤完奶的奶牛在原地溜达。

      黄志龙是平安区最早的奶牛养殖户之一。十几年前,他就在县城郊区租用场地,养殖了10头奶牛。近几年,随着城区人口的大量增加,居民们对鲜牛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于是,他回到了冰岭山村,在闲置的荒坡地上修建了牛舍,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的家庭牧场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很有发展潜力,每天的鲜牛奶都是直接供应给市民的,减少了中间环节,让我的钱包鼓起来了。”黄志龙喜滋滋地说。如今,近3000个“家庭牧场”在海东市各县(区)遍地开花,既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和周边生态保护的双赢,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而这只是海东农牧业高速发展的冰山一角。目前,海东市已形成了油菜、马铃薯和饲草“三大优势产业”;富硒、饲草、制种、高原冷水养殖、现代生态农牧场、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种植加工业“八大特色产业”;拥有紫皮大蒜、乐都长椒、循化线椒、花椒、薄皮核桃、食用菌、高原种业、蚕豆、大樱桃、八眉猪、冷水鱼等“十大特色品种”。

      同时,海东市以“三园四区”为格局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以特色蔬菜、果品、牛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川水地特色经济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沙棘种植和草畜联动为主的浅山地循环经济区,以优质油菜及脱毒马铃薯制种、苗木繁育和树莓种植为主的脑山地绿色经济区;肉羊、肉牛、奶牛、生猪、家禽和冷水养殖六个养殖产业带的“一核三区六带”区域布局也已形成。

      区域布局的日趋完善,使农牧业发展方式也在发生嬗变。去年,海东市农村土地流转达3.96万公顷。在特色种植、特种养殖中,专业机构(合作社、企业)规模种植养殖的比重达80%以上,经营方式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趋势;“规模养殖场+ 饲草种植基地+ 饲草加工”的融合模式已在全市广为推广,呈现出“种养加”结合、 “粮经饲”统筹趋势。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推广饲草种植、豆粮轮作、定期休耕休牧等措施,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同时加大残膜等回收力度,推进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从而实现“饲草种植→ 畜禽养殖→ 粪污转化有机肥→ 特色种植”的生态循环新路子。”海东市副市长李青川说。

      做好四篇大文章实现脱贫小康梦

      思路决定出路。今后,海东市按照“四个转变”新思路,借助优越的资源禀赋,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如何让农业进一步增效、农民增收呢?

      李青川介绍,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一产,按照“强薯,稳粮,扩饲”的思路优化结构,提升现有基地产出率;补齐二产,大力培育马铃薯、大蒜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加工企业,争取在今后五年中每年打造一家“农”字号上市企业;推动三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效供给链、维护生态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涉农服务业。

      同时,按照三个特色经济带建设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确保特色种植比重稳定在85%以上,粮食生产面积保持12.67万公顷,油料和马铃薯面积均稳定在5.33万公顷以上,力争饲草种植面积达8 万公顷,年加工饲草料200万吨。

      海东市农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张启庆说,立足海东市草场资源广、资源闲置多的内部潜力,流转山区耕地、天然草地等资源,采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规划通过6 年时间,建设12个区域性现代生态牧场,每个区域性现代生态牧场由10个以上生态牧场组成,牛羊饲养量要达到120万只羊单位。现已完成30个现代生态牧场建设,实现了生产与生态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全市乃至全省建立山区资源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树立典范。要提升农牧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就要用“品牌”说话,靠特色赢得市场。

      除了“黄河彩篮”、“高原硒都”等省内外熟悉的品牌,去年9 月,首届“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在海东市乐都区举办, 419家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高原特色“名优特新”农产品38大类992种,丝路沿线国家、省外相关商业人士共80余人参加,落实重点签约项目15项,总投资达21.7亿元,为发展外向型高原特色农牧业打下了基础。

      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带来的东风,海东市通过联合举办经贸合作展示会、农展会等方式,与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尼泊尔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频繁的商贸往来,为海东农产品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张启庆介绍,今后五年每年上市一家公司。今年,红树莓产业开拓者青海瑶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市,富硒黑蒜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凯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已做好财务审计等上市准备工作。公司上市不仅能解决企业自身融资和提档升级问题,同时能为周边企业探出品牌化发展路子,探索适合海东农业发展的现代营销模式,做出现代化管理的垂范表率,作为先锋为海东农畜产品开拓市场争得高地,激励更多有志之士返乡创业,谱写农民、农业、农村、生态四大文章,带动更多群众充实致富脑子、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幸福日子。

      树立河湟农业知名品牌

      沿岸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的湟水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滋养哺育了河湟大地上神奇古老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延绵千万年,更加繁茂而璀璨。

      在河湟谷地的这片苍茫大野上,生产的马铃薯、油菜、小麦、青稞、玉米、蚕豆、豌豆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青海牛羊肉、互助八眉猪、海东鸡、虹鳟鱼、金鳟鱼等家畜家禽水产品极具高原特色;苹果、梨、杏子、桃子、核桃、沙果等杂果和西瓜久负盛名;平安、乐都的富硒大蒜、循化线辣椒、花椒等更是闻名遐迩。

      长期以来,青海省最大的农区海东市始终引领着全省农业的发展步伐。如今,该市农业在全省的地位不但没有动摇,反而因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变得更加魅力动人。

      究其原因,除了粮食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油料、蔬菜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将近六分之一以外,家喻户晓的海东农业特色品牌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原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就会有独特的农产品。而发展农牧业,就要依托本地优势,突出特色,打造高原、绿色、有机、生态等金字招牌,努力将“高原农产品、绿色无公害”,从无形优势变为有形价值。

      突出特色,首先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引进农业科技等相关人才,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真正让基层服务站沉下去专心做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科技人员有偿服务、市场化运营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突出特色,还要加大推广力度,使海东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省的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市场运作,1212帮助、支持,企业投入的模式,形成以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的高效现代特色农业园区。

      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带动下,海东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优势更加凸显。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青海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的落地,必将使河湟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中亚、西亚,乃至全世界的市场。

      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山庄村村民苏保英的“家庭小牧场”,他的妻子正在拿着刚从山里割来的鲜嫩青草,喂养20多只育肥羊,羊在栅栏前的食槽里争抢青草。

      苏保英夫妻俩看着20多只茁壮成长的育肥羊,期待收获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

      苏保英说,他们家里以前也不养羊,2016年1212扶持解决了一个家庭牧场棚圈的项目,考虑到妻子因病又出不去到外打工,所以就买来几只羊饲养繁育,现在棚圈里已经有27只羊了。

      “我们这个地方是脑山地区,水草丰厚,再加上这几年1212引导农民大力种植全膜玉米作物,大量的玉米秸秆是很好的饲草料,养羊也没有太多的成本,又能增加家庭的收入。”聊起自己发展家庭牧场产业的故事,苏保英夫妻俩的饲养账算得有条有理。

      苏保英一家有三口人,是纳入该村精准扶贫政策范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夫妻俩打理着家里的几亩庄稼地,农闲时节再出去打点工挣点钱,维持着一家三口人的生计。

      苏保英说,现在外面打工,钱也不好挣,看到四邻八乡好多人都在建家庭牧场发展小规模养殖,他们也有在家养羊的想法,只是家庭贫困,筹措不了建棚圈买羊的资金。去年,精准扶贫的政策来了,按照我发展养殖脱贫的意愿,1212扶持解决了一个家庭牧场,棚圈建好后,我立刻凑钱买进了七八只母羊,现在已经繁育到这么多了,从今年开始逐步可以出栏卖钱了,虽然收入不会高,但这样坚持搞下去,脱贫致富的希望就有了。

      说起家庭牧场的饲养成本,苏保英的妻子一边给羊添加鲜嫩青草,一边说,他们这个村子靠近大山,是脑山地区,雨水多,山坡上到处都是草,现在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到门前的草坡上割些青草来喂羊。到了冬季,只要不撒懒,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有的是,根本不担心喂羊的饲草料问题。

      在脱贫致富路上,苏保英一家的脱贫产业转型,是民和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8年,民和县面对60%以上的浅山干旱山地“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成功推广了全面双垄栽培技术,显着的种植效益受到农民的青睐,短短几年时间,全县全膜玉米推广面积从试种的数千亩陡增至40万亩。

      同时,该县依托种植全膜玉米带来的丰厚玉米秸秆资源,提出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农牧业转型发展思路,并在推广中得到了实践检验,走出了一条影响全省干旱山区农牧业循环发展的“民和模式”。

      在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民和县立足实际,着眼于生态循环发展,将家庭牧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农民从单一种植、养殖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重要抓手和主导产业来推进,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大力发展家庭牧场,让“四个转变”新思路在民和大地落地生根。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家庭牧场5700余家,家庭牧场草食畜存栏规模达22.87万头(只)。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