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开店创业
  • 小吃店
  • 美容院
  • 餐饮店
  • 服装店
  • 饰品店
  • 咖啡店
  • 宠物店
  • 特色店铺
  • 水果店
  • 母婴店
  • 烧烤店
  • 茶叶店
  • 便利店
  • 粮食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作物种植

    时间:2019-01-16 16:04:46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粮食作物是指为世界上绝大数人提供直接的主要食物的作物,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等。食物的自给自足,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经济作物主要是指提供主食以外的其他生活所需品原料的作物,世界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和甜菜、茶叶、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果品等园艺作物。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

    粮食作物 :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和高粱等, 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很多人的食物来源。

    1 它们非常有营养

    2 它们可贮藏很长时间

    3 与蔬菜和果树不同的是,粮食作物的种子含水较少。因此,它们比蔬菜或水果耐贮存。

    4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栽培它们。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

    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

    花生 对热量要求较高

    林业 山地或丘陵

    油菜 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渔业 湖泊或水库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小麦 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茶叶 喜温好湿,喜酸好阴

    水稻 性喜温凉,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苹果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米 性喜暖湿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大豆 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芝麻 喜温怕涝

    棉花 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黄麻 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4——9月 油菜:12——次年5月 花生:4——10月 甜菜:5——9月

    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 南方:4——7月 7——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希望对你有帮助

    的主要原料,其产物几乎全部供销售,因此也被称为

    商品作物。

    种类很多,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嗜好作物(有时

    称饮料作物)和药用作物。

    和大豆等,有时也包括在

    之内。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大多与

    相反,粮食生产分布比较

    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

    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主要经

    济作物的生产则往往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

    达国家仅仅是在某些温带经济作物(如

    、大豆和某些油料)及少数亚热

    带作物(如棉花、葡萄)生产方面占的比重较大,热带作物则几乎完全集中

    在发展中国家。

    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所以有此特点,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作物的生

    长大多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同时商品率很高,

    和竞争的作用特

    别明显,因此通过竞争逐步集中到了少数条件最有利的地区。另外许多经济

    作物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不宜实行机械化,因此趋向于人口密集、

    劳动力便宜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除自然条件限制和劳动力昂

    贵及其它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较小外,还因为他们对蔬

    菜、肉、乳等的消费量大,从而使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用于这些不适宜长途运

    输的农畜产品的生产方面。

    世界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地区与生产地区相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和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吸收了较多的经

    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也由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发展中国家加工自

    己的农产原料,而它们却把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原料经过加工后再部分出口

    谋利,致使它们成为农产原料的主要进口地区。

    世界

    原料作物有棉花、麻类和

    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棉花。

    棉花原产印度,喜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温带和热带季风地区最适宜生长。

    由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战后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

    件的干旱地区集中,而且棉花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机械化发展又较晚,棉

    花经压轧去棉籽后

    不比

    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棉花生产和消

    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一致。世界棉花生产主要有四大地区:第一是亚洲大陆

    南半部,包括苏联的中亚和

    以及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一些

    西亚国家等,此区约占世界棉花产量二分之一以上;第二是

    ;第三

    ,主要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以及

    地区;第

    四是非洲,其中以埃及和

    最为著名。世界棉花消费目前仍以发达

    国家为多,除美、

    澳大利亚棉花自给有余外,所有其它发达国家所需棉

    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所产棉花则大量供应发达国家。

    世界油料作物多以一年生为主,包括大豆(有时也将大豆列为粮食作

    物)、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等,另外,棉籽、

    籽也是榨

    油原料。多年生油料植物(如

    等)占次要地位。

    油料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与

    有些类似。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有

    油料作物的种植,只是品种不同而已。不过,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个别油

    料作物的分布比较集中。世界上产油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大豆、棉籽、花

    生等)、中国、苏联(向日葵、棉籽)和印度(芝麻、花生、

    和棉籽)

    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许多油料的生产上都占重要地位:花生、芝麻各占五

    分之四,

    占五分之三,

    籽占70%,油菜占三分之一,大豆占近四

    分之一以及100%的

    。油料作物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商品,

    西欧和日本油料产量较少,是世界最大的油料进口地区。

    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

    。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原产印度,后

    传播世界各地。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每年生产糖约9,000 多万吨,其中近三

    分之二为蔗糖,余为

    糖。世界甘蔗生产绝大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

    约占二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巴西、古巴、墨西哥、

    和阿根

    廷等国;亚洲占四分之一,主要在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尼和泰国;其余

    则产在非洲(南非、

    等)和澳大利亚等地。有的蔗糖生产国按人口

    平均的产糖量很高(如古巴、

    可达500 公斤以上),但消费量却很

    低,所产原糖主要供出口。发达的

    食糖总消费量远远大于发展

    中国家,其人均消费量约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倍多。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出口原

    糖1,000 多万吨,几乎全部供应发达的

    和苏联。甜菜生产、消

    费的地理特点与甘蔗不同。它是温带作物,欧洲是甜菜最大产区,约占世界

    总产量的80%以上。在欧洲,由英国向东经荷兰、比利时、法国、联

    国、

    民主德国、波兰、

    、匈牙利、

    ,一直延伸到苏联的乌

    克兰,以及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等,许多肥沃的平原和

    都盛产甜菜。北

    美是第二个主要甜菜产区,产量约占世界的9%左右。可见甜菜糖主要生产

    国是发达国家,它们生产的甜菜糖主要供国内消费,而且尚

    ,几乎

    所有甜菜生产国都要进口原糖。

    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咖啡、可可和茶叶,除日本、苏联有少量的茶叶外,

    几乎全部产在发展中国家。咖啡主要产于

    (以巴西、哥伦比亚为最

    多)和非洲;可可多集中在

    和巴西;茶叶则以亚洲的印度、中国和斯里

    为主要生产国。但是咖啡与可可的消费地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占世界人

    的发展中国家,只消费了

    与可可总消费量的不到五分之

    一。发展中国家茶叶的消费量较咖啡、可可为大。

    橡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世界人工橡胶的发

    展。

    在世界橡胶消耗总量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原产于巴

    西

    流域,十九世纪

    被引进到东南亚。东南亚某些地区现在

    是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其中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最多;

    南亚的印度、

    产量也较大。发达的

    是天然橡胶的主要

    消费者,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苏联、

    ,约占四分之一;

    发展中国家仅消费世界天然橡胶的十分之一。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主要是气候:气温适宜降水丰富光照充足

    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比如棉花甘蔗油菜甜菜大豆花生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一、经济作物的在农业中的地位:

    1、经济作物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多种经营的主要内容;

    2、经济作物能促进粮食生产和其他农业部门的发展;

    3、经济作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来源;

    4、经济作物是外贸的重要商品。

    二、意义:经济作物在中国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作物的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许多经济作物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饮食、穿衣等生活质量提高的大问题。经济作物的生产对我国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出口、创汇、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经济作物生产,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增加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是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国经济作物的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日:“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年不制衣则寒”(西汉晁错),“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淮南子》),可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无疑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在这一贡献中,经济作物生产具有仅次于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等1l大类作物中,其中经济作物棉、油、糖、麻、烟、茶、桑等占7大类,均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除吃饭外,穿衣在人民基本消费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服装原料的80%来源于农业生产,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近年来人们在穿着方面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倾向,天然纤维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可再生的植物性纤维及蚕丝织品仍是化学纤维所不可代替的。油料作物是人们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的主要来源,植物油脂富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在改善人们食物营养和健康上具有重要意义。经济作物生产的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目前我国约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由于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工业的原料只能来源于农业生产,纺织制衣业原料主要依赖于棉、麻生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农业生产,特别是依赖于经济作物及优质作物的生产。茶、蚕丝织品、棉织品、麻织品、编织制品等经济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不少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也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经济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今后长期内仍将是出El物资的重要来源。中国加入WTO后,发展外向型农业,其中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和出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80%,消除贫困,让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使已经温饱的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是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一个拥有10

    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如何认识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一、为何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高企,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将保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一是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变化: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但需求增长最快的正是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价格全面高过国际价格,竞争力低下。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不但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甚至还远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如此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国际上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也不愿意买国内的农产品。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只能是增产越多,亏损越多。三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产量过剩,收储政策导致财政负担沉重。针对当前突出问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应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当二者出现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时,农业经济发展将呈现迟滞甚至危机。为此,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改什么?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首先是改思路。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从农业现状来看,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即有的农产品多了,库存爆满,有的又少了,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当然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农产品。同时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其次是改结构。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高产区,减少低产区;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最后是改制度。制度是保障,保障有力方能运行通畅。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第二,建立促进生产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优质农产品,所以政府应鼓励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对于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政府应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用于激励引导。第三,建立相应的安全、卫生生产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卫生不安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多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少施化肥,少用农药。但是现在如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农民可能全都是亏本的。因此还需要政策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

    三、怎么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改革重点。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去库存。所谓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农业的库存主要指的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及大豆、棉花、红枣、苹果等农产品,堆积在粮仓里。

    去库存,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庞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2015年11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公布的《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

    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另一方面,沉淀在粮仓之中的陈粮损耗加重。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去库存,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一方面,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另一方面,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

    去库存,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降成本。所谓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降成本,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规模经营,近几年土地流转呈现出快速推进势头,但总体上讲,小农分散经营的格局未变,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空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降成本,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降成本,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营运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补短板。所谓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补好农村基础设施之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着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农业部长韩长赋介绍,“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的不少农业企业主打‘绿色环保’牌,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不但市场销路大大拓展,农产品的价格也得到大幅提升,农产品的效益更加显着。”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习大大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作为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必须落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上,落到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

    (资料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简单地说:农作物包括经济作物,即经济作物属于农作物的一个分类领域。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法,将作物分为3大部分,8大类别:

    1、粮食作物

    (1)禾谷类作物 一般属禾本科植物。常见的有稻、麦、玉米、高粱等。

    (2)豆类作物。属豆科植物。常见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菜豆、小豆等。

    (3)薯芋类作物(也称根茎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豆薯、木薯、山药等。

    2、经济作物

    (1)纤维作物。常见有棉花、大麻等

    (2)油料作物。常见的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大豆也是常见的油料作物)。

    (3)糖料作物。常见的有甘蔗、甜菜等。

    (4)其他作物。主要包括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等。

    3、绿肥及饲料作物。常见的有苕子、苜蓿、紫云英、草木樨、田菁等。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食物的来源之一。“人以食为天”,表达了人与食物的关系,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给人类带来健康。食物的自给自足,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科学的科技生产技术,以及新型工业制造出来的能辅助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果品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特点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分类

    按其用途分为:

    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

    糖料作物(甜菜、甘蔗)

    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

    嗜好作物(烟叶)

    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

    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

    按所处温度带分为:

    分为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经济作物、温带经济作物。

    发展状况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布

    新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南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东北林区: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人参、貂皮、鹿茸 、大豆、甜菜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

    黄河流域: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

    南方地区: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蚕桑、油菜

    南部沿海:香蕉、荔枝、桂圆、菠萝 、甘蔗

    海南:椰子

    西北: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

    内蒙古:三河牛、三河马

    宁夏:滩羊

    青藏高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台湾:樟树(樟脑)、甘蔗、茶叶、香蕉、菠萝

    经济作物是指对自然条件的选择较严、技术要求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主要是用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故又称“技术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棉花、油料、麻类、桑柞丝、茶叶、糖料、蔬菜、烟叶、果品、药材等。

    经济作物生产的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要求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必须注意解决好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争地、争劳力、争资金的矛盾,以及收购政策、价格政策、奖售政策等问题,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嗜好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上面答得很对

    (一)狠抓政策落实。今年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品种多、受益面广,下拨时间也比去年提前。要求各级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把这些政策宣传好、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大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使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要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要确保尽快兑现到户;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要深入研究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完善和强化政策的意见建议。

    (二)狠抓面积落实。面积是产量的基础,今年我市粮食面积必须确保稳中略增。要求各县(区)将粮食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农户、地块,确保全市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346.8万亩以上,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76.4万亩以上。

    (三)狠抓结构优化。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协调发展,推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增加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确保“菜篮子”数量充足、质量安全,全年均衡供应。继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市场份额。全市发展特色蔬菜专业村要达到25个,2.5万亩;新增专业村5个,0.5万亩;发展优质特色水果专业村达到25个,2.5万亩;新增专业村5个,0.5万亩;狠抓“四川名牌农产品”评选推荐,力争推荐5个以上,争评3个以上“四川名牌农产品”。

    (四)狠抓科技服务。农业增产的潜力在科技,农民增收的途径在于依靠科技。各县(区)要以粮油高产创建年活动为平台,狠抓“664223”粮油高产创建和“4415”蔬菜生产助农增收活动,实施大规模培训,开展大现场示范,集成推广节约化、轻简化综合增产技术模式,提高实用技术的覆盖面,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促进增产增收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要育足育好水稻、玉米、红苕、蔬菜“四苗”,为大春满栽、抗灾补栽奠定良好基础。

    (五)狠抓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充分发挥村级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防治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六)狠抓农资供应和监管。认真落实国家对化肥生产的优惠电价、气价政策,组织好化肥、农膜等农资的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证农用物资的运输,保障农资充足供应。要落实好春灌提水执行农排电价的优惠政策。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干摘

    甘蔗,梨,辣椒~~~

    甘蔗,梨,辣椒~~~

    甜城肯定种甘蔗撒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