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业指南 致富视频 网上开店 养殖视频 范文大全 创业项目开店经验创业杂谈如何创业技术资料创业防骗项目分析微信营销农村创业投资理财
  • 美食小吃
  • 开店资源
  • 实用知识
  • 养殖技术
  • 价格行情
  • 药材种植
  • 种植技术
  • 粮食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时间:2018-12-14 08:23:33 来源:东东创业网 本文已影响 东东创业网手机站

    相关热词搜索:

    1995年,当粮票已从流通领域步入收藏领域时,美国人布朗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指出: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然而随后,媒体广泛报道的却是中国粮食储藏过多,导致大量的陈化粮。结果一方面农民卖粮难,粮价连年下跌;另一方面,大量的陈化粮催生了乙醇燃料工业,大量的陈化粮还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危及国民健康。  正当各地致力于农业的“结构升级”,大力减少种粮面积,推广经济作物时,却发生了粮价上涨。专家警告:粮食危机迫近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亦对全世界发出类似警告。而以试农村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农民而闻名于世的茅于轼却一再著文,痛斥“虚拟的”粮食危机,认为有必要“彻底消除许多错误的观念”。  2005年1月3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报道,农业部于2006年底提出了《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有趣的是,一年多后查遍网络(包括农业部网站),笔者也没能找到这个规划的全文。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个规划对粮食问题的总体判断是:  “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粮食问题无疑是基本国情之一,这不断涌出而又相互矛盾的信息,迫使笔者探寻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吃了几天饱饭?  我们告别粮票制度是1994年,至今不过十余年。  1953年10月,中央全国粮食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1955年5月16日,中央下达了《关于整顿城市粮食计划供应工作的指示》,要求全面实行“以人定量”和以行业定量的计划供应制度,凭证、凭票供应。1955年9月,国家粮食部以命令的形式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法》。从此,没有粮票就没有饭吃,粮票成了一代中国人的命根子。  然而,如果以为粮票是新中国的创造,那就错了。民国年间,国民党政府发放过“粮食配给票”,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也发行过“临时饥饿谷证”、“军用粮票”、“边区粮票”等。再往前,明清时期有“漕米版串”、“完粮串票”,宋代有类似粮票的“粮食要券”。饥饿似乎总是伴随着我们这个人口最多的种族,史书上“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记载比比皆是,马尔萨斯没有出现在中国实在令人诧异。  人均粮食产量表征着国家粮食丰裕的程度。建国以来的人均粮食产量见图1。历史数据显示:建国后短短7年内,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46.8%,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考虑到这是新政权刚刚建立,还在朝鲜与美国面对面地打了一仗的时代背景,对比一下十月革命后普遍的饥荒,我们真应该对前辈们的业绩肃然起敬。  可惜,伟大的成就之后是巨大的失误与挫折,一场“大跃进”带来了人们至今难忘的饥荒。它让决策者牢牢地记住了“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的古训,使“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成了长达30年的基本国策。这30年的前期,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而后期则启动了世界上最严厉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农业为基础”的成效是显著的,人均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到1982年接近了350公斤/人(348.7公斤/人),此后长达20年,人均粮食产量均在350公斤/人以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终于告别了粮票。  告别了粮票,“以粮为纲”也就渐渐淡出,到199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史无前例的412.24公斤/人。正当人们像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那样,再次奋力投入工业化、城市化之时,人均粮食产量步步下滑,到2003年降到333.29公斤/人,回到了1982年以前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趋势线自1996年后出现了下行的态势,这不能不让为政者惊出一身冷汗。  我们将需要多少粮食?  要知道我们将需要多少粮食,先需要知道我们将会有多少人口。图2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的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  由图2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的区间,蒋正华、张羚广的预测数据(《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的预测偏差小些。  曾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何亚福则认为:“如果按照计生委认定1.8的总和生育率计算,那么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达到14.6亿的峰值;如果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22的总和生育率计算,那么到2020年之前就达到人口峰值,这个峰值不到14亿。”  一份《200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告则认为:2050年,人口可达到的峰值为14.2899亿。  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  图2中的细线是笔者对统计数据做的简单多项式拟合,而不是依据人口理论作的严谨预测。但其走势显然比蒋正华、张羚广的预测数据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更接近统计数据的趋势。它低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控制目标,高于何亚福给出的两个峰值。至于对人口峰值的估计,则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一致:于2040年达到人口峰值15亿。  谨慎起见,我们将15亿人作为中国的人口峰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新增的两亿人口准备粮食产能。  图1中我们看到,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这个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显示了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从1961年到1974年,我国的粮食生产稳定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均粮食产量的平均波幅从18%降到4.7%,此后最高也没超过8%。这意味着社会已经适应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当年家家必备的粮囤、米缸已被商业储备取代,一旦人均粮食产量的平均波幅超过8%,除非商业储备有能力过滤这异常波动,势将引发社会的不安,乃至动荡。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这十余年,由图1可知,1996年的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的平均水平。而这一年的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的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的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的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19.2%的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的新增产能。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  能否靠进口解决问题?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多年来在2.3亿~2.5亿吨之间,新增0.95亿吨左右的贸易量,势必将冲击整个粮食贸易结构,使我国与其他粮食进口国间的关系复杂化。此外,粮食出口量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其中美国占了35%左右。在粮食问题上高度依赖这些国家,其后果是什么?  粮食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差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粮食生产年度波动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展现的长期趋势。1994年以前,总体上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经过艰巨的努力,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问题在于1994年之后,出现了粮食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的苗头,若无法遏制它,饥荒将重新光顾我们。  产粮能力:播种面积与单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峰值5.12亿吨,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水平。  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历年播种面积呈下行态势,主要是杂粮之类,面积大幅萎缩,作为主食的稻谷、小麦,总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8亿亩左右,但进入本世纪后,也发生了明显的下滑。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能保住播种面积不快速下降即是万幸,不可能指望明显增加播种面积。粮食增产只能靠提高单产。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粮食单产明显提高,对中国人摆脱饥荒居功至伟。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产的提高显出了明显的疲态。  单产:化肥与良种  化肥和农药是半个世纪来提高单产的重要因素。数据告诉我们,超过一定限度后,持续加大化肥和农药用量,对提高单产几无意义。1996年后,化肥和农药每亩用量持续增大,逻辑上有两种可能:其一农民无知,盲目施用;其二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了“药物依赖”,不逐步加量就可能减产。无论实际上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仅靠化肥、农药来明显提高单产。  另一个可能的途径是良种。  稻谷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段是1976~1984这8年间。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获大面积制种成功,1975年冬,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此后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可见良种对这一阶段稻谷单产提高的作用。  然而,此后稻谷单产增速放慢,1998年后更陷入停滞。1996年,根据袁隆平的提议,农业部制定了超级稻发展计划:1996年~2000年,超级水稻单产达到每亩700公斤;2001年~2005年,超级水稻单产达到每亩800公斤;到2010年,超级水稻单产将达到每亩900公斤。袁隆平分析说,中国目前的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大约为2亿亩,如果都种上超级稻,每亩可增收水稻150公斤,新增水稻总产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中国超级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004年4月16日新华网)。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愿景。  10年后,农业网于2006年9月宣布:“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实施10年来,伴随着一批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的相继培育成功,统计显示,1999年至2005年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超级稻新品种约2亿亩,覆盖了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华南稻区和东北稻区,累计增产稻谷120亿公斤。  这5年“累计增产”的120亿公斤相当于同期全国累计粮食产量的0.37%!而这期间全国人口增长了3.95%。  2007年9月4日,《科学时报》报道:  “根据有关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培育并形成20个达到这一标准的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约1.2亿亩),保持中国水稻育种的国际领先水平,带动全国水稻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仅此一项,全国水稻总产量即可增加720万吨。”  这预期增加的720万吨不过是2005年全国粮食产量的1.48%,而到2010年,前述国家人口发展战略预期的人口数比2005年人口增加4.01%。  由此可见,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的道路有多艰难。  单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在“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的时代,各地几乎是不计代价地兴建农田水利。当时的农业样板大寨,最重要的建设就是梯田,所谓“先治坡、后治窝”,宁可忍受家里破烂,也要改善基本农田。  现在,人们对“先治坡、后治窝”有两极化的评价。然而,从1961年到1996年的单产持续提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功不可没。虽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就逐渐下降,但前期建设所产生的功效至少维持了10年。  当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本质上是人海战术,这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才可能。而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许多地方只有老人孩子留守,维持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感吃力,更别说改善了。至于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受制于比较效益,根本不可行。  依靠人力受阻,那依靠科技如何?  1984年后,我国粮食生产三年徘徊,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李振声同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3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在周光召的全力推动下,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使黄淮海地区增产了504.8亿斤,与学者们预测的500亿斤增长潜力相符。这增产的504.8亿斤相当于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的6.2%,接近1984到1988年4年的人口增长率;换而言之,这一努力,解决了这4年内新增人口的粮食供应。  然而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们再没能看到类似的努力,问题何在?在于社会缺乏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在动力,动力转向了比较效益更高的方向。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川粮外运”,这些民谚说明了中国最佳农田水利条件的区域分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地方成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热点区域,相对而言,务农的比较效益绝无竞争力。于是昔日的“天下粮仓”再也没有输出粮食的能力,有的甚至需要大规模进口粮食,才能维持社会经济运转。图3显示出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与全国均值之差。由此我们看到唯一有能力大规模向外输出粮食的只有: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一向被视为粮仓的江苏、河北、湖北、四川,只能自给而已,而珠三角和浙江,则成为严重缺粮的区域。  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自1998年后明显下降,这反映了农田水利在社会经济系统评价中的实际地位。由此我们看到,影响粮食生产的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因素: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  问题何在:  产能?需求?有效需求?  茅于轼痛斥“虚拟的”粮食危机,其基本论点正源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他指出:  “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  “个人的粮食安全依靠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样依靠市场。这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世界市场上从来没有缺过粮,倒是总是生产过剩,为卖不出去发愁。各产粮国都想尽一切法补贴出口粮食。世界贸易组织近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取消粮食出口的补贴,让粮食自由流通。因为过剩,过去半个世纪虽然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种粮食的人减少了大概2/3,而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却降低了一半。”  这是一个极有力的论证。仔细思量这个论据,不难发现它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之上的:  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粮食,粮食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是表征粮食余缺的信息系统,既然相对价格在下降,足以证明无缺粮之虞。  这个论证完全符合经济学教科书的原理,足以从理论上消除关于粮食危机任何“虚幻”的观点。然而,这个论证用粮食购买力替换了全社会人口对粮食的实际需求,而只承认有购买力的需求。事实上,当今挨饿的人全是缺乏购买力的穷人,在茅于轼的论证中,这部分需求是不存在的。  且不说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为全球饥饿人群殚精竭虑,即使在国内,在大学这个以前被视为象牙塔的地方,不时都有学生因贫困而节衣缩食的消息见诸媒体。农民工饮食恶劣,乃至吃饭馆剩饭的报道更时有所闻。  1996年后,粮食产量大幅下滑,论者将其归之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然而种粮的比较效益为何下降到如此地步?请注意,这段时间正是“利润极大化”原则在行政权力的保驾护航,乃至直接参与下大行其道的时期。正是“利润极大化”原则导致了尖锐的两极分化,导致试图“以钱生钱”的货币与需要购买商品并祭献利润的货币之间失衡。在货币向“资产”集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底层人口的基本需求被排除在“购买力”的视野之外。  既然市场经济是当今主流文明的基础,既然事实上是“利润极大化原则”依据“有效需求”在配置资源,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一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导致了什么结果。  我国的粮食生产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主体,其中,稻谷和小麦主要用作口粮。上世纪80年代以前,95%以上的玉米被用作口粮。而今玉米消费结构中,饲料占75%左右,工业用占12%左右(主要是淀粉和酒精行业),粮食和食品消费占8%左右,种子消费约占1.23%左右,剩余为储备和出口。(李超民《我国CPI过快上涨的国际根源》,2007年9月3日《文汇报》)  稻谷、小麦和玉米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见图4。  数据显示:自1985年后,作为主食的稻谷加小麦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就开始下降,而作为饲料和酒精、淀粉原料的玉米则替代了它们空出的份额。这说明,我们的社会经济系统认为,酒肉之需开始优于口粮之需。显然,酒肉之需是相对富裕人群的需求,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生理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于是社会经济系统作出了相应调整。  调整的动力还不止于此。鉴于石油资源短缺,2003年11月,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封闭运行推广车用乙醇汽油;2004年下半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相继实现了全省车用乙醇汽油封闭销售,至此,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封闭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此后在我国,乙醇汽油项目迅猛发展了5年,直到2006年7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还表示,中央财政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自2002年试点以来,4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还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直到2007年,燃料乙醇项目的扩张才被发改委叫停。  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全球性的。  2002年后,全球燃料乙醇产量出现井喷,尤其是美国燃料酒精产量以超常规速度增长。  2005年,布什政府发布生物燃料目标:2012年达到2300万吨,生物燃料的绝大部分是燃料乙醇,而目前美国的燃料乙醇全部用玉米生产。  2006年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酒精生产国。同年5月31日,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宣布,将在其经营的383家美国加油站中提供乙醇汽油混合燃料。  2007年,布什政府发布生物燃料目标:2017年达到1.07亿吨。  截至目前,美国燃料酒精建成和在建产能已经达到4400万吨;2007/2008年燃料乙醇产量有望达到2800万吨。预计2007/2008年度玉米在乙醇中的用量是2002/2003年的3.4倍;2007/2008年度玉米在燃料乙醇中的用量预计达到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的28%~31%。  由此我们看到,在“有效需求”这个貌似价值中立的准则面前,富人的油箱和穷人的胃完全谈不上“机会平等”。社会经济系统选择的结果,是将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植玉米,生产大量的玉米来造汽车用的燃料酒精,结果直接推动了粮价的上涨。这引发了从非洲国家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普遍忧虑。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布朗将此归结为:  “世界8亿机动车主和20亿贫困人口将大规模竞争粮食,机动车主想让车动起来,贫困人口则仅仅想吃口饭活下来。”  在这个问题面前,我们的社会经济系统只能接收到价格信息,感知到机动车主们的“有效需求”。而那20亿贫困大众的生存之需,由于缺乏钞票的支撑,只能沦为“无效需求”。  人类是如何掉进这个荒谬的陷阱之中的?我们不得不反思那些被视为“公理”的经济学教条。  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公共事务决策  关于粮食问题,我们得到了两类信号:一类由统计数据和科学家们发出,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粮食问题,闹不好可能出现危机;一类由经济学家们发出,告诉我们,价格信息证明,所谓粮食危机纯属子虚乌有。  我们该相信谁?  1985年,茅于轼发表了《择优分配原理》一书,将整个经济运行归结为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由此论证利润极大化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价格是最有效的经济信息系统。这个理论体系自洽而有大量实证支持,极具说服力。以至于茅于轼在《择优分配原理》中自信地写道:  “当理论与实际矛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我相信理论,并怀疑"实际"是个假象,因为理论是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检验过了的。”  事实上,经济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子系统间的关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动特性,这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值模型无法描述的。从货币的角度看,利润极大化原则持续地将购买商品的货币转化为追逐利润的货币(资本),长此以往,两者必将失衡——购买商品的货币不足以为追逐利润的货币提供真实的利润;拥有大量货币的少数人口与相对购买力日渐萎缩的广大底层公众并存。结果,提供利润的“资产”必然供不应求,而基本消费品必然有效需求不足。这个事实早为马克思、凯恩斯等许多学者发现,也被我国的统计数据证实(见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2007年12月31日《科学时报》)。  在这个格局下,粮食价格相对于资产价格疲软,应在意料之中——拥有大量货币的人群,恩格尔系数极低,他们消耗食品的胃口总是有限的,而对“资产”的追求则无任何“胃口”上的限制。由于恩格尔系数极低,这个群体对粮价的波动极不敏感,哪怕粮价翻两番,在他们的现金流中,不过是个可以忽略的涟漪。  然而,对恩格尔系数高于0.5的群体,粮价涨30%就足以让他们的现金流彻底紊乱,而“资产”价格上窜下跳,他们反而感受不到。请注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提供的“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5年)”,可计算出全国平均的恩格尔系数为0.367,超过全国均值的省区顺次为:海南47.6%、西藏44.5%、安徽43.7%、云南42.8%、广西41.3%、福建40.9%、江西40.8%、贵州39.9%、四川39.3%、湖北39.0%、辽宁38.8%、江苏37.2%。鉴于明显存在的两极分化,有效购买力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少数家庭,这些省区很可能是相当多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超过0.5。可惜,笔者找不到按收入水平分类的相关数据,无法作出定量计算。  问题在于,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还没听说哪位的恩格尔系数高于0.5,相反年收入上十万、上百万的绝非少数,而我国的人均GDP不过1.6万元左右。“存在决定意识”,没说出“何不食肉糜”来,已经是难得的清醒了。

    😱

    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PA、“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接轨大特区,融入珠三角”已成为台山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台山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增创资源、侨乡、环境、后发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镇级经济、园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铝材、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产基地。

    2012年,台山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5.85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3.2%。台山市县城经济综合发展力位居广东省第9名。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3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7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65.3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8.3%。

    台山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再发展潜力很大。现有耕地80万亩,山地240万亩,滩涂40万亩。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台山农业生产正朝着优质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耕作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制度以一熟或两熟为主,三熟面积不大。低朗田、低围田、高亢田种植一造(单造),秋、冬闲田。1955年,推行“挣稿改翻耕”,分插早晚两造,冬种番薯,一年三熟制,即稻(早稻)、稻(晚稻)、薯(番薯),1956年曾改为稻、稻、麦。1958年,大炼钢铁,冬种小麦停顿。1975年至1977年,推广种植中造水稻,改三熟制为稻、稻、稻。1977年,种植中造水稻9869亩。因连作水稻,地力用多养少,用养失调,产量不高,收益不大。又改作绿肥、稻、稻为主的种植制度。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联产到户,种植制度向立体农业发展,除了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外,大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品种改良

    建国前,台山民间流传“耕田勤换种”的农谚,农民十分注重选换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早(晚)稻新兴白、福建占、罗定占、增城占及香薯、白种木薯等。

    建国后,农业部门积极引进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县农科所、乡村农科站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串换和更新种子。60年代后,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县供销社成立种子经理部,统一收购和供应种子。

    水稻品种

    50年代,早稻推广南特16号、广场7号、广场13号、白壳矮;晚稻有塘埔矮、晚白占、白壳仔等。

    60年代,推广矮秆良种。早稻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广矮6号等;晚稻以塘埔矮、溪南矮、石脚矮、木泉矮为主。这些品种具有矮秆、耐肥、抗倒伏和高产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部门瘫痪,农科人员下放干校,引进的水稻良种不多,水稻选种、留种制度混乱。主要当家品种有科情3号、江矮早、江南矮、饶平矮、秋长3号和木泉选等。

    70年代中后期,引进水稻良种逐年增多,计有广6矮、广解9号、红梅早、南科选、南京11号、科2、科6、科9、窄叶青、开珍3号、新4、晚占、包选2、包胎矮、平朝9、朝阳矮、大良矮、南早32、科矮早、科广10、古巴266、桂朝1号、桂朝13号、矮优2、黄占矮、朝灵11、南包、苍城矮、中包6、青工矮等。

    80年代初,全县水稻种子基本实现良种化。早稻有玻惠占、龙单占、青油、桂朝4、桂朝7、汕优2、汕优6、汕优36、青优早等;晚稻有新油占、惠优占、玉所包、桂汕矮、青华矮、晚华矮、汕优等。

    1985年,全县水稻优良品种面积96.42万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8%。

    杂粮品种

    台山种植的杂粮主要有番薯、木薯和玉米。番薯有红肉薯、白肉薯、牛角薯、香薯。50年代曾引进洲府薯、雷州薯、挣破垄薯、萝卜薯和不论春薯。雷州薯产量高,但味淡,农民多用作养猪饲料。木薯主要是白木薯,有毒素,需浸水才能煮食。开放改革后,引进海南木薯种,高产,淀粉丰富。玉米当家品种有黄籽包、白籽包和苞萝粟。60年代引进糯米包、满蒲金和金皇后等。

    粮食产量

    清末民初,台山的水稻产量很低,土质较好的全年亩产150公斤,土质一般的全年亩产100公斤,低朗田和沙质浅脚田全年亩产只有50—60公斤。《新宁县志》载:“岁入粮食,仅支半年”。

    民国中期,侨眷子弟,仰仗侨汇,懒于耕作,地力渐薄,加上民间往往因山坟、水圳争执,酿成械斗,农业生产遭受破坏日益严重,粮食作物(包括杂粮,下同)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民国21年(1932)为正常年景,平均亩产为100公斤。

    民国32年(1943)遭逢大旱,粮食作物产量平均亩产15公斤至20公斤。

    民国38年(1949),粮食作物总产149869.20吨,亩产92公斤。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粮食生产逐年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1952年,台山由缺粮县变为粮食自给县,1953年粮食总产量198423.4吨。1963年,粮食总产量271161.6吨,平均亩产从1949年92公斤提高到147公斤。

    1964年至1976年,粮食总产量徘徊在25万吨至33万吨之间,平均亩产在137公斤至185公斤之间。

    1979年至1983年是建国后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79年,粮食总产量364371.75吨,平均亩产192公斤,1983年粮食总产量414893.9吨,平均亩产268公斤,开创台山县粮食总产超40万吨的历史。

    在清光绪年间,白沙煤矿已使用机器采煤。民国初期,又陆续兴办一些机械、半机械工厂和作坊,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日军入侵台山期间,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恢复缓慢。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原口径,下同)仅440.61万元。

    建国初期,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29户,其中国营8户,公私合营5户,合作社营76户,私营18户,个体手工业1222户,工业总产值1001.58万元。

    1956年,全县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手工业社114个。糖饼厂、食品厂、烟丝厂、皮革厂及各区(镇)粮食加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2238万元。

    1958年,县水泥厂和白沙区水泥厂投产,结束了水泥靠进口的历史,此外,还建成瓷厂、盐场和机械厂。

    60年代,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并新建了磷肥厂、农药厂、斗山糖厂、氮肥厂等一批颇有规模的国营工业,这个时期,生产稳步增长,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277万元。

    70年代,集体工业发展较快,二轻工业部门投放较大的资金,对二轻企业刊发改造,使自行车零件厂、金属厂、服装厂、木器厂、水步农用厂、公益五金轧钢厂、冲蒌机械厂等合作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更新了设备,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1970年,二轻工业总产值只有913万元,至1979年发展为1979.93万元。1970—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147万元。

    80年代,台山工业有新的发展,主要行业有:建材、燃料、化工、电器、电子、机械、制糖、制盐、造纸、医药、陶瓷、服装、食品、塑料、金饰、工艺品等。在这些行业中,家用电器工业发展最快,有生产家用电器产品的工厂9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四成多。建材工业,办起6家糖厂(后调整转产2家),日榨蔗量3200吨。制盐业,兴建盐场2个,年产原盐4196吨,产值63万元。医药工业也在兴起,已兴办3家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70余种,产值达6000万元。服装加工企业40家,职工4700余人,年加工服装500万件。

    建国后,台山工业产值从1950年至1976年,用了25年时间,上了第一个亿元(原口径,下同);1976年至1981年,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亿元;1982年至1984年,用了3年时间,上了第三个亿元。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223亿元,工业产值第一次超农业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工业不断发展,群龙崛起。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工业并驾齐驱。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制衣、医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业,共有80大类产品,1500多个品种。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筑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台山是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广东省科技实力强县(市)之一。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有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微电子、家电、机械等技术领域共43个品种。“九五”期间,全市获县(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02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申请142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型、粗放型到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开创了台山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人均耕地90余亩,平坦连片,建场伊始就以现代化农场标准为建设目标,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业劳力少而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因而创造了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媲美的高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生产粮豆14.5万公斤,创产值12万多元。友谊农场等也是如此,农药和微肥喷洒实行飞机航化作业;各项农事活动由现代化大机群实施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指导农业生产;主栽农作物水稻、大豆、小麦及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因土施肥,选育良种,并辅以配套成网的水利工程和喷灌设备,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觑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三是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尽管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设施建设需要,但未来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方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灌溉问题,东部及东北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工程设施建设,沿江农业区域的涝区综合治理等,都是我国未来农业向设施化发展的重点。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且土地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业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在黑龙江垦区,为了解决早春气温寒冷的问题,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采用日光温室生产蔬菜、花卉苗木等。为了解决间断性干旱问题,许多农场早已配备了喷灌、滴灌机械设备等。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咱们国家的农业将会怎样发展,农民以后咋种地才能发家致富,您得知道国家是怎么想、怎么规划的。小编今天就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现代农业”方面的部分内容拿出来,咱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纲要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如果你从中看出了国家的意图,那就跟着走,准赶趟儿!

    “十三五”规划纲要说的很明确,对农业的规划目标,仍然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家会在哪些方面发力?我们又可以把握住哪些机遇呢?  一、种粮食,能赚钱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一次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不难理解,不论怎么发展,中国绝对需要农民种粮食,小麦、水稻、谷物等等可以做主粮的作物,尽管放心种,而且适度规模化地种。但是,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得种粮食,因为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有些东西咱可以不用种,或者说可以在保障足够吃的情况下种别的,那就需要优化结构。国家有安排,咱们及时了解,跟着种就行。

    对于国家来说,和农民一样爱惜耕地。不仅需要保护好耕地,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  我们可以看到,在纲要中,一方面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纲要还强调要“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1998年到2014年期间,我国因建设占用减少的耕地面积达5700万亩,相当于2.8个福建省耕地保有面积,其中减少的水田面积约占2500多万亩,绝大部分是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然而,这些优质耕地中最珍贵的、难以再生的耕作层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与再利用。如果将建设占用的耕作层进行剥离再利用,预计每年可新增优质耕地15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多万亩,增加粮食产能8亿公斤以上。

    二、从结构调整中找机会

    调整农业结构,将会是未来五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咱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是要朝哪个方向调整。总体来说,下面这几个方向是需要注意把握的。

    未来五年结构调整方向

    ★ 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 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生产基地化;

    ★ 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

    ★ 发展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

    ★ 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 发展优化特色农产品。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财产性收入增加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得非常好。推荐大家看这篇文章:《看台湾创意农场如何变身“摇钱树”》。所谓创意农业,其实和我们所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相似之处。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农产品必须高标准,树品牌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农业标准化生产势在必行,而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同时,农产品品牌化自然也就完成了。所以,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

    在这里,小编特别注意到这样两句话:“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你能看出啥味道来不?

    五、化肥农药将会越用越少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在涉农篇章里字数最多的部分,足以看出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这件事上,国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会很多,都是基础性的工程。比如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

    咱们农民在今后的生产中会发现,以后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测土配方、生物导弹之类的新技术。而且,如果你想发展一些符合绿色循环农业的项目,可以得到来自国家的支持。

    六、国家鼓励你去国外种地  如果您比较留心的话,会发现,2015年,中国的第一玉米进口国不再是美国,而是乌克兰。这就意味着,我国对于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的布局越来越多元化、合理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

    这几年,一些资金、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农场、储运基地等,将国外的资源为我所用。这是国家乐见其成的。所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七、未来要争做“新农民”  分散的小农经济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国外低价粮食的进口冲击时,必须以适度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这就需要先解决人的问题。谁来种地?

    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至今,已经三年有余。人们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已经越来越熟悉,而且这也的确成为未来农民身份转变的一个大方向。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作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个重要环节来规划的。

    当然,除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里,我们农民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抱团取暖,将会好于小户经营。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将来大家会越来越熟悉这些词:“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生鲜电商”等等。大家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一些高科技人才转身当农民,或者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到农业中。而我们农民,将会转身成为农业工人,你是种地的人,但也是农业产业化环节中的一个劳动者,而不再是单纯的农民。

    八、农业玩的都是高科技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在这一篇章,规划纲要提出两方面内容,一是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另一方面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这部分内容,其实大部分都是说给那些处在农业科技顶端的人群说的。比如说“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这跟咱农民有啥关系呢?呵呵,在一切都是信息化、机械化的时代,人家制造的机器咱得会用不是?说到底,就是咱们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需要让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换代,而不只是学会使用锄头、耕地就完事儿了。

    九、农业补贴可能不再“撒胡椒面”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这个其实不用多说,对于农业这样一个弱势产业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不大力投入的。对于中国来说,更应如此。国家要改革的是,要让真正种粮食的人获益,谁种的多,谁受益。

    十、农产品定价会进行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十一、农村普惠金融将迎来发展机遇

    关于农村金融,一直是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将来农业要想顺利实现产业化,没有金融的支持万万不行。“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今年的一号文件一样,再次重申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总之,以鼓励各方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并鼓励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比如,纲要中写道:“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

    国家的目标主要是让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农场为主,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一直是模仿国外,估计未来农业发展会很混乱,很多问题解决不了。1产量比不上精耕细作。2能源及投资消耗巨大,生产效率是高了,但投入与产出比率小了,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更多,只是大家挣的钱让小部分人挣了,钱就显得多了。3病害多了,风险更高,农业特殊,规模化会导致病害暴发,对农药依赖更强,4大量农业人口就业是个问题等等

    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农业发展问题,会议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整体来说,作为政策的延续和递进,农业发展依然会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可能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突破的领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0.87万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8万亿元、净利润4667.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3%、14.11%。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明显增加,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今后的农业向地主化发展,土地国家难以收回,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永远

    给地主做奴奴媂,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要科学鉴定你们那土地能种什么,再决定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

    我只知道香菜二十块一斤。。。一亩可以得好多下。香菜

    在有初级加工厂的时候,种植花生米和甘蔗收入可以。如果种玉米的话,可以在玉米田里再放养一下鸭子。收入也可以。

    农业观光、采摘、家庭农场,其次是经济作物,中药、水果、反季蔬菜

    白色农业是应用高科技开发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宝库的工业型农业。它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白色农业把传统绿色农业向“光”(阳光)要粮、向地要粮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向“草”(秸秆)要粮、向废弃物要粮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种植业生产粮食相比,它具有生产周期短,高产、高效、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节约水土资源,不污染环境,资源可综合利用等特点。

    因为白色农业是利用地球上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通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工厂化条件下进行生产,所以占地面积很少,且节约水资源。。

    白色农业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勃勃生机,白色农业的各项微生物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食物的来源之一。

    农产品是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如高粱、花生、玉米、小麦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简单来说农产品中的植物就是农作物,两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农作物实质是庄稼,经加工或初加工的是农产品,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叫经济作物

    农作物就是大面积种植的某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是跟粮食作物相区别的定义,一般指经济价值较高或者可以做工业原料的作物,例如大豆\棉花\甘蔗\大面积种植的咖啡等.农产品就是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作物\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农作物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上种植的作物,农作物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农产品是农作物的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或精加工可以利用的产品。

    方案1 1、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经济效益,促进全县农业粮食生产。在确保农村稳定、粮食有效供给的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资源区域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的同时,提高名、特、优、稀、新品种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以无公害、夏秋季节蔬菜和无公害水果(葡萄、脐橙、梨子)为重点,利用山区丰富的特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森林蔬菜,创建优质绿色品牌,突出“无公害”的品牌优势,扶持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体形成高山药材(三木药材、金银花、玉竹等)、中山竹、林、果(脐橙)、低山平原葡萄、蔬菜和经作的良好布局。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的水果(葡萄、脐橙、梨子)、蔬菜(番茄、辣椒)、“三木药材”、中草药(金银花、玉竹)等是资源种植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初具规模,要加快这些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化生产,必须制订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及鼓励政策,在税收、土地、项目审批上给予优先,并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牵动力强和番茄、三木药材、葡萄、脐橙、茶叶、金银花、玉竹等重点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后环节对农业、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要放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纪人”,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农村运销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更是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大。要抓好以农田水利灌溉、防洪等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4、狠抓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畅销无阻。一是要在完善现有车田番茄集贸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的选择交通便利、易于产品集散的乡(镇),培育发展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和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作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经营优势,努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前景潜力大的企业,实行订单采购、保护价收购。同时,为龙头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支持他们大胆利用信贷资金,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筹资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工贸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使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排头兵、领头羊”;四是全县每年保证有1/3的机关干部参与农副产品的流通工作;五是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销售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传递,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预测及时、准确无误的信息服务。5、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打工经济”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一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培训力度,2008~2010年年均培训5000—8000人;二是要引导企业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打工”劳务经济。三是通过改制、改组和重组等各种有效形式,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四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以上。方案21、山地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竹—菜(林)生态农业模式为主”。本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在抓好水土保持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区立体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草地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大力发展水源林、特种用材林、“三木”药材、经济果林、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高山无公害绿色蔬菜食品等,同时积极抓好避雨栽培、地膜覆盖、遮阳网等农业设施建设;通过农业技术示范园和农产品试验基地建设,形成“三木”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毛竹生产加工基地、草山草场改良畜牧基地。  2、山地河谷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林)—灯—渔”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农业生态建设是在巩固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商品粮基地、果蔬综合利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禾花鱼养殖基地、特种用材林生产基地。同时,开展水源林保护,发展林业经济。  3、低山生态农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果)—灯—渔”生态模式为主。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林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形成粮食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红提生产加工基地、“三木”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加工和竹木加工厂基地。  猪—沼—菜(果)—灯—渔”就是指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各种生态农业技术整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将畜禽舍、菜园科学联接,形成一个系统生态工程同时结合资源的地理特点开展开展渔业,这个灯一般指是沼气照明。

    概况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方案1 1、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经济效益,促进全县农业粮食生产。在确保农村稳定、粮食有效供给的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资源区域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的同时,提高名、特、优、稀、新品种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以无公害、夏秋季节蔬菜和无公害水果(葡萄、脐橙、梨子)为重点,利用山区丰富的特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森林蔬菜,创建优质绿色品牌,突出“无公害”的品牌优势,扶持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体形成高山药材(三木药材、金银花、玉竹等)、中山竹、林、果(脐橙)、低山平原葡萄、蔬菜和经作的良好布局。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的水果(葡萄、脐橙、梨子)、蔬菜(番茄、辣椒)、“三木药材”、中草药(金银花、玉竹)等是资源种植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初具规模,要加快这些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化生产,必须制订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及鼓励政策,在税收、土地、项目审批上给予优先,并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牵动力强和番茄、三木药材、葡萄、脐橙、茶叶、金银花、玉竹等重点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后环节对农业、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要放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纪人”,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农村运销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更是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大。要抓好以农田水利灌溉、防洪等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4、狠抓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畅销无阻。一是要在完善现有车田番茄集贸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的选择交通便利、易于产品集散的乡(镇),培育发展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和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作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经营优势,努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前景潜力大的企业,实行订单采购、保护价收购。同时,为龙头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支持他们大胆利用信贷资金,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筹资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工贸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使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排头兵、领头羊”;四是全县每年保证有1/3的机关干部参与农副产品的流通工作;五是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销售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传递,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预测及时、准确无误的信息服务。5、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打工经济”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一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培训力度,2008~2010年年均培训5000—8000人;二是要引导企业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打工”劳务经济。三是通过改制、改组和重组等各种有效形式,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四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以上。方案21、山地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竹—菜(林)生态农业模式为主”。本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在抓好水土保持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区立体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草地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大力发展水源林、特种用材林、“三木”药材、经济果林、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高山无公害绿色蔬菜食品等,同时积极抓好避雨栽培、地膜覆盖、遮阳网等农业设施建设;通过农业技术示范园和农产品试验基地建设,形成“三木”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毛竹生产加工基地、草山草场改良畜牧基地。  2、山地河谷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林)—灯—渔”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农业生态建设是在巩固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商品粮基地、果蔬综合利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禾花鱼养殖基地、特种用材林生产基地。同时,开展水源林保护,发展林业经济。  3、低山生态农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果)—灯—渔”生态模式为主。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林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形成粮食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红提生产加工基地、“三木”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加工和竹木加工厂基地。  猪—沼—菜(果)—灯—渔”就是指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各种生态农业技术整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将畜禽舍、菜园科学联接,形成一个系统生态工程同时结合资源的地理特点开展开展渔业,这个灯一般指是沼气照明。

    概况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林下经济是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你可以这么做:1、林下食用菌(即菇类植物);2、林下养鸡或者别的家禽类;3、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如草莓等;4、林下养兔等。林下可发展的经济产物比较多,你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行情和环境把握。

    方案1 1、继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经济效益,促进全县农业粮食生产。在确保农村稳定、粮食有效供给的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资源区域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的同时,提高名、特、优、稀、新品种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以无公害、夏秋季节蔬菜和无公害水果(葡萄、脐橙、梨子)为重点,利用山区丰富的特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森林蔬菜,创建优质绿色品牌,突出“无公害”的品牌优势,扶持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体形成高山药材(三木药材、金银花、玉竹等)、中山竹、林、果(脐橙)、低山平原葡萄、蔬菜和经作的良好布局。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的水果(葡萄、脐橙、梨子)、蔬菜(番茄、辣椒)、“三木药材”、中草药(金银花、玉竹)等是资源种植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初具规模,要加快这些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化生产,必须制订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及鼓励政策,在税收、土地、项目审批上给予优先,并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牵动力强和番茄、三木药材、葡萄、脐橙、茶叶、金银花、玉竹等重点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后环节对农业、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要放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纪人”,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农村运销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更是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大。要抓好以农田水利灌溉、防洪等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4、狠抓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畅销无阻。一是要在完善现有车田番茄集贸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的选择交通便利、易于产品集散的乡(镇),培育发展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和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作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经营优势,努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经济实力强、经营前景潜力大的企业,实行订单采购、保护价收购。同时,为龙头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支持他们大胆利用信贷资金,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筹资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工贸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使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排头兵、领头羊”;四是全县每年保证有1/3的机关干部参与农副产品的流通工作;五是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销售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传递,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预测及时、准确无误的信息服务。5、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打工经济”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一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培训力度,2008~2010年年均培训5000—8000人;二是要引导企业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打工”劳务经济。三是通过改制、改组和重组等各种有效形式,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四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以上。方案21、山地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竹—菜(林)生态农业模式为主”。本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在抓好水土保持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区立体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草地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大力发展水源林、特种用材林、“三木”药材、经济果林、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高山无公害绿色蔬菜食品等,同时积极抓好避雨栽培、地膜覆盖、遮阳网等农业设施建设;通过农业技术示范园和农产品试验基地建设,形成“三木”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毛竹生产加工基地、草山草场改良畜牧基地。  2、山地河谷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林)—灯—渔”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农业生态建设是在巩固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商品粮基地、果蔬综合利用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禾花鱼养殖基地、特种用材林生产基地。同时,开展水源林保护,发展林业经济。  3、低山生态农业发展区,以“猪—沼—菜(果)—灯—渔”生态模式为主。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林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形成粮食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红提生产加工基地、“三木”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加工和竹木加工厂基地。  猪—沼—菜(果)—灯—渔”就是指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各种生态农业技术整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将畜禽舍、菜园科学联接,形成一个系统生态工程同时结合资源的地理特点开展开展渔业,这个灯一般指是沼气照明。

    概况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 创业指南
    • 网上开店
    • 养殖视频
    • 理财
    • 政策
    • 技术
    • 致富视频

    推荐访问