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开店创业
  • 小吃店
  • 美容院
  • 餐饮店
  • 服装店
  • 饰品店
  • 咖啡店
  • 宠物店
  • 特色店铺
  • 水果店
  • 母婴店
  • 烧烤店
  • 茶叶店
  • 便利店
  • 脱贫致富,事迹:农村脱贫致富

    时间:2019-04-06 07:15:10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1、2005年1月,王光国提出修路的设想时,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冷静。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凭劳力向大山要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如果你们能把这条路修下河,我把姓名都改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的是一组刘太贵。他说,“工程量太大了,祖祖辈辈都没修通,就一群老人妇女能把路修好?反正我不搞。“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村民们看到他铁了心,誓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逐一在修路申请书上签字,并按下红手印。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肥猪的1500元钱。然而最艰难的是2006年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一时间都懵了,忍不住相拥而泣。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他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2、“店子坪村就像一头牛,而干部就是牛鼻子,牛鼻子牵不动,整个村的经济就不会动。”村支书王光国说,当时修路就是为了打通店子坪村跟外界的通道,现如今路通了,整个村的经济就有希望了。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王光国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魔芋、烤烟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支柱产业。

    在发展猕猴桃时,有的村民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它农作物了,不少老年人很反对。王光国费尽周折争取到猕猴桃树苗免费的政策,但是发下去的树苗很多村民还是不种,村民刘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树苗扔掉。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介绍营养价值和种植效益。“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销量都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扔掉种苗的刘太春老人又重新申请领取了猕猴桃树苗。

    为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王光国决定走“农户+集体+公司”三方合作经营管理模式,2012年,他联系了一家上海企业,在村里发展以猕猴桃为主产业的有机农庄。由企业出资租用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建设高标准示范园,然后提供树苗和技术,这项措施吸引了很多村民自发参与。

    “外面打工要文化,我们没文化在外面也是卖力气,还不如回家卖力气,现在家里收入不比外面差。”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刘和喜,回到家里感触颇多。

    如今,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农田挂满了果子,看着长势良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猕猴桃基本能够年年大丰收了。我们的农民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农业思维,总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养家糊口,而是要学会改变思路,成为现代农民,这才是致富新出路。”

    3、路通了、特色产业起步了,王光国又开始了新的盘算。“我们这里保留了原始生态,空气含氧量高,旅游开发潜力很大。”他说,“山清水秀是一种幸福感,田园生活更是一种归属感。”为了找回这种幸福感和归属感,王光国提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群的想法。为发展村内经济,这些年王光国走南闯北,目睹了城市雾霾的污染,这让他更加明白青山绿水的珍贵,也更清楚绿色发展才是小山村的唯一出路。

    特色民居改造,王光国要求房屋要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全部“白墙黑瓦、拱檐花窗”。他常说:“民房建设既要少占耕地,还要能保留田园特色。”村容村貌建设,王光国提出要“房前屋后林果化”,他鼓励村民多种桂花树、桃树、梨树,让绿色植物与特色民居相映成趣。如今的店子坪,处处郁郁葱葱,整洁清爽。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个“山中有城、城里有山”的休闲山村,雏形初现。

    2016年初,湖北省旅游局规划专家正式进驻店子坪;县里出资100万元扶持打造的“农家乐”接待点也开始筹建;通往附近4A级景区石门河的旅游公路,已进入路面硬化阶段。未来,这里将自下而上,串起石门河、店子坪、长岭林场,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我想抓住机遇,让大家都富起来。不能把贫困留给下一代。”王光国说,“做新农民,建新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店子坪人的梦想。现在,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王光国,男,土家族,1971年2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至2002年8月先后任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计生专干、会计、党支部副书记(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2002年9月任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11月至今任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3年1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光国同志22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带领700多父老乡亲,不畏穷山恶水,不惧极难极苦,将武陵山区最高寒、最偏远、最贫困的穷山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源”。如今的店子坪村,7个小组都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盖起了富有土家风味的小洋楼,猕猴桃、烤烟、魔芋等绿色产业初具规模,民俗旅游、“红色旅游”正在悄然兴起,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先后被省、州、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王光国同志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村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光国同志是我省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楷模,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榜样。他以带领群众决战贫困的感人壮举,生动诠释了一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了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对农村工作的无限热爱。为深入学习宣传王光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王光国同志的愚公精神,省委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王光国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他对党忠诚、坚守信念的政治品质。王光国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把决战贫困、强村富民作为奋斗目标,用铁一般担当引领群众向贫困宣战,艰苦创业奔富路。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志改变店子坪村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面貌,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让700多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带领乡亲们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奋战6个春夏秋冬,打通店子坪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出山路,继而苦苦摸索脱贫致富的门路,大胆开拓共同富裕的道路,将极贫极苦的穷山村建设成为美丽村庄,靠的就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学习王光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忠诚对党、赤诚为民,脱贫攻坚、矢志不渝,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政治品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学习他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愚公精神。王光国同志敢想敢干,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命运屈服,以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带领群众克难攻坚。面对崇山峻岭阻隔、人财物极度匮乏的艰难困苦,他坚信“苦熬不如苦干”,以“石头再硬,硬不过店子坪人骨头”的顽强斗志,带领群众不等不靠,勒紧裤腰带,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脚板把鞋底磨穿,终将天堑变通途(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为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他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产业兴村、旅游富民,打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组合拳,带领老百姓走上精准脱贫之路。向王光国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敢想敢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世纪大决战。

    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王光国同志亲民爱民为民,用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对待群众,始终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祉上。他常说:“干部就是给群众‘提草鞋’的。”他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尽心竭力为村民解难解惑解怨,甘做群众的“贴心人”“出气筒”。他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像磁铁一样把群众团结凝聚在党支部周围,发动群众跟着党员干、党员跟着支部干,凝心聚力谋发展。他是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始终走前头,作示范。绝壁凿路,他冲锋在最险峻的路段;扶贫帮困,他结对最贫困的家庭;发展产业,他奔走在内引外联的最前沿;民生建设,他常驻在工程项目的第一线。学习王光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心中装着群众、时时想着群众、事事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学习他不改初心、至真至纯的党员本色。王光国同志干净纯真质朴,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不忘入党初心,像大山一样敦厚,像青松一样正直,像山泉一样纯洁。面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村官”等诸多荣誉,他既淡定又坚毅,始终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辜负老百姓的信任、组织的培养;面对考取公务员后身份的改变,他不图安逸、不慕官职,依然坚守在村里,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始终代表最基层百姓,为家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和项目中,他始终坚持“好处让群众先得”,不仅自己带头“吃亏”,而且绝不让亲友“占便宜”,绝不与群众争利。他坚持依法治村,按政策、规矩办事;他坚持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以严实的作风带出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好班子、一个民风淳朴的好村庄。学习王光国同志,就要学习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党员本色,干干净净干事,老老实实做人。

    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向王光国同志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社区等各行各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对照王光国同志这面旗帜,立足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对照王光国同志这面镜子,认真查找差距,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弘扬严实作风,努力做王光国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支书。要把学习活动与推动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王光国同志艰苦奋斗、不折不挠的愚公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和动力,确保全省37个重点贫困县、48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90万贫困人口如期摘掉贫困帽子。要把学习活动与加强党政机关干部履职尽责管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机关干部补“钙”提神、担当作为,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二:王光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拓展资料: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

    孔繁玢,是因为一次地震,才救了三个孤儿。?

    挺好刚发的的活佛代替所有刚发的的低调低调的地方额的的3饿对的人济公地方风格给发给还要吃v一定各个地方入得厨房发热刚吃饭刚发的v太多腹股沟管丰富的刚有人一天v郭德纲太多吃饭饭光荣大地广东移动翻译的反反复复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放眼神州,改革的大潮波澜壮阔,激起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浪花;仰望苍穹,浩繁的天际风起云涌,闪烁着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朋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浇灌文明花》,说的是省“光彩之星”张某某。她就是这绚丽浪花中的一朵、璀璨明星中的一颗。某市某工商局某分局辖区,提起个体工商户张某某,真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不但有一门人人称道的美容美发手艺,更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张某某今年35岁,1988年毕业于某县职业中学。同年,被分配到某县服装总厂工作。第二年,她被厂里派往深圳宝丽金制衣有限公司学习。回厂后,她以娴熟的技能得到了厂领导的赏识,成为厂里技术尖子。

    然而,事与愿违。就在张某某为自己能够谋取一份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而暗自庆幸的时候,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她的面前,国有企业改革了,她的厂也在改革之列。面对“下岗”这个可怕的字眼,她彻夜难眠。是啊,被称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没有了,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呢?

    一天,她从报纸上看到一条外地培训美容美发人员的信息,于是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学一门美容美发手艺,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张某某的父母在供销系统工作,家境不错,她自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的公婆从事教学工作,经济上虽算不上特别富裕,但整个家庭生活还算过得去,并不急着张某某挣钱买米下锅。这样一听说张某某要学美容美发手艺,娘家人和婆家人都竭力反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张某某的姑母更是直言不讳地对她说:“剃头匠属于下九流,我们张家祖宗八代也没人干过这一行!”婆婆也劝她:“你没有工作,我们全家照样能养活你。”

    张某某心想,社会上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职业贵贱,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自食其力,生活得才有意义。于是,她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独自一人背景离乡先后到杭州、南京、广州等投师学艺。

    1997年7月,张某某学成归来,在某县城宝淮影剧院租了一间约十几个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起了理发店----“张某某理发店”。由于学的是外地新技术再加服务态度好,生意特别红火。消息不胫而走。

    一次下岗女工姜琳来到张某某店上剪发,姜琳向她吐露了下岗之后一时还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苦恼的心事。张某某一边给她理发,一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她,人生道路没有坦途,须靠自己去拼搏才行。姜琳觉得张某某很实在,提出要拜她为师,张某某爽快地答应了。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形形式式的人都有。由于张某某的店名声越来越响,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其中,也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掏出百元大钞对她欲行非礼。对此,她怒言正色道:“请尊重我们的人格!”来人自讨无趣,知道她为人正派,再也不敢来此造次了。还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老板要高薪聘请她到一家休闲娱乐中心,但她听出了这位老板的话外音,一口回绝道:“不干净的钱再多我也不要!”这位老板气急败坏,扬言要雇人将她的店砸了。面对威胁利诱,张某某毫不畏惧:“你再不走,我就报警了!”张某某疾恶如仇,这位心怀鬼胎的人终于灰溜溜地离开了。

    干自己的事业,走光彩大道,成了张某某的座右铭。因此,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甚至是同行的夸赞,有几位待业青年的父母还专门来到张某某的店上,恳求张某某将他们的女儿收为徒弟。他们说,张师傅不但手艺好,人品更好,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张某某美发厅开业至今先后吸纳40余名下岗职工与待业青年学艺。这些人学成之后自己开店经营的有近20人,还有不少的凭着手艺去了一些名店去打工,也有一些人就此长期留在她的店里。张某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她们传授技艺,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她们如何做人。他们说张师傅的唯一规矩就是先学做人,后学手艺。电缆厂待业女青年徐为琴,先由于不知情去了一家理发店学艺,不理想,为此很后悔。张某某知道后主动叫她过来学手艺,学艺6个月未收任何费用,学成后立即给她开工资。20岁的待业女孩唐璐,父亲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母亲又下岗,生活无着落。张某某主动伸出热情的手把她迎进到店里来。唐璐学习不足两个月就领到了张某某发给的工资。她泣不成声地连连叫大姐。和张某某学艺的人多了,店上的生意更忙了。去年,张某某投资8万多元,添置了美容美发设备,店堂也被布置一新。这不但留住了客户,更留住了她学艺的徒弟们。和她学手艺的6个人学成之后,谁也不愿离开她,决定就在她的店上工作。张某某待她们则像亲姐妹一样,忙里抽闲,把她们组织起来,共同切磋和交流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而她自己则定期到外地学习美容美发新知识,还与两家美容用品有限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某某通过不懈努力,为自己也为别人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就业之路。她本人的年收入,远远超过了在工厂的工资报酬。就连原来反对她从事个体经营的姑母如今也对她刮目相看,夸她有远见,路子走得对。然而,张某某值得人们夸赞的事远不止这些。

    某广电局的一位职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变成了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张某某主动上门为她义务理发;城镇中学一位退休老校长患老年痴呆症,她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为他理发的义务,两年多时间从未中断。老校长病危弥留之际,她还是上门为他理了最后一次发。还有一位下肢瘫痪患者,别人嫌脏,家人找了几个理发店都拒绝为他理发,找到张某某二话没说,便爽快地答应了。像这样的事例对于张某某来说真是数不胜数。

    张某某为弱势群体义务服务在某县城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她热情奉献社会的举动也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她积极参加各项创建活动,还主动当起了计划生育知识义务宣讲员,引导经营户优生优育共同致富。去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她向经营户发出了倡议,明礼诚信,恪守职业道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某工商所组织经营户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张某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无偿献血,还说服店上的从业人员和自己的丈夫都来参加无偿献血。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100多名个体经营户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行列。今年8月下旬她又一次献上200cc青春热血,她们店上所有6名职工无偿献血计1200cc。

    今年抗击非典时期,张某某挨家逐户向同行散发工商部门负责制的宣传材料,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义务宣讲员,还慷慨解囊,向在外地打工的特困家庭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在她的带动下,一个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迅速在某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中拉开帷幕,短短两天时间,协会就收到会员捐款近万元……

    招商引资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头戏,前不久,她听说某私营企业联系了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急需一笔活动资金,张某某二话没说,给这企业垫支了一万元,使该项目顺利得到了落实。事后,该私企老板激动地说:这个项目能谈成,张某某当记头功。

    走进张某某美容美发店,带给人的心境,如临十里荷塘;与张某某打交道,其一言一行犹如春风拂面。由于张某某心眼好,不少顾客都把她当成知心朋友。一位前来做美容的中年妇女因家庭琐事与丈夫闹别扭而分居。张某某得知后,耐心地开导她,反复和她探讨人生的价值。结果,这位妇女深受感动,终于和自己的丈夫重归于好。她激动地逢人便说,张某某不但是位美容师,还是一位“心理医生”呢!

    张某某的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的确又是不平凡的。在张某某的店上挂满了奖匾:一本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是她奉献社会的真实写照。她先后被评为某县“巾帼创新业”十大明星、“下岗再就业先进个人”、“计划生育先进会员”等。2001年,还被某县委县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面对这种种荣誉,张某某总是淡淡一笑,她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只是鼓励,只是鞭策,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在她的面前只有起点,永远没有终点。这就是省光彩之星获得者张某某!

    放眼神州,改革的大潮波澜壮阔,激起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浪花;仰望苍穹,浩繁的天际风起云涌,闪烁着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朋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浇灌文明花》,说的是省“光彩之星”张某某。她就是这绚丽浪花中的一朵、璀璨明星中的一颗。某市某工商局某分局辖区,提起个体工商户张某某,真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不但有一门人人称道的美容美发手艺,更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张某某今年35岁,1988年毕业于某县职业中学。同年,被分配到某县服装总厂工作。第二年,她被厂里派往深圳宝丽金制衣有限公司学习。回厂后,她以娴熟的技能得到了厂领导的赏识,成为厂里技术尖子。

    然而,事与愿违。就在张某某为自己能够谋取一份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而暗自庆幸的时候,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她的面前,国有企业改革了,她的厂也在改革之列。面对“下岗”这个可怕的字眼,她彻夜难眠。是啊,被称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没有了,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呢?

    一天,她从报纸上看到一条外地培训美容美发人员的信息,于是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学一门美容美发手艺,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张某某的父母在供销系统工作,家境不错,她自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的公婆从事教学工作,经济上虽算不上特别富裕,但整个家庭生活还算过得去,并不急着张某某挣钱买米下锅。这样一听说张某某要学美容美发手艺,娘家人和婆家人都竭力反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张某某的姑母更是直言不讳地对她说:“剃头匠属于下九流,我们张家祖宗八代也没人干过这一行!”婆婆也劝她:“你没有工作,我们全家照样能养活你。”

    张某某心想,社会上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职业贵贱,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自食其力,生活得才有意义。于是,她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独自一人背景离乡先后到杭州、南京、广州等投师学艺。

    1997年7月,张某某学成归来,在某县城宝淮影剧院租了一间约十几个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起了理发店----“张某某理发店”。由于学的是外地新技术再加服务态度好,生意特别红火。消息不胫而走。

    一次下岗女工姜琳来到张某某店上剪发,姜琳向她吐露了下岗之后一时还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苦恼的心事。张某某一边给她理发,一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她,人生道路没有坦途,须靠自己去拼搏才行。姜琳觉得张某某很实在,提出要拜她为师,张某某爽快地答应了。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形形式式的人都有。由于张某某的店名声越来越响,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其中,也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掏出百元大钞对她欲行非礼。对此,她怒言正色道:“请尊重我们的人格!”来人自讨无趣,知道她为人正派,再也不敢来此造次了。还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老板要高薪聘请她到一家休闲娱乐中心,但她听出了这位老板的话外音,一口回绝道:“不干净的钱再多我也不要!”这位老板气急败坏,扬言要雇人将她的店砸了。面对威胁利诱,张某某毫不畏惧:“你再不走,我就报警了!”张某某疾恶如仇,这位心怀鬼胎的人终于灰溜溜地离开了。

    干自己的事业,走光彩大道,成了张某某的座右铭。因此,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甚至是同行的夸赞,有几位待业青年的父母还专门来到张某某的店上,恳求张某某将他们的女儿收为徒弟。他们说,张师傅不但手艺好,人品更好,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张某某美发厅开业至今先后吸纳40余名下岗职工与待业青年学艺。这些人学成之后自己开店经营的有近20人,还有不少的凭着手艺去了一些名店去打工,也有一些人就此长期留在她的店里。张某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她们传授技艺,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她们如何做人。他们说张师傅的唯一规矩就是先学做人,后学手艺。电缆厂待业女青年徐为琴,先由于不知情去了一家理发店学艺,不理想,为此很后悔。张某某知道后主动叫她过来学手艺,学艺6个月未收任何费用,学成后立即给她开工资。20岁的待业女孩唐璐,父亲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母亲又下岗,生活无着落。张某某主动伸出热情的手把她迎进到店里来。唐璐学习不足两个月就领到了张某某发给的工资。她泣不成声地连连叫大姐。和张某某学艺的人多了,店上的生意更忙了。去年,张某某投资8万多元,添置了美容美发设备,店堂也被布置一新。这不但留住了客户,更留住了她学艺的徒弟们。和她学手艺的6个人学成之后,谁也不愿离开她,决定就在她的店上工作。张某某待她们则像亲姐妹一样,忙里抽闲,把她们组织起来,共同切磋和交流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而她自己则定期到外地学习美容美发新知识,还与两家美容用品有限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某某通过不懈努力,为自己也为别人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就业之路。她本人的年收入,远远超过了在工厂的工资报酬。就连原来反对她从事个体经营的姑母如今也对她刮目相看,夸她有远见,路子走得对。然而,张某某值得人们夸赞的事远不止这些。

    某广电局的一位职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变成了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张某某主动上门为她义务理发;城镇中学一位退休老校长患老年痴呆症,她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为他理发的义务,两年多时间从未中断。老校长病危弥留之际,她还是上门为他理了最后一次发。还有一位下肢瘫痪患者,别人嫌脏,家人找了几个理发店都拒绝为他理发,找到张某某二话没说,便爽快地答应了。像这样的事例对于张某某来说真是数不胜数。

    张某某为弱势群体义务服务在某县城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她热情奉献社会的举动也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她积极参加各项创建活动,还主动当起了计划生育知识义务宣讲员,引导经营户优生优育共同致富。去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她向经营户发出了倡议,明礼诚信,恪守职业道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某工商所组织经营户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张某某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无偿献血,还说服店上的从业人员和自己的丈夫都来参加无偿献血。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100多名个体经营户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行列。今年8月下旬她又一次献上200cc青春热血,她们店上所有6名职工无偿献血计1200cc。

    今年抗击非典时期,张某某挨家逐户向同行散发工商部门负责制的宣传材料,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义务宣讲员,还慷慨解囊,向在外地打工的特困家庭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在她的带动下,一个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迅速在某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中拉开帷幕,短短两天时间,协会就收到会员捐款近万元……

    招商引资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头戏,前不久,她听说某私营企业联系了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急需一笔活动资金,张某某二话没说,给这企业垫支了一万元,使该项目顺利得到了落实。事后,该私企老板激动地说:这个项目能谈成,张某某当记头功。

    走进张某某美容美发店,带给人的心境,如临十里荷塘;与张某某打交道,其一言一行犹如春风拂面。由于张某某心眼好,不少顾客都把她当成知心朋友。一位前来做美容的中年妇女因家庭琐事与丈夫闹别扭而分居。张某某得知后,耐心地开导她,反复和她探讨人生的价值。结果,这位妇女深受感动,终于和自己的丈夫重归于好。她激动地逢人便说,张某某不但是位美容师,还是一位“心理医生”呢!

    张某某的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的确又是不平凡的。在张某某的店上挂满了奖匾:一本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是她奉献社会的真实写照。她先后被评为某县“巾帼创新业”十大明星、“下岗再就业先进个人”、“计划生育先进会员”等。2001年,还被某县委县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面对这种种荣誉,张某某总是淡淡一笑,她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只是鼓励,只是鞭策,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在她的面前只有起点,永远没有终点。这就是省光彩之星获得者张某某!

    【人物】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开发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每年扎根农村200天以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在太行山区示范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一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

    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30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使山区增收35.3亿元,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串闪光的名字。在旁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这一切,源于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有人说,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也有人说,忠诚比黄金更重要。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意识与奉献精神,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贡献,让人民收获很多、很多。

    2、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二

    科研为脱贫,脱贫为百姓

    1999年,临城县的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但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请来了李保国。

    李保国实地查看后,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

    传统核桃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为了选育出优质核桃新品种,2000年,李保国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在树底下啃两个馒头就算一顿饭了。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心疼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

    2003年夏,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自己则任凭雨水浇打。还有一次,爱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李保国得知后虽然非常着急,但实验正处关键时刻,只打电话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

    那几天,人们只是觉得他偶尔会眼神游移不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经过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管理方便,连年丰产,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

    同时创造的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2009年,“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绿岭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把这项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国,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从1996年到200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三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极受市场欢迎。可当初教村民掌握技术,李保国着实下了好大的工夫。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

    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

    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为了把岗底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常年不断。2009年,他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果农在家里读中专。这些人毕业后,有62人又考上大专。现在,全村有了5名高级技师、1名农艺师、14名技师,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常年野外的风吹雨打,让李保国面色黝黑。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但在农民眼里,李老师最美,称誉他是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甚至“大恩人”、“大救星”。

    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万山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你像春风,迎来了山里久违的美丽,你像火种,燃亮了百姓梦中的日子!”

    拓展资料

    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刘云山会见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

    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4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经过李保国的努力,邢台市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为此他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李保国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懈奋斗,近日,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

    李保国同志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矢志把最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决定指出,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精神十分可贵。

    决定要求,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李保国同志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早日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长期安家偏远山区,立志改变贫困面貌,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牢记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忠于使命,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李保国同志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毫无保留地传授实用技术,致力于让农民变成技术能手,许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因此甩掉“穷帽子”。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牢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引导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李保国同志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苦苦钻研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单是山区土质治理,李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扎根基层一线,始终保持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李保国同志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虽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他却毫无怨言。他不计个人得失,但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干净做事,奋发有为,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确保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如期脱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像李保国同志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扎根基层,苦干实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好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标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振奋精神、示范引领和凝聚正能量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把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解放思想大讨论紧密结合起来,让千千万万个李保国不断涌现出来,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保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技术扶贫拔穷根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懈奋斗,2016年4月13日,河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今夜,无意读了《谢非走了十年 老母依然不知》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说:“1999年,67岁的谢非临终前,特别嘱托不要把自己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以免当时已是103岁的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定要让母亲活得长寿。至今,谢非逝世的消息对李春老人已隐瞒了近十年”。李春老人唤谢非小名“阿香”。每当老人喃喃问起阿香怎么不回广州,家属或是曾与谢非共事的工作人员,只能对老人说“他在北京工作很忙,不方便回来”。读完,摧人泪下。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功劳簿上,该用醒目大字记上谢非――这个永远不可忘记的名字。广东人民至今怀念谢非书记,特别是深圳老宝安对他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他大力支持宝安撤县立区工作,为现在拉近深圳城乡距离、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如今人民住上安全文明小区与他倡导下是分不开的。谢非书记,广东人也称为他为‘工头’,他始终与所有的干部同甘共苦,有事有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他为人低调,要求改革试验“多做少说”“只做不说”,所以生前,媒体很少报道他的事迹。他只有高中学历,但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唯贤是举、唯才是用,谢非主政广东时,1996年省长换届时的四位候选人(张高丽、黄华华等),今天都主政一方或一域,他们的成长与老领导慧眼识才是分不开的,张高丽等深受人民好评与老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是分不开的。谢非四岁时,其父正值壮年就撒手人寰,靠母亲水煮地瓜渣独自拉扯大的穷孩子,他深深知道穷人生活是多艰辛,在广东群众眼里,谢非是一位好老乡、好朋友,对人体贴关怀。谢非书记如大树般根扎广东大地,把爱献给了南粤大地,他念念不忘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调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病重时,还专门要了广东顺德的音像资料看,谢非书记他殚精竭虑地,争分夺秒地调查着、思考着、工作着,很少把时间留给自己休憩,累倒。

    谢非书记他带着未竟事业走了,一走将十年,但他不会留下遗憾。虽然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位置上撩下这句话“如果再有个两三年就好了”,他惦记人民的伟大改革事业,谢非书记你放心,广东人民在汪洋书记的带领下已掀开解放思想的大潮,继续朝着改革事业往前走,广东区域一定会协调发展,一定会让山区人民过好日子;中国人民在胡总书记的带领下一定会继往开来,如今中华大地准备迎接奥运会,利用这样的机遇,发展壮大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文明程度,我们一定会取得让世界瞩目的成就。虽然在病重时,他留下嘱托不要把自己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他这是多么爱自己的母亲,谢非“善意的谎言”叫我泪流满面,我默默祝福李春老人健康长寿,感激这位老人为广东人民培养出谢非书记这样的好领导,做官先做人,从政先修德,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往往体现在遵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不讲党性、道德的官员一定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在群众面前而绝无威信可言。我深深为谢非书记的孝道所感动,你的为官之道是官员学习的榜样。谢非书记,你放心,党和政府会照顾好老人。

    鄂尔多斯市天泰万欣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关于禁止使用天泰万欣商业品牌进行融资的函爱飞翔清真兔业股份有限公司、鄂托克旗爱久宜农牧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公告

    为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产业,于2016年12月1日爱飞翔清真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飞翔)、鄂尔多斯市天泰万欣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天泰万欣)负责人在银川市签订协议,拟成立久宜爱华公司,公司主营方向为农牧业投资发展。天泰万欣同意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久宜爱华公司,系因近年来国家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研发、制造的政策倾斜较大,市场前景良好,爱飞翔和天泰万欣均具有科学养殖行业背景、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符合双方公司远期商业规划。

    合作过程中,天泰万欣发现爱飞翔、鄂托克旗爱久宜农牧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爱久宜)的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方式存在众多涉嫌违法之处。首先,爱飞翔、爱久宜在吸引投资时承诺兑现的投资回报率高出正常市场经营利润太多,天泰万欣认为按照正常的经营方式,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兑现如此高的投资回报。其次,爱飞翔、爱久宜获得社会投资后,未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奖励投资主体,以其利用高额的回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第三、未经天泰万欣同意,擅自使用天泰万欣商业品牌进行融资,甚至在融资资料中以天泰万欣商业价值作背书,以“天泰万欣价值3亿多”等内容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误以为天泰万欣为融资行为提供信用担保。第四、据天泰万欣得知,爱飞翔、爱久宜在全国多个省市区,以天泰万欣、爱飞翔合体的名义发放农牧业券,吸引投资且未用于扩大再生产。第五、农牧业券的发行未获得监管部门同意。

    天泰万欣认为,爱飞翔、爱久宜以高额回报率吸引投资者,不将融资所得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发放奖金或赠送购物券形式继续吸引投资的行为不符合商业规则,法律风险巨大。

    故,经天泰万欣股东会讨论决定,向爱飞翔、爱久宜发出公函,发表如下声明:

    一、天泰万欣不再向爱飞翔、爱久宜出租天泰万欣办公场所、职工食堂、养殖场所、工厂车间等,用于召开融资会议或开展商业宣传。

    二、天泰万欣禁止本公司员工、高管参加爱飞翔、爱久宜召开的产品推介会、融资活动。如有天泰万欣员工、高管参加上述活动,纯属其个人行为,天泰万欣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三、天泰万欣部分员工、高管参与爱飞翔、爱久宜融资推介会,系出于盘活公司闲置资产和引进投资扩大久宜爱华公司产能目的,天泰万欣未从二公司处获取场地租赁费以外的任何资金。活动当时,天泰万欣并不知晓二公司承诺的投资回报高出市场价值数倍,也不知晓二公司未将融资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四、天泰万欣商业品牌系天泰万欣独有商业资源,天泰万欣禁止爱飞翔、爱久宜以任何形式使用天泰万欣商业品牌,扩大其融资、产品推介活动影响范围。未经天泰万欣授权批准,利用天泰万欣商业品牌影响力进行融资、产品推介属误导投资者行为,必要时天泰万欣采取法律手段制止该类行为。

    五、天泰万欣禁止爱飞翔、爱久宜在任何宣传活动中使用“天泰万欣”名称,今后如再次发现爱飞翔、爱久宜以天泰万欣品牌或天泰万欣商业信用误导投资者,天泰万欣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以保护天泰万欣及投资者合法权益。

    鄂尔多斯市天泰万欣生物科技股份公司

    罗官章,男,土家族,1937年7月出生,1956年10月入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其主要事迹是退休后回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帮助村民致富。

    坚守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钻。左邻右舍笑着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

    1977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牛庄就像‘无人区’”。

    时任书记的罗官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干干看,自己修建金山水电站。说干就干。没有公路,罗官章就与50余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大山里行进,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个号子,板子和机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一个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纳税70万元的综合型电站。

    罗官章,回来了。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正如他所说,“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朱坤是跟着罗官章发家致富的,村里的百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日子过的蒸蒸日上。

    罗官章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19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执着

    在罗官章家里,面积最大、布置最好的是书房。近2000册书籍,十几种报刊。这里,应是宜昌海拔最高的农村书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罗老奉行一生。

    1998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老罗和老陈怀揣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这个老陈,正是罗官章的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关。“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何况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陈孔焕好心劝他。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

    面对掌握致富的“金钥匙”,罗官章取经途中四处碰壁。“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再失败。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种子。此时,试验已进行100多次,观察记录写了整整三大本。

    与此付出的,还有罗官章的两个手指。“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

    靠山吃山,还得以山养山。几十年从政经历让罗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于脱贫,对山林砍伐过度,欠下了不少“生态债”,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这个老头子,为督促我们栽树,脾气犟得很。”和朱坤一样,一到年底,特别是开春,牛庄的天麻种植大户们,都会被罗官章逼着多栽树。近五年来,该乡累计补植林木10万株,完成植树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近万亩。

    圆梦

    党员干部带头干,勇于担责做示范,这是罗官章坚持了几十年的产业扶贫“诀窍”。

    2000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

    当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引进反季节蔬菜品种白玉春萝卜,在牛庄村116个农户推广种植了196亩。在9月份收购时,外出必经之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垮塌,大量萝卜滞留家中。一天召开五次会议,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老板外运,罗官章一刻也没有停。“老百姓的卖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紧”,最终罗老自家的8万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村民李宽全种的9.6亩没有卖完,罗官章自掏腰包,拿出15500元,赔偿种子、地膜和肥料。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搞活特殊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经验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白玉春萝卜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先后建设了23个冷库,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牛庄人至今津津乐道的,还有罗官章领导的“白色革命”。在全乡发展地膜包谷5000多亩,单产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决了百姓粮食紧缺问题。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2015,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6倍。

    罗官章,男,土家族,1937年7月出生,1956年10月入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回乡扎根深山老林19年,带领和帮助乡亲们经历千辛,百折不挠挖穷根、战贫困。

    主要事迹:

    坚守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钻。左邻右舍笑着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

    1977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牛庄就像‘无人区’”。

    时任书记的罗官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干干看,自己修建金山水电站。说干就干。没有公路,罗官章就与50余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大山里行进,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个号子,板子和机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一个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纳税70万元的综合型电站。

    罗官章,回来了。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正如他所说,“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朱坤是跟着罗官章发家致富的,村里的百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日子过的蒸蒸日上。

    罗官章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19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执着

    在罗官章家里,面积最大、布置最好的是书房。近2000册书籍,十几种报刊。这里,应是宜昌海拔最高的农村书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罗老奉行一生。

    1998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老罗和老陈怀揣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这个老陈,正是罗官章的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关。“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何况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陈孔焕好心劝他。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

    面对掌握致富的“金钥匙”,罗官章取经途中四处碰壁。“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再失败。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种子。此时,试验已进行100多次,观察记录写了整整三大本。

    与此付出的,还有罗官章的两个手指。“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

    靠山吃山,还得以山养山。几十年从政经历让罗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于脱贫,对山林砍伐过度,欠下了不少“生态债”,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这个老头子,为督促我们栽树,脾气犟得很。”和朱坤一样,一到年底,特别是开春,牛庄的天麻种植大户们,都会被罗官章逼着多栽树。近五年来,该乡累计补植林木10万株,完成植树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近万亩。

    圆梦

    党员干部带头干,勇于担责做示范,这是罗官章坚持了几十年的产业扶贫“诀窍”。

    2000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

    当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引进反季节蔬菜品种白玉春萝卜,在牛庄村116个农户推广种植了196亩。在9月份收购时,外出必经之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垮塌,大量萝卜滞留家中。一天召开五次会议,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老板外运,罗官章一刻也没有停。“老百姓的卖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紧”,最终罗老自家的8万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村民李宽全种的9.6亩没有卖完,罗官章自掏腰包,拿出15500元,赔偿种子、地膜和肥料。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搞活特殊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经验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白玉春萝卜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先后建设了23个冷库,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牛庄人至今津津乐道的,还有罗官章领导的“白色革命”。在全乡发展地膜包谷5000多亩,单产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决了百姓粮食紧缺问题。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2015,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6倍。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