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创业故事
  • 小本创业项目
  • 开店经验
  • 创业杂谈
  • 如何创业
  • 技术资料
  • 创业防骗
  • 创业项目分析
  • 问题商家
  • 微信营销
  • 微商
  • 官司案例
  • 农村创业
  • 投资理财
  • 众筹模式
  • P2P网贷
  • 河道水生植物有哪些【云南河道常见水生植物】

    时间:2019-01-27 16:02:09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具体参考如下: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荷花、碗莲、芦苇、香蒲、菰、水葱、芦竹、水竹、菖蒲、蒲苇、黑三菱等等。

    浮叶植物:泉生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睡莲、萍蓬草、荇菜、菱角、芡实、王莲等。

    湿生植物:美人蕉、梭鱼草、千屈菜、再力花、水生鸢尾、红蓼、狼尾草、蒲草、泽泻等等适于水边生长的植物。

    沉水植物:丝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水菜花、海菜花、海菖蒲、苦草、金鱼藻、水车前、穗花狐尾藻、黑藻等。

    漂浮植物:浮萍、紫背浮萍、凤眼蓝、大薸等植物。

    1,荷花

    荷花(Lotus flower):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2,浮萍

    浮萍(Lemna minor),又称:青萍、田萍、浮萍草、水浮萍、水萍草,是浮萍科水面浮生植物。

    叶状体对称,表面绿色,背面浅黄色或绿白色或常为紫色,全缘,具3根不明显叶脉;背面垂生白色丝状根1条;叶状体背面具囊,新叶状体于囊内形成浮出,以短柄与母体相连,随后脱落;雌花具胚珠1枚;果实近陀螺状;种子具凸出的胚乳并具纵肋。

    全草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饲料。以带根全草入药,性寒,味辛,功能发汗透疹、清热利水,主治表邪发热、麻疹、水肿等症。

    浮萍也作为浮萍科(Lemnaceae)植物的统称。

    3,芡实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长4-10厘米,两面无刺;叶柄无刺;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直径10-130厘米,盾状,有或无弯缺,全缘,下面带紫色,有短柔毛,两面在叶脉分枝处有锐刺;叶柄及花梗粗壮,长可达25厘米,皆有硬刺。花长约5厘米;萼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内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弯硬刺;花瓣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紫红色,成数轮排列,向内渐变成雄蕊;无花柱,柱头红色,成凹入的柱头盘。浆果球形,直径3-5厘米,污紫红色,外面密生硬刺;种子球形,直径10余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4,菱角

    菱角是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菱,又称芰、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菱科菱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菱肉含淀粉24%、蛋白质3.6%、脂肪0.5%,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老熟果可熟食或加工制成菱粉,风干制成风菱可贮藏以延长供应,菱叶可做青饲料或绿肥。有助于健胃止痢,抗癌。有助于治胃溃疡,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宫颈癌。菱柄外用治皮肤多发性疣赘;菱壳烧灰外用治黄水疮,痔疮。

    5,水葫芦

    又叫凤眼蓝,原产巴西。现广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及华南各省。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也很强,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水塘、沟渠及稻田中。亚洲热带地区也已广泛生长。凤眼蓝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阻塞水道,影响交通。凤眼蓝曾一度被很多国家引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全草为家畜、家禽饲料;嫩叶及叶柄可作蔬菜。全株也可供药用,有清凉解毒、除湿祛风热以及外敷热疮等功效。

    6,毛蜡烛

    沼泽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匍匐,有多数须根。叶扁平,线形,宽4~10mm,质稍厚而柔,下部鞘状,穗状花序圆柱形,长30~60cm,雌雄花序间有间隔1~15cm;雄花序在上,长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状苞片,花被鳞片状或茸毛状,雄蕊2~3。雌花序长10~30cm,雌花小苞片较柱头短,匙形,花被茸毛状与小苞片等长,柱头线头圆柱形,小坚果无沟。花期6~7月,果期7~8月。

    7,菖蒲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亦称为尧韭。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原产中国及日本,北温带均有分布。

    8,千屈菜

    千屈菜,拉丁学名:Lythrum salicaria L.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全株青绿色,略被粗毛或密被绒毛,枝通常具4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顶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组成小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着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伸出萼筒之外;子房2室,花柱长短不一。蒴果扁圆形。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草地。

    喜强光,耐寒性强,喜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9,水葱

    水葱(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 ),匍匐根状茎粗壮,具许多须根。秆高大,圆柱状,最上面一个叶鞘具叶片。叶片线形。苞片1枚,为秆的延长,直立,钻状,常短于花序,极少数稍长于花序;长侧枝聚繖花序简单或复出,假侧生;小穗单生或2-3个簇生于辐射枝顶端,卵形或长圆形,顶端急尖或钝圆,具多数花;鳞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顶端稍凹,具短尖,膜质;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突出;花柱中等长,柱头2,罕3,长于花柱。小坚果倒卵形或椭圆形,双凸状,少有三稜形,长约2毫米。花果期6-9月。

    产于中国多省地;生长在湖边或浅水塘中。也分布于朝鲜、日本,澳洲、南北美洲。在北京有栽培作观赏用;云南一带常取其秆作为编繖席子的材料。

    10,灯心草

    灯心草(Juncus gracillimus V. Krecz. et Gontsch.),属于灯心草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簇生,根状茎横走。茎高25-75厘米,圆柱形,中空,有基生叶和茎生叶,叶线形,扁平,长8-16厘米,宽约1毫米,基部叶鞘边缘膜质,有叶耳,叶片边缘卷曲,先端稍硬质尖。聚伞花序上的花单生;蒴果卵状球形,红褐色,稍有光泽。种子近椭圆形,黑褐色。

    11,水生美人蕉

    水生美人蕉,美人蕉科,美人蕉属。分布于南美、中国。原生长于天然池塘湿地中,是大型的水生花卉。 叶片大,阔椭圆形,叶色为黄绿相间的花叶及紫色叶。顶生总状花序有10朵左右。花色有红、黄、粉色等多种颜色。 原生长于天然池塘湿地中,是大型的水生花卉。花色丰富,艳丽,花期长,适合湿地及浅水栽植。

    一、河道治理的方式有有三种,分别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态--生物方法生态--生物法(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

    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此类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浊度、e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少。但该河道污水治理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

    3、生态--生物方法生态--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1)生物修复技术

    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现场降解为c02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用于河道污水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试验证明cOD去除率口丁达9096以上。另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投放药剂后,通过促生作用,促进污染物降解微生物的生长,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使污染水体的BOD5,COD迅速下降,溶解氧明显上升,黑臭消除。这种方法对于消除水体黑臭、增加水体溶解氧作用明显。

    (2)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河道污水治理技术。它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七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某种程度对水的净化的目的。

    (3)水生植物净化法

    该方法是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的污水净化方法。例如采用浮萍、湿地中的芦苇等在一定的水域范围进行净化处理。但是生活污水的排入会产生臭气、害虫和景观影响等问题,因此选用时要综合考虑上述问题,如选择在春夏季下风口的位置种植芦苇等。

    (4)河道曝气法

    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机动灵话、安争可靠、投资省、见效快、操作便利、适应性广、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等优点,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

    (5)生物膜技术

    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于河道污水治理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持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用得比较多是接触氧化法。

    二、河道治理中常用的水生植物有:

    1、香菇草:多年生挺水观赏植物,株高5~15cm,叶互生,长柄、盾形,直径2~4cm,缘波状,草绿色,叶脉放射状。常作水体岸边丛植、片植,是庭院水景造景,尤其是景观细部设计的好材料。

    2、大聚草: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植株长度50~80cm,茎上部直立,下部具有沉水性,叶轮生,多为5叶轮生,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水生花卉。将其成簇栽种,当植株形成后在环境重便又多了一片悦目的绿色。

    3、紫芋:植株高可达1.2m,地下有茎球,叶柄及叶脉紫黑色,十分醒目。叶片巨大,主要作为水缘观叶植物。

    4、伞草:又名水竹,多年生湿生植物,高40-150cm,茎秆粗壮,直立生长,茎近圆形,丛生,花期7-9月。常配置于溪流岸边假山石的缝隙作点缀,别具天然景趣。

    5、再力花: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2~3m株幅2m花期7月,生长强健,喜湿怕旱,适合用于水体浮台造景种植。株形美观洒脱,叶色翠绿可爱,是水景绿化的上品花卉。

    6、花叶美人蕉:株高50~80cm,叶黄绿相间,宽大,总状花序自茎顶抽出,花期7~10月,全年绿色期240天。花红灼灼、叶色鲜艳。除了点缀,还能起到净化空气和水质的作用。

    7、美人蕉:株高可达到100~150cm,叶互生,宽大,阔椭圆形,花色丰富艳丽适合湿地浅水栽植。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作用。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理想花卉

    8、紫叶美人蕉:株高100~150cm,叶紫色,宽大,椭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自茎顶抽出,花期7~10月,全年绿色期240天。

    9、花叶芦竹:秆高1~3m,茎部粗壮近木质化,叶宽1~3.5cm,具白色条纹,地上茎挺直,有间节,似竹。主要用于水景园背景材料,也可点缀于桥、亭、榭四周,可盆栽用于庭院观赏。

    10、梭鱼草:多年生挺水或湿生草本植物,叶大,高20~80cm,叶形多变,花蓝色,花葶直立,通常高出叶面,花期7~10月。梭鱼草叶色翠绿,花色迷人,花期较长,可用于家庭盆栽、池栽,也可广泛用于园林美化。

    11、西伯利亚鸢尾:株高40~59cm,花期5~6月,该品种最大的特色是终年常绿,是水生花卉中难得的司机常绿的品种,既可观叶,亦可观花,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水生植物。

    12、黄菖蒲: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喜温暖,较耐寒,怕干旱,花期4~6月,观叶观花,是水生花卉中的骄子,花色黄艳,花姿秀美,如金蝶飞舞于花丛中,观赏价值高

    13、花菖蒲:多年生宿根挺水型水生花卉,长50~80cm,花大紫色,中部有黄斑,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花大而美丽,色彩也丰富,叶片青翠似剑,观赏价值高。

    14、睡莲:多年生水生花卉,叶丛生,浮于水面,直径6~11cm,花白色,直径3~6cm,花期为5月中旬至9月。大面积种植,长势旺盛时,可呈现壮美景观。

    治理方法: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

    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为黑臭水体治理方法:

    1. 物理方法: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黑臭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2.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3. 2.曝气复氧法: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4. 3.化学方法: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5. 4.生物方法: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机理: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6.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7. 特点1——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Bcato-Zyme 1011速效消除黑臭生物复合酶可快速消除水体黑臭;配合Bcato-Zyme 1011削减营养盐生物复合酶可快速削减水体内污染物质,使水体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标迅速改善。同时,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应效率,减少溶解氧消耗,促进溶解氧恢复,使水体微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8. 特点2——标本兼治邦源环保的生物技术治理河湖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9. 特点3——施工简便,原位治理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标本兼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特点4——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10.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

    11. 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12.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浮萍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

    13. 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及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4. 公司采用生物方法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先后完成北京、江苏、山东、海南、河北、云南等地数十个项目的水体生物修复治理工程,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能够提供系统整体的解决方案,阳光24小时全程跟踪服务机制。

    15.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应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一、 水葫芦造成的危害 

    由于水葫芦强大的繁殖能力,且作为外来入侵种在我国缺乏天敌制约,导致其在我国南方水域快速蔓延,同时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该草已在我国南方17个省(市、自治区)蔓延成灾,带来极大的生态和社会危害。在上海,水葫芦甚至被称为水上绿魔。 

    1.  瘀塞河道,影响航运,泄洪 。

      水葫芦繁殖能力极强,在适宜条件下,每5d可繁殖一新植株,90d内一株水葫芦能繁衍约25万棵新株,1公顷水面的水葫芦约有13万株。这样高的密度和生物量,在泛滥时会严重堵塞航道,影响水运,还阻碍水流,洪涝期间影响泄洪。 

    2.  污染水体,影响水产品产量质量 。

      水葫芦长势凶猛,覆盖水面面积大,阻碍了大气与水体的气体交换,降低溶解氧的浓度,抑制浮游生物生长,水流变缓,循环不畅,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恶性的环境为各种细菌和蚊子提供了适宜的滋生地,影响周边的环境质量。 

      其他生物残败后的有机物,加大水体中生化需氧(BOD)的含量和营养负荷,加速水体向富营养化的发展。 

      水葫芦的高覆盖率,使水中CO2浓度增加,水质下降,破坏水下生物的食物链,降低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受污染的水质经过食物链各级生物的不断积累,其结果不仅危害鱼类、水禽和牲畜,而且最终还会危及于人的健康

    3. 破坏水生态的平衡 。

      水葫芦繁殖快,形成的区域优势种群,严重影响水体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加剧灭绝,减少生物多样性,使水生态平衡失调。 

      如近年来发生的云南滇池水葫芦泛滥,据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高等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就开始逐渐消亡。到20世纪90年代草海只剩下3种高等植物。

    4. 社会、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水葫芦灾害问题在我国南方各省普遍存在。资料显示,2009年水葫芦灾害发生面积就已达到38万hm2,水葫芦入侵每年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为43.55亿元。其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05亿元,占全部损失的11.61%;间接经济损失为38.5亿元,占全部损失的88.39%。 

      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杨红军所长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有5亿~10亿元。

    二、水葫芦的治理

    1. 水葫芦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通过人工或机械对水葫芦进行打捞处理,打捞处理见效快,但当发生面积大时,劳动强度大、打捞和运输成本高。同化学防治一样,人工及机械防治也难以清除水中的种子,防治效果不能持久,且打捞上来的水葫芦容易腐烂造成二次污染。

    2. 水葫芦的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水葫芦。生物防治是从原产地引进天敌,建立种群,对其实施长期控制。水葫芦的生物防治具有防效持久、成本低廉、对环境安全等优点,缺点是见效慢。但天敌昆虫一旦在野外建立种群并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后,它和杂草建立起互相抑制的动态平衡,因此防治效果就有了较强的持久性。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利用较多的天敌有:水葫芦象甲、水葫芦螟蛾、叶螨等。其中水葫芦象甲是国际上最早也是最为成功地控制水葫芦的天敌昆虫。研究表明,象甲对水葫芦专一性寄生,不取食其他物种,故不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该虫,绝大多数获得成功。从释放水葫芦象甲到获得80%的控制效果一般需要3~6年。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美国和阿根廷引进了两种专食性天敌昆虫水葫芦象甲,有效地控制了已释放地区的水葫芦生长。

    3. 水葫芦的化学防治措施 

      具有高效迅速的特点,对突发性的水葫芦灾害能迅速扑灭,在效率与费用上远优于人工打捞。目前国内报道的已对水葫芦做过筛选的药,常见的除草剂有:克无踪、草甘膦等。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Laubach),俗名水葫芦(water hyacinth),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原产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恶性入侵种,被列为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十种杂草之一[1, 2]。二十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国内的绝大部分省市[3, 4]。目前由凤眼莲的入侵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环保组织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有关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同时,对凤眼莲野外种群动态的研究也成为入侵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之一[5, 6]。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全市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地区的凤眼莲种群已经呈现出恶性爆发的趋势,中小河道多被凤眼莲侵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上运输和农田排灌;而对流经市内繁华商业区和旅游风景区的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凤眼莲种群的大量分布严重影响到其河道景观,对上海市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前,对上海地区凤眼莲的来源及其能否成功越冬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为上海地区水系中的凤眼莲能够成功越冬,以自身繁殖为主;其二为凤眼莲不能在上海越冬,其种源每年均来自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的江浙两省。为了有效地开展凤眼莲的防治工作,加强上海地区凤眼莲的生活史及繁殖策略研究对于从源头上控制凤眼莲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从探讨凤眼莲成功入侵机制和预防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进行研究,查明凤眼莲能否在上海成功越冬。此外,由于凤眼莲是一种既可以有性繁殖,又可以克隆繁殖的植物,因而根据上海地区水体的实际情况,探究其在上海地区的成功爆发是基于何种繁殖方式为主的机制,对于深入研究凤眼莲的入侵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作为一种浮水生植物,凤眼莲在河道内的固着生长是其成功爆发的前提条件,因而寻找其特有的固着机制,是开展凤眼莲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市控制凤眼莲的可行性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间部位,长江三角洲的东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北界长江,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为16 ℃,7、8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8 ℃,1月份最低,月平均4 ℃。全年无霜期230 d,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上海市境内江、河、塘相间密布,为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黄浦江作为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汇集太湖流域水系,穿越市区进入长江口。受潮汐影响,上海河水属流向不稳定的往复流和不规整浅海半日潮。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流速缓慢的水文条件,加上当地居民排放的大量工农业污水和生活垃圾,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凤眼莲引入中国后,入侵上海并在上海的河流水体内爆发,从历史的角度、环境的角度以及人文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必然。

    1.2 凤眼莲生活史特征的野外调查

    凤眼莲是多年生植物,每年迅速生长并大规模爆发的季节只有8—12月,而研究凤眼莲爆发的规律必需了解其完整的生活史特征,才能为控制凤眼莲提供有益指导。鉴于此,本研究于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对上海市下辖的各区县水系,以及毗邻的太湖流域(江苏、浙江境内)凤眼莲种群进行了抽样数据调查。其中夏秋两季每半个月调查一次,冬春两季每一个月调查一次。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凤眼莲种群的生长现状、季节分布动态、种群漂移动态、河流的物理特征(水温、水深、流向、流速、河道宽、浑浊度、水质等)、河岸特征(整齐度、植被分布情况)、人为影响及管理措施(水闸、打捞、航船、用水)、河流支系特征等,同时,对凤眼莲种群爆发的河道内其它伴生的水生植物种类及其丰度进行调查。

    1.3 上海地区凤眼莲的越冬能力及繁殖策略研究

    如上所述,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合凤眼莲的生长繁殖,其中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温度4 ℃,但极端最低温度为–7.6 ℃[7]。吴丹等[8]、严国安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的最低存活温度为0~5 ℃,因而凤眼莲能否在上海地区自然越冬一直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在2002—2003年度的野外监测过程中,对凤眼莲的越冬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此外,为了探究凤眼莲的爆发机理,本研究在整个观测期内,对凤眼莲的繁殖策略进行了考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每年的3—5月,为凤眼莲的萌芽阶段,一部分隐藏在芦苇、菰等植物丛中得以成功越冬的凤眼莲腋芽开始萌发,挺出水面。幼芽初呈黄绿色或白色,经阳光照射之后,逐渐变成绿色。两周后,幼芽脱离母株开始自由生长,枯死的凤眼莲母株沉入水底。幼苗随水流漂移,当遇到其他水生植物后得以固定,也有部分幼苗直接在岸边草丛中萌发,它们克隆繁殖产生的分株常常簇拥在一起并不断向四周扩散。与此同时,上海地区水体中另外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ceroides Mart)(俗称水花生)进入大量繁殖滋生的时期。喜旱莲子草为固着性水生植物,通过匍匐茎由岸边向水体内生长。喜旱莲子草的大量分布,极易将零散漂移的凤眼莲固定并包在其中,从而为凤眼莲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在喜旱莲子草的庇护和包围下,凤眼莲种群日益扩大。

    到7月中下旬,受天敌水花生象甲的影响,喜旱莲子草被大量啃食,导致其生长速度下降,并迅速走向衰败。而此时凤眼莲种群已经扩展到相当规模,并开始在河道内漂移。随着水花生象甲对喜旱莲子草的进一步啃食,喜旱莲子草逐渐枯死。恰好为凤眼莲的爆发提供了广阔的生态位。

    进入8月份,凤眼莲开始爆发性生长,成熟母株通过克隆繁殖平均3~5 d就可以产生一代幼苗,而幼苗仅需3~5 d即可成熟壮大,又可以产生新的分株。因此,在空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凤眼莲的分株数几乎呈指数式增长。对单一植株而言,凤眼莲通常能产生5~6个分株,这些分株均匀地分散在母株的周围,因此如果没有资源、空间、竞争、死亡等因素的影响,凤眼莲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分株,其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其中:Nt为t时间的分株总数,N0为初始时的基株数,a为单株凤眼莲所能产生的最多分株数,b为凤眼莲产生新一代分株到分株成熟并开始能产生新分株所需要的时间,Tt-T0为从初始时间到t时间所经历的时间,(Tt-T0)/b 为t时间内凤眼莲平均产生的代数。I为0、1、2、3……,其最大值为I = (Tt-T0)/b。例如,在8月份凤眼莲生长的河流空间相对宽阔,几乎不具空间限制,因此可以计算出单株凤眼莲5周后所能长出的最大分株数,N0为1,a为5个分株,b为7 d,计算方式如下:

    结果表明,单株凤眼莲经过35 d后,可以产生3906株凤眼莲。由此看出,在气温适宜,河道空间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凤眼莲的繁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当凤眼莲布满整个河道之后,由于水面空间、营养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凤眼莲的克隆繁殖速度会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流动的河流,由于水流、波浪或者人为扰动等因素,极易将凤眼莲分株间的匍匐茎打断,这些独立的凤眼莲植株随水漂移到其他河道,从而释放出水面空间。因此,流水相对缓慢的小河流成了凤眼莲生长和繁殖的发源地,而潮水成了输入和输出的动力。野外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首先表现为2~3 m宽的中小河流和池塘的水面被快速侵占,凤眼莲成为单一的优势种,之后借助水流的往复运动,凤眼莲开始向更宽一级的河流(5~6 m)扩展,并在8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期间,大量的凤眼莲不断的由乡村级河流向市区级河流频繁的漂移(表1)。

    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内因是凤眼莲具有高的无性繁殖能力,而外因是上海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样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水体中的总碳(TOC)达11.17~30.26 mg/L、全N达3.69~13.37 mg/L、全P达0.08~0.58 mg/L(高雷,金梁,李博;未发表数据)。凤眼莲作为一种水体净化植物[8, 10],在营养条件如此丰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极易达到种群爆发的水平,其生物量指标可达14.6~41.4 kg/m2(鲜质量),也证实了前人关于其生长繁殖能力极强的结论[11]。与此同时,自上游漂流而下的外来凤眼莲,开始大量进入苏州河和黄浦江等主干性河流,给水面运输和河道景观造成危害。

    研究还发现,在相对闭塞的河流或池塘中,凤眼莲常常能长满整个水面,形成致密的“草垫”。此后,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能力受到限制,新株产生的速度大大降低。作为对该生境条件的适应,凤眼莲极度缩小的茎开始伸长,且产生新株的部位不断增高,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表现为层叠增高现象。同时,凤眼莲的叶柄直立生长并不断伸长,有的甚至看不到膨大的球状体,叶片也不断增大。在水体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凤眼莲的叶片高度可达80~90 cm,有的甚至高达100 cm。

    在12月份霜期来临之后,凤眼莲叶片组织受到霜害的损伤和破坏,边缘开始萎蔫。随后,受不断到来的寒流影响,整个叶片开始干枯、死亡。许多叶片死亡后能够盖住整个植株,并漂浮在水面上。由于凤眼莲茎、叶外壁均具有胶质层,水分不能立即侵入,因此干枯萎蔫的凤眼莲植株会在水面上漂浮很长时间,在种群密集的地方,可一直持续到翌年3月。之后,受水流波动的影响,部分凤眼莲植株被撕裂后漂移到其他地方,但多数都沉入水底,少数凤眼莲搁浅在岸边挺水植物丛中。

    2.2 上海地区凤眼莲的越冬能力和繁殖策略

    表1 上海市不同级别河流内凤眼莲种群的分布现状

    Table 1 Population status of water hyacinth in different rivers in Shanghai

    河流级别 河流宽度/m 人为干扰情况 河岸整齐度 凤眼莲分布占河面宽度/% 凤眼莲种群动态

    市级 100 通航 整齐,水泥固化 1~5 随水漂移,往复运动

    县区级 30 通航 整齐,水泥固化 7~8 受水闸影响,可暂时停留

    乡镇级 10 农业、渔船 岸边有矮水草 20 在岸边可集群成片分布,中间有漂移

    整齐,水泥固化 0

    村级 2~5 排灌、渔船 不整齐,有菰、芦苇等 80~100 均匀分布,尽可能占据河面空间

    整齐,水泥固化或人工清理 0 无种源,或被打捞

    村级 池塘 排灌 不整齐,有菰、芦苇等 60~90 均匀分布,尽可能占据河面空间

    整齐,人工清理 0 无种源,或被打捞

    解剖研究发现,凤眼莲叶片冬季虽然受冻枯死,但基部缩短的茎中仍然保留有腋芽,这些极小的腋芽被枯死的叶柄包围,而整个植株又被枯死的叶片覆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御寒的作用。此外,凤眼莲还分泌一些胶状的黏液包裹在腋芽周围,因此,在水面没有长时间结冰的条件下,部分腋芽可以成功越冬,当春天气温转暖时,腋芽便可以萌发成为新的植株。从而成为来年凤眼莲爆发的种源。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凤眼莲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在3—8月,凤眼莲植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新株,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进入9—10月,当凤眼莲的无性繁殖达到最大数量后,受空间、营养等资源条件的限制,约1%~8%的凤眼莲植株开始进行有性繁殖。凤眼莲开花之后,花序逐渐枯萎,植株生长停止,克隆繁殖也不再进行,整个植株开始衰败直至死亡。但大部分的植株均不进行有性生殖。凤眼莲种子极小,但数量多,每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成熟后,种子散落在水面上,可以随水漂移。凤眼莲进行有性繁殖的数量与生长空间及水体营养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水面较宽(> 5 m)以及流动性较好的河流中,凤眼莲主要进行营养繁殖,开花的凤眼莲植株较少,仅占总植株的1%以下,且多数均不能产生成熟种子。只有在静止的小池塘(面积10~100 m2)等相对封闭的水体中,凤眼莲的开花植株较多(3%~8%),虽然有极少数植株能够形成种子,但所产生的种子能否萌发产生新植株尚待进一步研究。

    2.3 凤眼莲的种群爆发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

    凤眼莲作为一种浮水生植物,其在水体中的生活是漂动的。上海市的主要河流,如黄浦江、苏州河等受潮汐的影响,每天均有涨潮与落潮。同时,由于上海地区的河道多呈网状分布,因而各级支系河流也都存在水流的往复运动。但大部分中小河流内的凤眼莲并没有随水流漂移,它们大多固着生长,因而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机制使凤眼莲处于固定状态。

    本研究发现,凤眼莲在水体中的固着机制与河流的整齐度以及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分布存在很大关系(表1)。河道较宽、航运繁忙的大多数市、区级河流,水体较深,水生植物分布较少,河岸整齐,凤眼莲定居困难,因此,市、区级河流内的凤眼莲大部分都是漂移的,它们的分布状况与水流、季风、潮水有很大关系。相反,在村镇级河流,河岸往往不整齐,近岸边生有许多水生植物,如喜旱莲子草、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 Turcz. ex Staph](俗名茭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L.)Nees]等,凤眼莲往往生于其间,并能很好地进行克隆繁殖。调查发现,在每年的3—6月为喜旱莲子草爆发性生长的季节,上海市几乎所有的河道两边均有该植物分布,此时的凤眼莲刚刚萌芽,植株很小,且数量较少,隐没在喜旱莲子草种群之中,达到保全种源的目的。从7月开始,凤眼莲开始爆发性生长,与此同时,受水花生象甲的危害,喜旱莲子草逐渐衰败死亡,恰好为凤眼莲提供了广阔的生态位。而在8—11月期间,河道两侧的其它水生植物,如芦苇、菰、牛筋草、千金子等生长旺盛,它们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喜旱莲子草枯亡后凤眼莲固着障碍物缺乏的空白,使凤眼莲得以固着生长,其中以菰和芦苇的作用最大。因而,上海市凤眼莲的爆发与其它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上海市凤眼莲危害的控制对策

    3.1 加强对其它水生植物的控制,减少凤眼莲的固着场所

    当前,政府关注的多是市、区级河流内凤眼莲的有无,对乡村河流重视力度不够,而这些乡村级的小河流往往是凤眼莲滋生的源泉。上海境内,特别是靠近淀山湖流域,河网密布,沟渠众多,给打捞和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但是,这些水体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发动广大居民,统一对凤眼莲危害的认识,共同治理河道,控制凤眼莲。

    针对上海市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对凤眼莲爆发的固着作用,本研究提出在每年的6—7月,对中小河道两侧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以清除河道两侧的杂草为目标,使凤眼莲丧失固着的场所,从而达到自然去除凤眼莲恶性爆发的外界环境。2002年度在上海市松江区进行的河道清除处理中,95%以上的河道在被清理以后,河道内凤眼莲的数量显著下降,有许多小河道内的凤眼莲去除率达到100%,治理效果显著。

    3.2 选择冬春季节打捞,减少种源

    对凤眼莲的控制和治理应当遵从它的入侵、分布和生活史的规律,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海地区的环境条件,凤眼莲的爆发季节集中在每年的8—12月。目前各区县采用的打捞控制措施大多选择在此时开展。但由于凤眼莲在进入爆发性生长季节后,其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90d内一株凤眼莲能繁殖约25万棵新植株[8]。根据上海市目前的条件,人工打捞的速度为2~3 t/(d•人),机械化打捞船的打捞量也仅为100 t/(d•船)。2002年8—10月,上海市各区县共计投入打捞费用1938.85万元,人力7500多人,打捞凤眼莲总量888904.2 t。但各主要河道内的凤眼莲总量变化不大。因为此时凤眼莲的种群爆发速度快、时间紧,其生长繁殖的数量大大超出了人工打捞的速度。总的来说此时进行打捞费用高、效率低、效果差。据此,如何采取有效的、合理的和经济的打捞措施,是凤眼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结合本研究对凤眼莲自然种群的连续监测结果,发现在进入冬季以后,由于气温的降低,大部分的凤眼莲经霜冻后枯萎死亡。但有部分凤眼莲的腋芽被自身或其它植物的枯萎叶片覆盖,如菰,从而得以保存越冬。进入来年春季,这些成功越冬的腋芽开始萌发,但其生长量很小,基本维持在单株状态。根据凤眼莲的该生活史特征,本项目组提出应在每年的冬季至来年春季进行打捞,即12月—翌年6月为打捞的最佳季节,以去除种源为目标。

    3.3 利用生物防治的办法,控制凤眼莲的危害

    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专性防治凤眼莲的天敌有: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N. bruchi Hustache、水葫芦螟蛾[Niphograpta albiguttalis (Warren)]和叶螨(Orthogalumna terebrantis Wallwork)等[12]。与化学和人工防治相比,生物控制的速度虽然较慢,但天敌昆虫一旦在野外建立种群,就会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并在天敌和凤眼莲之间建立起相互抑制的动态平衡后,防治就有较强的持久性。而采用人工和化学防治,凤眼莲种群很容易再次爆发成灾,因而持久性较差。与年复一年的人工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成本很低。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凤眼莲的另一优势在于,天敌不仅可以控制释放区的凤眼莲,它们还可以转移到其它区域发挥控制凤眼莲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已经引种成功的凤眼莲天敌有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13~15]。

    3.4 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的许多河流都流经上海,因而上海地区的凤眼莲除了来源于郊县各河流内自身生长繁殖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黄浦江、苏州河上游的江浙两省,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凤眼莲流入上海,从而导致了靠近江浙两省的区县成为凤眼莲入侵最严重的地区,同时由于水闸管理、河岸整理等方面的原因,流入上海境内的凤眼莲滞留在中小河流内,严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为凤眼莲的大量滋生创造了条件。目前虽然上海市已经开展了凤眼莲的打捞治理工作,但江浙两省由于缺乏经费等原因,至今尚未开展本项工作,这样作为下游的上海市,即使将本市河道内的凤眼莲治理干净,但每年从上游源源不断漂下的凤眼莲将是一个很难彻底解决的问题。因而只有加强与江浙两省的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海市凤眼莲的危害。改变上海市“末端治理”的模式。

    4 结论

    凤眼莲在上海地区的生活史特征表明,凤眼莲能够在上海成功越冬。上海地区凤眼莲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凤眼莲的种群爆发与水体的富营养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广泛分布也是凤眼莲固着、生长和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加强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凤眼莲的危害。

    凤眼莲/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

    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作为猪饲料推广,之后,凤眼莲在中国一发不可收拾。

    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

    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正可谓三位一体式的灭绝战术!

    在南方凤眼莲已经泛滥成灾,比如现在的珠江水系已经遍布凤眼莲(据统计,珠江水系凤眼莲每十年数目增长十倍!)。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Snlms)

    凤眼莲别名水葫芦,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植物。根生泥中,植株直立或漂浮水面,高30-40厘米。叶丛生,直伸,宽卵形至椭圆形,全缘。叶柄基部膨大呈葫芦形或纺缍形,海绵质,充满空气,使叶子漂浮水面上。花序总状顶生,小花多数呈蓝色,花期7叫月.

    [栽培技术]

    繁殖:分株法繁殖。将匍匐枝的小枝分割栽植,或将母株丛直接进行分株繁殖。

    管理:凤眼莲喜生长在浅水而土质肥沃的池塘里,水深以30厘米左右为宜。我国各省多采用母株防寒越冬,春季放养于池塘中。高温季节,繁殖迅速。其各种栽培管理同其他水生花卉。

    [用 途]

    凤眼莲可栽植于浅水池或进行盆栽、缸养,观花观叶总相宜。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植物特点

    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又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但是也有害处:

    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因为太强了,覆盖在整个湖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不能够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如果太多就拿来喂猪吧!)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凤眼莲(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浮水植物。根生于节上,根系发达,靠毛根吸收养分,主根(肉根)分蘖下一代。叶单生,直立,叶片卵形至肾圆形,顶端微凹,光滑;叶柄处有泡囊承担叶花的重量,悬浮于水面生长。秆(茎)灰色,泡囊稍带点红色,嫩根为白色,老根偏黑色。穗状花序,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状,上方的花瓣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

    蒴果卵形,有种子多数。

    多年浮水草本。须根发达且悬垂水中。单叶丛生于短缩茎的基部,每株6-12叶片,叶卵圆形,叶面光滑;叶柄中下部有膨胀如葫芦状的气囊基部具削状苞片。花茎单生,穗状花序,又6-12花朵,花被6裂,紫蓝色,上又1枚裂片较大,中央有鲜黄色的斑点。花两性,雄慈6枚,雄慈1枚,花柱细长,子房上位。

    [编辑本段]生态习性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每年4月底5月初在历年的老根上发芽,至年底霜冻后休眠。在水质符合、气温适当、通风较好的条件下株高可长到50cm,一般可长到20cm~30cm,如漂浮到沼泽地的边坡,潮湿的岸边株高只有10cm~20cm。凤眼莲萌蘖非常快,母株仲春发芽后长到6~8片叶就开始萌发下代新苗。先是小苗长出两片叶,紧接着长出主根(肉根),随着叶片增多,主根增长,伸到不影响母株的水面生长。生长较壮的母株一次可分蘖4~5株新苗,因此繁殖非常快。

    凤眼莲在长江中下游每年8月至10月开花,花期较长。每茬花4~5天,第一茬花谢后4~5天,本株又开第二茬花,共开两至三茬。生长良好的大秆花穗有花苞15~18朵,最少的有三朵以上。开花时平均温度25℃,漂泊在沼泽边坡,潮湿岸边生长的极易开花,比水中浮生的多开一至两年。每穗约5~10朵花。

    喜高温湿润的气候。一般25-35℃为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39℃以上则抑制生长。7-10℃处于休眠状态;10℃以上开始萌芽,但深秋季节偶到霜冻后,很快枯萎。耐碱性,pH值为9时仍生长正常。抗病力亦强。极耐肥,好群生。但在多风浪的水面上,则生长不良。花期长,自夏至秋开花不绝。

    [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能力极强。由腋芽长出的匍匐枝既形成新株。母株与新株的匍匐枝很脆嫩,断离后又可成为新株。

    [编辑本段]栽培管理

    栽培法:

    批量栽培可利用房前屋后潮湿的零散地或空闲的沼泽地,在6、7月间,将健壮的、株高偏低的种苗进行移栽,要预留出50%的空地以利栽后分蘖繁殖。

    移栽后适当管理,保持土层湿润,加强光照,确保通风。如果想花期延长,可进行塑料棚保温,中午通风一、二小时。在花芽形成后可移栽到小盆。用偏酸性土或营养液培养。摘除老叶,留4~5片嫩叶及花穗,既能延长花期,又可移至案头等地观赏。

    病虫害防治:

    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很少发生病害。气温偏低、通风不畅等也会发生菜青虫类的害虫啃食嫩叶,少量可捕捉,普遍的可用乐果乳剂进行杀灭。

    管理:

    凤眼莲喜生长在浅水而土质肥沃的池塘里,水深以30厘米左右为宜。我国各省多采用母株防寒越冬,春季放养于池塘中。高温季节,繁殖迅速。其各种栽培管理同其他水生花卉。

    [编辑本段]园林用途

    常是园林水景中的造景材料。植于小池一隅,以竹框之,野趣幽然。除此之外,凤眼莲还具有很强的净化污水的能力。

    [编辑本段]作用价值

    因为凤眼莲具有较轻的水质净化作用,故此可以植于水质较差的河流及水池中作净化材料。也可作水族箱或室内水池的装饰材料。

    凤眼莲可栽植于浅水池或进行盆栽、缸养,观花观叶总相宜。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茎叶可作饲料。

    雨久花科多年生飘浮植物。须根发达,悬垂水中;叶丛生在缩短茎的基部;叶柄中下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气囊。原生巴西等地,我国闽、粤地区池塘水面极为常见,现长江、黄河流域已引种。凤眼莲是一种监测环境污染的良好植物。对As敏感,当水中含As(砷)0.06ppm,经2小时叶片即出现伤害症状,可用来监测水中是否有As(砷)存在;凤眼莲还可用来净化水体中的Zn(锌)、As(砷)、Hg(汞)、Cd(镉)、Pb(铅)等有毒物质。它的自然含Zn(锌)量较高,达115ppm左右。利用含10ppmZnSO4废水栽培,38天后体内含Zn(锌)量高达280ppm。

    [编辑本段]危害情况

    危害:

    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正可谓三位一体式的灭绝战术!

    入侵状况: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自此以后,水葫芦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在北纬40(葡萄牙)至南纬(新西兰)之间的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地区均在分布,并形成患害。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入侵严重,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如锦州、营口一带均有分布。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虽然有多种野生、家养动物以其茎叶为食,但取食量较小,与其庞大的生长量相比毫无影响),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它的自然选择进化,其危害区有向北拓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有这种水葫芦184万吨,其中,为了防止水葫芦的危害加强,政府投资数亿元捕捉水葫芦,捕捉出了60多万吨。

    入侵最严重的地区,最早被报道的有滇池,其它还有太湖流域等。

    [编辑本段]治理措施

    可以引进儒艮,用儒艮来治理繁殖力强的凤眼莲,相比除草剂有污染,费用高,且不稳定(有可能增强凤眼莲的抗药性),用儒艮治理无污染,又很便宜,控制效果好。

    实例:二十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战胜了所有的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500km的河道上蔓延,阻碍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后来请来海牛(儒艮),一条每天能吃掉40多万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作为猪饲料推广,之后,凤眼莲在中国一发不可收拾。

    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

    在南方凤眼莲已经泛滥成灾,比如现在的珠江水系已经遍布凤眼莲(据统计,珠江水系凤眼莲每十年数目增长十倍!)。

    [编辑本段]理应正名

    1,水葫芦被不明事理的人们误认为重要的外来入侵污染物,实际上水葫芦是人类的良朋益友,以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可以达到清除污染,发展牧业,有机肥料业 ,有机果蔬业,绿色天然气业,等等行业,解决当今世界高企的油粮价格难题,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因为水系里增加了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大量化肥,水质营养丰富,适合水葫芦生长,所以水葫芦的面积不断发展扩大。这本来是大好事,可以清楚水系里的营养物质。可是由于人们没有全面了解这个问题,而是简单地采取打捞清除的办法。这样把能够吸收水中营养物质的水葫芦排除了,但是生活污水和化肥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水系,经过一段时间,营养物大量积累的结果,必然是水葫芦更大规模的复活!

    3,为了合理利用水葫芦的优点,应该趋利避害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各地水体中营养物质经常补充的情况,确定各该地区利用水葫芦事业的规模,按每天打捞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速度,把水葫芦加工用于发展牧业,可以节约大量饲料粮,解决与人争粮和与粮争地的问题;

    4,水葫芦和人畜禽的粪便进入沼气发生装置,加压用水除去沼气中的二氧化碳,就成了绿色天然气。按各省各国各大洲的产气量计算,将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天然气产业,则人类无忧,生物圈无虑,地球可持续发展!

    危害有:使水体变质发臭,水里缺氧导致鱼类死亡,如果覆盖面积过大,会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防治:如果状况十分严重,建议先捞掉它们,然后向水中投入明矾即可.

    如果不严重,只须控制污水排放量或污水净化后排放,时时注意水质的变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用象鼻虫防治

    入侵情势

    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牛蛙等。

    中国最具危险性的20种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分布与危害:

    (1代表物种,2代表分布,3代表寄主植物/危害)

    1烟粉虱(B型与Q型)

    2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

    3蔬菜、花卉、烟草和棉花等600多种

    1稻水象甲

    2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等

    3水稻

    1苹果蠹蛾

    2新疆、甘肃

    3苹果、沙果、库尔勒香梨、桃、梨等

    1马铃薯甲虫

    2新疆

    3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龙葵

    1桔小实蝇

    2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

    3水果、蔬菜等250多种

    1松突圆蚧

    2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广西

    3松属树种

    1椰心叶甲

    2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台湾、香港

    3棕榈科植物

    1红脂大小蠹

    2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3油松、华山松、白皮松

    1红火蚁

    2台湾、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

    3叮咬村民,危害公共设施

    1克氏原螯虾

    2除西藏、青海、内蒙古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3危害土著种,毁坏堤坝等

    1松材线虫

    2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

    3松属树种

    1香蕉穿孔线虫

    2曾在福建、广东发现,但已将疫情扑灭

    3经济、观赏植物等350种以上

    1福寿螺

    2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3危害稻田、农田,传播人类疾病

    1紫茎泽兰

    2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3危害农、林、畜牧业,使生态系统单一化

    1普通豚草

    2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

    3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生态平衡、人类健康

    1水葫芦

    2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

    3堵塞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成片,降低生物多样性

    1空心莲子草

    2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

    3堵塞河道,影响排涝泄洪,降低作物产量,传播家畜疾病

    1互花米草

    2除海南、台湾外的全部沿海省份

    3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

    1薇甘菊

    2广东、云南、海南、香港、澳门

    3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

    1加拿大一枝黄花

    2河南、辽宁、四川、重庆、湖南等

    3使物种单一化,侵入农田,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中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到2013年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近10年来,中国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此外,中国潜在入侵物种截获频次急剧增加,危险性外来物种频临国门。中国入侵生物种类多,生物入侵涉及面广。中国34个省(区、市)均有入侵生物发生和危害,涉及农田、森林、水域、湿地、草地、岛屿、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其中农业生态系统最为严重。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往日浓阴蔽日、绿树摇曳的岛上,长满了薇甘菊。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这个令人恐怖的“植物杀手”原产于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传到东南亚,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脚踏上了我国海南岛的土地。几年后到达了深圳,在深圳宝安一片4000亩的人工山林里,几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躏。一些杉树林已被薇甘菊封杀,一些山顶已被薇甘菊完全覆盖。

    水葫芦

    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风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

    此外,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哺乳类Mammals:

    獭狸 Nutria (Myocastor coypus)

    麝鼠 Musk rat (Ondatra zibethicus)

    褐家鼠 Brown rat (Rattus norvegicus)

    鸟类Birds:

    小葵花凤头鹦鹉 Sulphur-crested cockatoo (Cacatua sulpurea)

    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 (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加拿大鹅 Canada goose (Anser canadensis)

    爬行类Reptiles:

    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两栖类Amphibians:

    牛蛙Bull frog (Rana catesbeiana)

    鱼类Fishes:

    鳙 Bighead (Aristichthys nobilis)

    鰕虎鱼 Gobies (Gobiidae)

    麦穗鱼 Topmouth Gudgeon (Pseudorasbora parva)

    食蚊鱼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

    胎鳉 Livebearers (Poeciliidae)

    鲈Perch (Perca fluviatilus)

    鲢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甲壳类Crustaceans:

    克氏螯虾 Crayfish (Procambius clarkii)

    软体动物Mollusks:

    福寿螺 Amazonian snail (Ampullaria gigas)

    非洲大蜗牛 Giant Africa snail (Achatina fulica)

    昆虫Insects:

    白蚁 (Termite)

    松突圆蚧 Pine Scale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美国白蛾 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Hyphantria cunea)

    蔗扁蛾 Banana moth (Opogona sacchari)

    湿地松粉蚧 Loblolly pine mealybug (Oracella acuta)

    美洲斑潜蝇 Vegetable Leaf Miner (Liriomyza sativae)

    稻水象 American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美洲大蠊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德国小蠊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苹果棉蚜 Woolly Apple Aphid (Eriosoma lanigerum)

    葡萄根虫 Grape Root Louse (Phylloxera vitifolii)

    线虫Nematode:

    松材线虫 North American pine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真菌Fungi:

    甘薯长喙壳菌 Black Spot (Ceratocystis fimbriata)

    野生动物疾病Wildlife Diseases:

    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 in trout (IPNV)

    植物Plants:

    土荆芥 Mexican Tea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水花生 Alligator weed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刺花莲子草 Spingflower Alternanthera (Alternanthera pungens)

    苋属植物Amaranth (Amaranthus)

    仙人掌 Cacti (Cactaceae)

    假连翘Golden Dewdrop (Duranta repens)

    刺茄 Love Apple (Solanum aculeatissimum)

    美洲车前 Plantaiga (Plantaginaceae)

    异檐花 Venus' Looking-glass (Triodanis)

    藿香蓟Tropic Ageratum (Ageratum conyzoides)

    豚草 Ragweed (Ambrosia)

    白酒草属 Fleabance (Conyza)

    一年蓬 Daisy Fleabane (Erigeron annuus)

    紫茎泽兰 Crofton weed (Eupatorium adenophorum)

    薇甘菊 South American Climber (Mikania micrantha)

    北美一枝黄 Tall goldenrod (Solidago altissma)

    大米草 Common cordgrass (Spartina anglica)

    毒麦 Darnel ryegrass (Lolium temulentum)

    水葫芦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五爪金龙Palmate-leaved Morning Glory (Ipomoea cairica)

    红瓜Ivygourd (Coccinia cordifolia)

    马缨丹Common Lantana (Lantana camara)

    五叶地锦Virginia Creeper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猫爪藤Common Cat's Claw Vine (Macfadyena unguis-cati)

    三裂蟛蜞菊Trilobe Wedelia (Wedelia trilobata)

    蓖麻Castor-oil Plant (Ricinus communis)

    银胶菊Common Parthenium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心叶落葵薯 Madeira Vine (Anredera cordifolia)

    黄花草木樨 Yellow Sweetclover (Melilotus officinalis)

    白香草木樨White Sweetclover (Melilotus albus)

    棒叶景天Tubeleaf Kalanchce (Kalanchoe tubifolia)

    蔓马缨丹Weeping Lantana (Lantana montevidensis)

    假韭Oleanderleaf Nothoscordum (Nothoscordum gracile)

    苇状羊茅Tall Fescue (Festuca arundinacea)

    大花老鸦嘴 Blue Trumpet Vine (Thunbergia graniflora)

    飞机草 Odor Eupatorium (Eupatorium odoratum)

    单刺仙人掌Prickly Pear (Opuntia monacantha)

    赛葵Coromandel Coast Falsemallow (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梯牧草Timothy (Phleum pratense)

    地毯草Carpetgrass (Axonopus compressus)

    节节草Ramose Scouring Rush (Equisetum ramosissimum)

    毛花雀稗Caterpillar Grass (Paspalum dilatatum)

    铺地狼尾草West African Pennisetum (Pennisetum clandestinum)

    莠狗尾草Knotroot Bristlegrass (Setaria geniculata)

    苏丹草Sudangrass (Sorghum sudanense)

    多花黑麦草Italian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球茎大麦Bulbous Barley (Hordeum bulbosum)

    紫花苜蓿Alfalfa (Medicago sativa)

    熊耳草Mexican Ageratum (Ageratum houstonianum)

    蛇目菊Tinctorial Coreopsis (Coreopsis tinctoria)

    大花金鸡菊Lance Coreopsis (Coreopsis lanceolata)

    矢车菊Corntfower (Centaurea cyanus)

    万寿菊Aztec Marigold (Tagetes erecta)

    裂叶牵牛Whiteedge Morning Glory (Ipomoea nil)

    圆叶牵牛Common Morning Glory (Ipomoea purpurea)

    紫茉莉Four-o'clock (Mirabilis jalapa)

    含羞草Pink Woodsorrel (Mimosa pudica)

    铜锤草Corymb Wood Sorrel (Oxalis corymbosa)

    大麻Hemp (Cannabis indica)

    含羞草决明Sensitiveplant-like Senna (Cassia mimosoides)

    决明Sickle Senna (Cassia tora)

    土人参Panicled Fameflower (Talinum paniculatum)

    望江南Coffee Senna (Cassia occidentalis)

    美洲商陆Common Pokeweed (Phytolacca americana)

    野茼蒿Hawksbeard Velvetplant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菊苣Common Chicory (Cichorium intybus)

    “紫色恶魔”——凤眼莲(水葫芦)

    “土地杀手”——澳大利亚蜣螂

    “掘地者” ——澳大利亚食梗兔

    加拿大鼹鼠

    日本血吸虫(曾被用来大范围杀死中国人!)

    (强烈鄙视日本人!!!东京大屠杀迟早到来!!!)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 紫茎泽兰 2. 薇甘菊

    3. 空心莲子草 4. 豚草

    5. 毒麦 6. 互花米草

    7. 飞机草 8. 凤眼莲

    9. 假高梁 10. 蔗扁蛾

    11. 湿地松粉蚧 12. 强大小蠹

    13. 美国白蛾 14. 非洲大蜗牛

    15. 福寿螺 16. 牛蛙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高勇 阎彩娥/文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几百年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它们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

    2003年初,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走进北京海洋馆,参观经过处理的食人鲳。不久前食人鲳曾是人们争相参观的热宠,它们撕扯活鱼的景象不知让多少人心惊胆战,号称“水中狼族“。但此刻,它们却只有一动不动地躺在冰柜中,睁着无望的双眼。关于食人鲳的报道随着它们的沉寂渐渐低落。然而,制造轰动的始作俑者虽已沉寂,关于外来入侵种的思考却不会随之停止。人们为什么对它们如此敬畏,甚至都不容它们生活在小小的水族箱内,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生性残暴吗?

    “因为在中国本土并没有这种鱼”,海洋馆的负责人介绍道,“食人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在我国的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体质强壮、对水质要求不严格的食人鲳,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很容易找到适宜繁殖生长的水体,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必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就如同侵略者入侵一样,对生态的破坏不堪设想。”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报道,但总觉得微甘菊、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麦穗鱼这些略显柔弱的名字如何能与“入侵“联系起来呢?食人鲳尖牙利齿倒也罢了,太湖银鱼长不盈指,又如何能“造成生态系统毁灭性打击“呢?外来入侵物种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小龙虾就是入侵物种

    “外来种实际上已经来到我们生活之中,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吴岷博士是我国贝类研究的专家,谈起贝类入侵种如数家珍。“比如说,北京人非常爱吃的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给美国五大湖泊的渔业生产和堤坝造成了极大威胁。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对当地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它们会在水稻田堤坝上挖洞筑穴,现在小龙虾已经在洞庭湖大量繁殖,威胁到堤坝设施。“吴岷博士还指出,曾经活跃在人们餐桌上的福寿螺、白玉蜗牛在初期都是作为高蛋白食物引入并在我国大力推广的,然而由于市场原因,被大量遗弃或逃逸,现在已经侵入到农田和自然系统,成为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

    原来外来入侵种已经到了我们的嘴巴前面。接下来的采访越来越令人心惊。除农业、林业、渔业中已被作为病虫害治理的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等之外,即使在我国许多繁华都市的小区、路旁、沟边、荒地、园圃、操场、草坪等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地方,也早已成为入侵杂草的天堂。婆婆纳、苘麻、蔓陀罗、反枝苋,甚至还包括令美国人闻风色变的三裂叶豚草都随处可见。

    国家环保总局的杨朝飞先生向我们提供了部分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外来杂草共有107种,外来动物40余种,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以及细菌、微生物、病毒中都能找到例证。国内最早开展入侵生物研究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谢焱博士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无一没有外来种,除了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

    关于外来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我国也有初步的统计报告。列举数字是枯燥的,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仔细阅读以下统计报告:保守的估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在我国每年已达150万公顷左右。水稻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入侵害虫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万至160万公顷。每年由外来种造成的农林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就需4.5亿元,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需要5-10亿元以上。

    “生物入侵是世界难题”。据统计,美国、印度、南非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分别高达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解焱博士认为这些都只是保守的估计,还不足以包括那些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比如外来生物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由于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

    生物入侵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提醒我。人们曾经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也成了外来种,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原因在于,“四大家鱼”在我国很多地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但是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区的水域中,就成了外来种,因为这些地区属于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太湖银鱼的例子也是一样。

    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第一次是在1963-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xia〕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引进是在1982-1983年,把太湖新银鱼和间下〔zhen〕鱼等引进滇池、星云湖等湖泊。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有密切的关系。

    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敌,互米花草目前已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伤,而生物链断裂又直接影响了以小鱼为食的岛上鸟类的生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崇明岛的生物链就将严重断裂。“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沿海滩涂大片红树林的死亡就是互花米草造成的恶果。

    明朝末年,仙人掌被引入我国,如今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仙人掌战胜了当地的原生植物成为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恐怕我们永远都见不到了。

    其实,我国也有一些生物进入其他地区,成为别处的入侵物种。比如葛藤,作为一种药材引入美国,然而到了美国后却大量滋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再比如青鱼,在中国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肉食性鱼类,然而不慎传到美国,已成为美国渔业大害,当地政府甚至出价100美元一条悬赏捕捉青鱼。

    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境的丧失。

    入侵物种还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艾滋病都可以成为入侵疾病。人类对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垦,为更多的病毒入侵提供了新的机会,其中包括那些以前只在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比如多年前袭击刚果等地的埃博拉病毒。前面提到的三裂叶豚草,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在美国约有20%的人受花粉过敏症的侵扰。我国国内虽然还没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国外的许多华人到美国后一两年内就会出现花粉症的症状。目前豚草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如果一旦大面积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这些,不论是疯牛病、口 蹄疫、鼠疫病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恶性传染病,还是在美国声名狼藉的红蚂蚁,肆虐我国东北、华北的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森林害虫,以及堵塞上海河道、覆盖滇池水面的水葫芦都是“生物入侵“惹的祸。它们的危害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以致有人称它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癌变”。

    大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这些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净化水环境。水葱、千屈菜、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吸收水底淤泥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凤眼莲等腰三角形漂浮植物对营养物质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有害物质和过剩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更常用一些,因为它移动方便,例如北方冬季须把容器取出来收藏以防严寒;在春季换土、加肥、分株的时候,作业也比较灵活省工。而且,这种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清理池底和换水也较方便。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防治病虫害,温度变化。

    景观常用水生植物有哪些

    一、水生植物的栽植设计要求

    1、在池底砌筑栽植槽,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

    2、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这种方法常用一些,它移动方便。

    3、利用种植浮床种植水生植物 。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配置设计要求

    1、水域宽阔处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在水域宽超过10米的区域,主要考虑远视效果。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如荷花群落、睡莲群落、芦苇、千屈菜和海寿花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2、水域面积较小处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浮叶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水缘植物应间断种植,留出3~7米大小不一的缺口,以供观景。可选用再力花、美人蕉、千屈菜、花叶水葱、黄菖蒲、水葱、香蒲和海寿花等组成不同的群落组合(如图4)。

    3、自然河流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

    河流两岸带状的水生植物景观要求所用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能充分体现节奏与韵律,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河道两岸的水生植物可用黄菖蒲、菖蒲、再力花组团;黄菖蒲、花叶芦竹、芦苇、蒲苇组团;慈菇、黄菖蒲、美人蕉等组团;芦竹、水葱、黄菖蒲、花叶芦竹、美人蕉、干屈菜、再力花、睡莲组团;水葱、黄菖蒲、海寿花、干屈菜组团;水葱、海寿花、睡莲、再力花、野菱组团等。

    4、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应选择较低矮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一般以水蜡烛、菖蒲、石菖蒲、海寿花等几株一丛点埴于水缘石旁,清新秀气。对于完全硬质池底的人工溪流,水生植物的种植一般采用盆栽形式,将盆嵌入河床中,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水生植物的自然之美。

    5、静水池塘的植物配置设计。

    忌将池面种满,最多60%~70%的水面浮满叶子或花就足够了。

    选择直立的品种如香蒲、灯芯草、菖蒲、芦苇之类,丛生而挺拔,又都是喜欢浅水,以其屏障作用充当背景较为理想,但遮挡视线很严重,宜安排在池角。

    四、水景植物的选择原则设计

    1、 选择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不会蔓生或不会自动播种的植物品种)。

    2、在通风地带,要选择抗强风能力强的植物,避免种植一些容易倒伏的植物品种。

    3、通过选择在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搭配,来维持水景在色彩上的动人效果;例如,进入夏季浅水中鸢尾类植物,菖蒲类开始绽放。随后,睡莲便会成为水体中的焦点,并能维持到夏季末。秋天时分,芦苇及灯芯草类会开出灰褐色的花冠,期间梭鱼草和花蔺类植物会给景观增添别样的亮色,一些秋季叶色变化的观叶植物最终将水景带入深秋。在冬季,水景虽是一片死寂的景象,但一些植物残留的干花,如水车前等,仍然会产生一点情趣。这些干花会非常吸引人,尤其在下雪后更富有情趣。

    失恋了还能复合么我

    在北方荷花、睡莲、蒲棒草、芦苇、芡实等是最常见的,说五十种有难度,要看你所在的地区才行。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